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9月28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 本文基于北京市第八中學京西附屬小學在勞動教育方面面臨的實際問題,從核心素養的視角切入探究該校小學勞動教育實踐的策略與方法,提煉成功的做法為小學勞動教育實踐提供借鑒。經總結成功經驗有三:其一,基于核心素養創新勞育課程,培育勞育課程體系生長點;其二,植根學校“博雅”三級課程體系,加強勞育課程聯動性,一方面加強勞育課程之間的聯動性,形成學校勞育課程體系中軸線,另一方面加強勞育課程與三級五領域課程之間的聯動,鋪開勞育覆蓋面;其三,家、校、社協同構建勞動育人統一體。從點到線,從線到面,最終形成全面系統綜合的勞動育人統一體。
[關鍵詞] 學校勞動教育 核心素養 小學
一、提出問題
北京市第八中學京西附屬小學建校前一年,也就是2014年,我國教育部在文件《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將核心素養的概念明確界定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建校同年,2015年7月,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和全國少工委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對勞動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意見》指出,要用3-5年時間統籌資源,構建模式,推動建立課程完善、資源豐富、模式多樣、機制健全的勞動教育體系,形成普遍重視勞動教育的氛圍。[]2016年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其中“社會參與”中的“實踐創新”包含勞動意識、問題解決、實際應用三方面的要求,直接指向勞動教育。
2015年9月,北京市第八中學京西附屬小學正式建校并開始招生,生源主要由四部分組成:惠潤七個村的拆遷子女;梧桐苑、瀧悅長安、翡翠長安的商品房子女;永升嘉園兩限房門頭溝區低收入家庭子女;中鐵西城南、北區職工子女。由于家庭教育環境、教育方式的不同,學生對于勞動的認識也存在很大偏差。相當比例的學生認為勞動即體力勞動,且把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對立起來,并對體力勞動持有偏見;勞動習慣未能普遍形成,主要以簡單基礎的自理性勞動為主;缺乏耐心,動手能力差,創造性勞動占比低。面對學校學生勞動教育現狀,該小學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出發開始探索構建勞動育人課程體系,以期解決學校發展與學生成長中面臨的問題,落實“博識全課程,雅心育全人”的辦學理念。
二、概念界定
核心素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最早提出“素養”這一概念,將其界定為:素養是在特定情境中,通過利用和調動心理社會資源,以滿足復雜需要的能力。[]2016年我國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18個點。[]核心素養作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標準制定、課程實施與評價的依據,引領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
勞動教育:勞動教育簡單來說就是把勞動和教育相結合,從而達到某種目的的教育活動。《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對勞動教育的定義是:“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和勞動態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養成勞動習慣的教育,是德育的內容之一。”[]定義側重勞動的德育屬性。成有信在《教育學原理》中將勞動教育定義為“培養學生具有現代工農業生產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育”,[] 這個定義側重于勞動教育的智育屬性。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勞動教育,形象地說,是應該勞動、勞動艱苦和勞動美好這三個概念的和諧統一”, []將勞動教育看作是能夠提升德、智、美各方面素質的實踐活動。盧梭在《愛彌兒》中指出:“勞動是社會人所必須進行的活動,培養身心全面發展的人離不開勞動,培養兒童既要有哲學家的頭腦,也要有農夫的手腳,只有通過勞動人的身心才能得到鍛煉并且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強調勞動教育對于培育全人的重要意義。綜上本文認為勞動教育既應滿足知識與技能等職業方面的需求,同時作為一種教育手段也應在增強德智體美等各方面素質上發揮作用。
小學生學校勞動教育:勞動教育的對象是小學生,是借助家庭、學校和社會等載體對中小學生進行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勞動情感和勞動習慣的教育,從而讓中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提升中小學生的勞動素養。
三、基于核心素養創新勞育課程,培育勞育課程體系生長點
教育部頒布的《國家九年義務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表明,學校勞育課程應當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兼顧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因此,學校的勞育課程目標應當著眼于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北京市第八中學京西附屬小學在開發學校勞動教育課程時,就從落實核心素養出發,先后開發了“兒童園藝”課程與“二十四節氣”課程。
