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3月27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中華民族的血脈。隨著近年來國家和社會對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活態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方式也由傳統的口傳心授向多元化發展在當今信息化高速發展,互聯網無處不在的時代,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性發展,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以黑河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研究對象,結合黑河地區的實際情況提出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基地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非物資文化遺產;黑河;文化體驗
黑龍江省是多民族的大省,歷史文化悠久,旅游資源豐富,遍布全省的自然保護區和歷史文化遺跡為黑龍江省旅游開發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黑河市位于我國東北邊陲,是國務院批準的首批沿邊開放城市之一。地處東北亞區域的中心地帶,以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為界,與俄羅斯遠東第三大城市阿穆爾州隔江相望,是一個幅員遼闊、區位優越、資源富集、美麗神奇的邊境地區。2007年以來,黑龍江省共頒布了五批省級非遺項目名錄,總計為335項,其中《五大連池藥泉會(圣水節)》為黑河地區項目。此外,另有國家級34項,囊括了戲劇、音樂、體育、雜技﹑舞蹈、曲藝、美術、醫藥、民俗、文學等各個項目。截止到2019年,黑河地區再添7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當前大眾對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日益提升,很多人選擇非物資遺產體驗的方式以開拓眼界、舒緩壓力、體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獨特的旅游資源,承載著各地民眾特有的生活記憶及文化基因,以非遺為主題的旅游開發能夠拓展旅游體驗的深度和廣度,滿足游客文化體驗之愿望,因此各地多樣化的非遺資源吸引了日益增多的旅游者。因此,當前有必要探討如何打造黑河地區非物質文化體驗基地,強化游客對非遺的印象,促進旅游消費,以增強黑河地區的旅游競爭力。
黑河地區非物資文化遺產開發優勢
節慶文化豐富
在歷屆黑河中俄文化大集期間,相繼舉辦了“中國三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銷”“指尖芳華——中國北方刺繡精品展”等活動,讓更多的人領略到非遺的獨特魅力;每年舉辦五大連池圣水節、鄂倫春族古倫木沓節、璦琿“上元節”、遜克縣“俄羅斯族巴斯克節”等地域文化特色活動;每年的“文化遺產日”市非遺中心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
(二)民族文化底蘊深厚
民族項目占據半壁江山,滿族、鄂倫春族、赫哲族、朝鮮族、達斡爾族項目總體占比超過 42%。鄂倫春族狩獵文化、鄂倫春族口弦琴、北安“柳派”二人轉等傳統民俗、音樂、曲藝構成了黑河獨具地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民族文化底蘊深厚、種類繁多,如代表性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傳統戲劇和歌舞文化等。
(三)地域旅游特色明顯
五大連池火山游、愛輝歷史古城游、中俄邊境風情游堪稱黑河旅游的三大亮點。被譽為世界天然火山地質博物館的五大連池,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中國唯一的礦泉水之鄉。被聯合國旅游組織的專家評定為世界頂級旅游資源。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五大連池生物圈保護區”。聞名遐邇的瑗琿歷史古城是令全體中國人動容和奮起的《中俄愛輝條約》的簽約地,我國許多重要領導人來這里參觀題詞。此外,鄂倫春族、達斡爾族、滿族等少數民族聚居的民俗村落,風光秀美的臥牛湖,有“北方小鏡泊”之稱的山口旅游度假區,水流湍急、氣象萬千的沾河漂流等,都是國內外游人游覽和避暑的勝地。已基本形成歷史古跡、火山觀光、避暑療養、邊境跨國、冰雪游樂、狩獵垂釣、漂流探險、生態環境、民俗風情等一大批獨具黑河地域旅游的特色。
二、打造黑河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基地存在的問題
(一)游客親身體驗感不足
目前,黑河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的整體水平還有待提高,旅游體驗產品單一。個別地方的低端旅游項目導致了游客普遍反映體驗缺失。旅游過程中,除去購物和景色再找不到其他體驗項目。游客并不能真真體驗到一些好的具有民族文化的非物資文化遺產項目。
(二)宣傳力度小,市場認知度不高
