時間:2021年03月27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學生習慣是在長期學習和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一種行為傾向和意識形態,對學生生活和成長具有重要影響。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夠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為未來奠定堅實基礎,而不良習慣猶如空中樓閣,不利于學生長遠發展。在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發展的今天,農村初中生良好習慣的培養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充分發揮學校和家庭教育的積極作用,更加高效、全面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基于此,本文對農村初中生良好習慣養成的重要性、農村初中生習慣教育現狀以及家校共育視野下農村初中生良好習慣養成策略展開研究,希望幫助農村初中生養成良好習慣。
關鍵詞:家校共育 農村初中生 良好習慣養成
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重要途徑,同時家校共育是最完美的教育途徑。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是學生成長中的重要教育形式,發揮著不同作用,只有實現融合教育,加強交流合作,整合教育資源,才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農村初中生良好習慣養成的重要性
初中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要想實現教育的事半功倍,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就需要教師在科學的習慣教育中,促進農村初中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巴金曾經有言: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約·凱恩斯也曾經指出: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習慣往往反映了一個人的修養和氣質,甚至影響了人一生的成功與幸福。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留守學生”、“單親家庭”學生數呈現上升趨勢。
缺少家庭教育的他們面對云譎波詭、紛繁復雜的社會和各種各樣的誘惑,由于缺少較強的自制能力和辨別是非能力,十分容易走上彎路,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不利于學生的全面長遠發展。習慣是一種強大的力量,滲透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養好良好的習慣,有利于初中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使得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增強責任意識,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同時良好習慣的養成也能給初中生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引導學生形成堅強意志,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農村初中生習慣教育現狀
當前隨著信息時代的不斷發展,信息媒介傳播以及互聯網的普及讓學生的觀點和思維方式越來越呈現多元化趨勢,單一的傳統教育形式已經不適應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的需要,需要不斷改變和創新。如今學校傳統的說服教育在新的教育背景和社會環境下,顯得空洞無力,難以充分發揮積極作用。同時“留守學生”和“單親家庭”等學生的不斷增多給現階段農村初中生習慣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但是目前仍有部分農村初中教師在教學中將學生學習成績放在教學第一位,忽視了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而缺少家庭教育的農村初中生喪失了家庭溫暖,在成長中缺少傾訴的對象和引導他們成長的家長,更加容易在這一青春期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
農村初中生不良的行為習慣具體表現為:學生在學習中容易出現怠惰行為、喪失學習興趣、缺乏上進心、得過且過、做事虎頭蛇尾、缺少責任感和耐心等。甚至有些學生在成長中容易產生具有攻擊性的行為,例如蠻橫無理、欺負同學以及干擾教師上課等,不能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尊重他人的權利。也有學生出現考試作弊、偷竊等欺騙性行為,不服管教的逆反行為以及故意破壞公共設施等破壞性行為,不遵守社會公德,沒有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如果不加以糾正,容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同時也會影響學校教學秩序。
家校共育視野下農村初中生良好習慣養成策略
1、拓展家校合作路徑,構建家校教育共同體
在基于家校共育的農村初中生良好習慣養成教育中,教師要和學生家長展開積極的交流和溝通,改變學生家長不合理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促使學生家長認識到良好習慣培養對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進而和學生家長達成教育共識。在家校共育的視野下,學校和家庭要相互配合與支持,為了統一的目標不懈努力,實現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充分發揮教育的積極作用,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教師層面,農村初中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積極觀察和了解學生成長中表現的不良習慣,并將習慣教育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充分發揮教育主陣地的積極作用,糾正學生不良的行為習慣;家長層面,要通過和教師的交流,了解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在給予教師教學支持的同時,堅持以身作則,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及時和孩子展開交流和溝通,加強對學生良好習慣的教育。
在拓寬家校合作途經中,教師可以積極組織開展家長和學校的專題講座,促使家長充分了解學校教育情況,并予以信任,同時也可以設定家長開放日,促使家長和其他家長以及教師分享育兒經驗,激發家長的教育熱情。最后教師也可以不斷創新和建立家校互評模式,促進家校良好的交流合作,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和約束能力,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2、舉辦多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
多元實踐活動的開展是農村初中教師在對學生展開良好習慣培養中的創新舉措,通過活動的形式,能夠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初中生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到活動中,進而在潛移默化間獲得習慣教育,學習正確的價值觀念,促進健康發展。學校也可以舉辦親子活動,讓家長和學生通過共同的活動,建立信任,增進親子關系,進而促使學生和學生家長認識到良好習慣養成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教師可以舉辦例如“給課桌洗臉”“每天五分鐘家務”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減少農村初中學生對習慣教育的抵觸心理。同時活動舉辦過程中,教師和家長也不能忽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始終堅持新課程標準和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和良好的教育,幫助學生在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同時,保持良好習慣。
3、實現教育多措并舉,強化學生習慣養成
習慣的糾正和教育是簡單的,但是怎樣促使學生初步養成的良好習慣得到鞏固和維持,是教師和家長應該不斷思索的問題和尋找的答案。基于此,教師和家長應該堅持對癥下藥,針對學生表現的不良行為習慣,找到成因,并進行正確引導。教師和家長要通過談話等多種形式,促使學生明白不良習慣的危害,以及養成良好習慣對成長的積極意義,或者通過借古諷今的形式,借鑒古人的事跡,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讓他們愿意改變不良習慣,進而積極主動配合教師和家長的教育。同時習慣教育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教師和家長都不要妄想一蹴而就。教師和家長應該建立教育的統一戰線,結合習慣教育的負責性和艱巨性,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以期達成良好教育效果。
4、加強學生監督管理,嚴格要求學生成長
初中階段學生缺乏自制力,且自我意識較為強烈。教師和家長應該聯合起來,加強對學生的監督管理,分工合作,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教師在學校中可以結合班級概況和學生具體情況制定班規班紀,針對學生在學習習慣、文明禮儀以及生活習慣等不良的行為表現,進行制度的約束和督促,發揮好監督和引導作用。同時家長也要在家庭教育中及時發現學生的不良習慣,消除教育誤區,加強監督,對學生嚴格要求,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教育論文投稿刊物:《廣西教育》面向全區,以中小學教育教學為主,兼顧師范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幼兒教育和成人教育。設有教育學專頁、教改新編、教壇新事、文件摘編、中小學校管理、教育短波、班主任工作一得、教育信息、國外教育拾粹、教學研究、教學小議、小學語文備課卡片、小學數學備課卡片、優秀課選評、知識之窗、畫單作品專輯。
總之,在農村初中生良好習慣養成教育中,教師和家長都要發揮教育主導作用,觀察和發現學生的不良習慣,并予以糾正和教育,通過齊抓共管,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在具體教育中,要拓展家校合作路徑,構建家校教育共同體,舉辦多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實現教育多措并舉,強化學生習慣養成,加強學生監督管理,嚴格要求學生成長。
參考文獻:
[1]魏田. 做好家校共育四篇“文章”[N]. 江蘇教育報,2020-12-25(004).
[2]張爍.家校共育 攜手同行[J].人民周刊,2020(23):19.
[3]姜衛明.家校同行,讓教育不再孤單——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引領家校共育初探[J].教育界,2020(50):69-70.
[4]盧方團.農村初中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策略[J].廣西教育,2013(38):4-5.
作者:余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