1.以核心素養為切入點,具化勞育課程目標
“兒童園藝”課程的目標有三:其一,提高勞動意識,課程設計真實場景,提供真實的教學用具,提出真實的問題,逐步提高勞動的意識;其二,掌握勞動技能,如土地清理、翻地整地、播種育苗、植物養護等,幫助孩子們熟練使用其他生活工具,培養孩子們出色的動手能力;其三,開發和培養勞動人格,課程為每一位學生提供一塊屬于自己的“責任田”,學生在田地劃分與命名的過程中建立起主人翁意識。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孩子在明白勞動的社會意義之前應當感受到,沒有勞動就不可能生活,勞動帶來快樂,充實精神生活。”[]通過課程讓學生感受到勞動與自身密切的關系,激發勞動熱情,培養勞動習慣,進而主動參與到環境改善工作中來。“兒童園藝”的課程目標呼應核心素養要求中“實踐創新”所包含的勞動意識、問題解決、技術應用,同時還注重通過該課程滲透對學生品德人格的培養。
“二十四節氣”課程目標更是圍繞六大核心素養展開,使學生素養得到全面綜合提高。課程以六大核心素養為總目標,同時結合該課程本身特點在總目標之下分別設置2-3個分目標,“人文底蘊”與“科學精神”的分目標設置如圖下:
2.以內容創新為著力點,突出勞動育人特色
“兒童園藝”的課程內容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園藝技能,保證孩子們能夠熟練使用工具,安全進行園藝操作;第二,植物基礎,了解植物的生物構造和生長原理;第三,生態關系,理解農園里各種生態關系,構建系統的生命觀;第四,食物教育,了解食物的營養價值,學習如何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課程內容在課題的引領之下實施,隨著實踐的推進逐步展開,呈現出開放性、動態性、生成性等特征。
第一學期(秋冬季)主要有“認識自然”和“園藝基礎訓練”兩塊內容,圍繞生命是什么、園藝的基礎操作、認識你的農作物、種植準備幾部分展開。“兒童園藝”課程的重要活動集中在春夏季的種植階段,幾大主題也都圍繞著如何應對這些重要變化而開展,整理土地、選種育苗、播種灌溉、農園維護、采收加工、食物教育等,引領孩子們多角度探索農業種植背后關于科學、文化、藝術、飲食等內容。
“二十四節氣”課程聚焦節氣圍繞多學科展開課程內容,理論知識與動手實踐相結合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課程為學生舉辦了校級節氣生活嘉年華,既開耕節與豐收節。同時“二十四節氣”課程還以制作節氣手賬的方式為學生提供節氣生活指南,引領學生感悟季節的更替。課程設置了系統的節氣主題教育,即“二十四節氣”課程的核心課程內容,學生分別從節氣文學、節氣民俗、節氣手工藝品制作、節氣物候觀察、節氣中醫本草、節氣花藝、節氣飲食等不同角度深入學習二十四節氣文化。
蘇霍姆林斯基說:“勞動的崇高道德意義在于,一個人能在勞動的物質成果中體現它的智慧、技藝、對事業的無私熱愛和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同志的志愿。我們力求使孩子在自己的勞動中體驗到、感覺到自己的榮譽、自尊,能為自己的成果而自豪”。[] “兒童園藝”課程與“二十四節氣”課程通過新穎的課程內容將理論知識與動手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學中做”“做中學”,并創建平臺展示勞動成果,生長作物的農園成為校園風景亮麗的一角,精心制作的節氣手賬、節氣花藝作品、節氣標本、節氣美食等,不但讓學生展示創意勞動成果以獲得價值感與自信心,還在互相合作與彼此分享中收獲樂趣與友誼。
3.以資源保障為支撐點,加強課程政策支持
為了保障勞育課程的實施,學校在物質資源、教師資源、制度保障等方面進行統籌布置,以“兒童園藝”課程為例,農園的設計保證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一塊土地(約一平方米),學校還進一步挖掘空間打造互動性生態教學景觀。除此之外還配置了植物材料、勞動工具及灌溉系統等。
在課時安排上課程采取兩節聯排、隔周上課的形式,保證了園藝活動的連續性。學校有專門的圖書館,供學生借閱與生命科學相關的圖書。在課程管理方面,學校專門成立了課程管理領導小組,推動個性化課程的自主開發與日常管理。學校注重加強對本校老師勞動知識與素養的培訓,與此同時在校長“資源富校”理念的引領之下,聘請勞動技術領域的專業人員來學校講課。學校還與一批高校、教研部門的專家有長期合作關系,這些教授專家會定期來校進行聽評課,并針對教師在課程實踐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給予詳細指導。
四、植根學校“博雅”三級課程體系,加強勞育課程聯動性
1.加強勞育課程之間的聯動性,形成學校勞育課程體系中軸線
學校勞育課程在近幾年的探索中已初步形成了“勞動與創新”課程體系。橫向來看有基礎性課程“勞動與技術”、“綜合實踐”,拓展型課程“生態校園”以及個性化課程“兒童園藝”。縱向來看,勞育課程體系以“兒童園藝”課程為核心課程,以“二十四節氣”課程為推進課程,同時以勞育為軸線輻射聯動“博雅”三級五領域課程。
八中京西附小勞育課程體系圖
“兒童園藝”課程與“二十四節氣”課程共同形成了該校勞育課程軸線。一個是從“人與土地的關系”切入,將農事活動與節氣物候相結合,一個是從“人與節氣的關系”切入,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兩門課程在教學內容上互相關聯、互相滲透、互相促進,在互動中凝成學校勞育課程中軸線,以此輻射聯動學校三級五領域課程。
2. 加強勞育課程與三級五領域課程之間的聯動,鋪開勞育覆蓋面