非遺體驗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地方文化為載體,是非物資文化遺產和旅游業相互交融的產物。由于地處邊境,所以黑河地區的旅游業發展參差不齊,且受氣候影響,冬季寒冷,游客稀少。高質量的旅游資源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然而個別地方低端的旅游資源也會降低人們的非遺體驗,這些地方的出現也是只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了游客的體驗度,所以低端的旅游資源注定會隨著時間而消失,因為它們難以在旅游市場上站穩腳跟。
(三)對演藝類和書畫類非遺的認知度不高
黑河地區的演藝類非遺項目包括舞蹈﹑歌曲﹑傳統戲劇,以及融合以上藝術形式的東至花燈等。最近幾年雖然黑河市政府對演藝類非遺項目進行了大力宣傳,但是由于演出的場地、場次的限制,以及展演的方式和曲目比較傳統,所以群眾的了解和體驗范圍非常有限。
三、體驗視角下黑河地區非遺旅游開發模式創新
在體驗視角下,尊重歷史、尊重文化、積極接納新理念,拓展新內容,以親自動手體驗和參觀的方式帶領游客融入式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更好地保護、傳承、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文旅融合,進一步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所做出努力。
(一)文化主力,提升非遺體驗感
黑河地區的民族文化十分厚重,這也為非物資文化體驗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目前,黑河地區的非遺旅游開發,只重視旅游而忽略了文化,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體驗性不佳。因此,挖掘和包裝眾多的非遺文化、民族歌舞、民間絕技等文化資源,必須身臨其境才能感受到非遺的魅力所在。如讓游客在工作人員指導體驗動手樂趣。
(二)加大宣傳力度
將“互聯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等網絡平臺,進行宣傳活動,鼓勵傳承人們宅在家里利用手機自己錄制視頻傳承技藝,手把手教大家制作花燈、剪紙技藝等。通過直播推介銷售產品,普及黑河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非遺健康理念,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貼近百姓,更加“接地氣”。市民可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購物體驗中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共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成果,更好地傳承與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大地拓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渠道和發展空間。
(三)加強演藝類和書畫類非物資文化遺產的推廣與宣傳
要結合每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特色,找準切入點,重點打造,將內容形式與景區定位充分融合起來,精心設計流程,反復推敲打磨,力求最大限度把演藝類和書畫類特色節目充分展現出來,讓每個非遺項目都各具亮點,讓游客感到驚喜、震撼不斷,意猶未盡。同時,從細節入手,把每個環節都考慮周全,高標準組織,加快磨合運轉,確保各環節無縫銜接。
旅游論文范例:《旅游縱覽》雜志創刊于1989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總署批準,由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中國女攝影家協會、河北省旅游協會聯合主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旅游縱覽》是以“發展旅游文化、傳播旅游知識、推介旅游開發、引導旅游經濟、服務旅游大眾”為辦刊宗旨,以旅游經濟理論、旅游城市管理、旅游景區建設、旅游改革創新、旅游服務、旅游教育科技、旅游文化產業等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性理論期刊。
四、結論
黑河地區的非遺數量多,質量高,旅游開發的潛力巨大,今后應該以提升旅游體驗為指導思想,不斷加強對非遺的利用和旅游開發力度。同時,加大宣傳力度,深入挖掘黑河地區非遺內涵,實現旅游與文化深度融合,促進旅游開發與文化保護利用共同推進,充分展示非物質遺產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曾元麗.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模式分類研究[J].旅游縱覽,2020(22):33-35.
[2]李瑞峰.中蒙跨境物流便利化的障礙及破解思路[J].對外經貿實務,2020(11):93-96.
作者:翟雪晶 1 高雪純 2 張陸 3 高宇樂 4 姚瑤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