學校依據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有效整合“博雅”課程體系的三級課程,縱向逐步形成了基礎性、拓展性和個性化三個層級的課程架構,橫向逐步形成了五域并舉、五慧并進的課程育人模式。“五域”包含“人文與社會、科學與技術、藝術與審美、運動與健康、勞動與創新”五個領域,“五慧”評價體系將“慧手星”“慧耳星”“慧眼星”“慧腦星”“慧說星”融入8+1小星評價系統,體現了自然人與社會人互為基礎、螺旋上升、和諧共生、一體化培育與發展的“博雅”課程理念,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勞育課程作為學校整體勞育課程體系的中軸線聯動輻射三級五領域課程。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人的和諧全面發展、富有教養、精神豐富、道德純潔——所有這一切,只有當他不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體育素養上,而且在勞動素養、勞動創造素養上達到較高階段時,才能做到。”[]學校以勞育課程為軸心發揮勞育課程的聯動融合功能,“兒童園藝”課程有效聯動 “科學”“趣味地理”“趣味歷史”“思維啟蒙”“魔力科學”“文化遠足”“昆蟲智趣園”“百變魔繩”“成長繪本”等課程,推動了學校生命科學特色教育的發展,為孩子們探索生命科學建立基礎的認知體系,培養孩子們的探索技能和學科思維方式。“二十四節氣”課程有效聯動了“語文”“美術”“勞動與技術綜合實踐”“草藥奇緣”“中醫藥”“趣味昆蟲”“校園生態課程”“趣味地理”“趣味歷史”等課程,推動了學校人文科學特色教育的發展,與生命科學特色教育共同下形成“博雅”課程體系教育合力,實現了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的多重育人目標,提升勞育課程綜合育人功能。
五、家、校、社協同構建勞動育人統一體
鮑忠良在《青少年學生勞動教育現狀的實證研究》一文中指出,當前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是家庭勞動教育薄弱,學校勞動教育欠缺以及社會勞動教育缺乏有效載體,所以勞動教育的實施應借助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的合力,以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意識,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北京市第八中學京西附屬小學以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整體為目標,從最初的一周一節選課走班制主題課程發展到“博雅”課程五域五慧體系下以學校勞育課程體系為主體,家庭勞育與社會勞育并舉的互動互促課程模式。
八中京西附小勞育模式圖
家庭勞育以“八禮四儀”課程為依托展開。“八禮”即行走、餐飲、言談、儀表、待人、游覽、觀賞、儀式之禮,“四儀”即一年級的入學儀式、二年級的入隊儀式、四年級的成長儀式和六年級的畢業儀式。“八禮四儀”課程體系在突出德育教育的同時,旨在引領孩子全面發展,勞動教育是其題中應有之義。勞動教育主要覆蓋學校與家庭,并以家庭勞動教育為主,家庭勞動任務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能力水平設置學生應從事的勞動內容、應掌握的勞動技能,讓學校的勞動教育在家庭場域中得到有效延伸與強化。
社會勞育主要以公益活動的形式開展,借助“創城”的時代熱潮,學校組織學生參加凈化小區、凈化校園的勞動實踐活動。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極大的勞動熱情,他們的情操得到了陶冶,能力得到了鍛煉,勞動成果得到了認可,社會勞育活動激發了學生融入社會的熱情。
八小勞動教育網絡三位一體,家、校、社聯合推動了學生勞動習慣的橫向延伸,讓學生時時處在勞育大環境之中,延長勞育影響時間,拓寬勞育影響場域,從而實現勞育效果的持久化。
教育論文投稿刊物:中小學教育期刊征稿方向,中小學教育是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教育類學術期刊,主要征收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信息技術,素質教育,教學研究,課程探討,幼教教育,德育工作相關論文。
北京市第八中學京西附屬小學從落實學生核心素養出發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勞動育人統一體。該體系以“兒童園藝”課程和“二十四節氣”課程為勞育課程體系生長點,兩課程之間聯動互促形成勞育課程體系中軸線,勞育課程與學校“博雅”課程體系的三級五領域課程聯動融合鋪開了勞動育人的覆蓋面,家、校、社聯合協同推進勞動育人使學校最終形成獨具特色的勞動育人統一體。
參考文獻:
[1] 教基二[2014]4 號文件,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Z].
[2] 教基一[2015]4 號文件,“教育部 共青團中央 全國少工委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Z].
[3] 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
[4] OECD.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Executive Summary][EB/OL].Available
online at:http://www.oecd.org/dataoecd/47/61/35070367.pdf
[5] 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
[6]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編[C].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425.
作者:劉亞麗 楊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