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2月19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讓學生在童話閱讀中盡情體驗,這應該成為童話教學的基本原則。教師在童話教學設計和發動時,需要從學生心理實際展開考量,指導學生誦讀體驗、演繹體驗、鑒賞體驗,讓學生自由地閱讀,并在不斷的感知體驗中實現認知升華。
[關鍵詞]閱讀教學;童話教學;體驗
童話論文投稿刊物:童話世界創刊于1992年,是未來出版社主辦,知網收錄名為:童話世界(超閱版),維普收錄名為:童話世界:高年級版。
童話故事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貼近學生的生命認知,是學生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重要載體和途徑。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理性分析讓學生失去了更多直觀體驗的機會,學生需要戴上有色眼鏡來看待這些美麗的童話,無形之中剝奪了他們感悟體驗的權利。因此,作為語文教師,需要減少人為的干預,少講多練,讓學生展開自由閱讀,讓學生接受更深刻的閱讀體驗,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心智的健康成長。
一、誦讀體驗,達成情感共鳴
童話故事有著豐富的情節、生動的語言,是很好的誦讀材料。教師要引導學生自覺誦讀童話故事,讓學生在多種誦讀中形成閱讀體驗。教師不妨給出示范誦讀,或者利用多媒體播放配樂誦讀音頻材料。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能夠自然進入故事情境之中,與故事人物形成情感共鳴,這樣的閱讀體驗會更為鮮活。
如教學部編教材第五冊《去年的樹》時,教師在上課之初給學生進行了示范誦讀,然后為學生布設了分角色誦讀訓練:這篇童話故事有多個角色,同桌兩個人自己分配角色,并展開角色誦讀,要讀出人物的情感。學生聽說要展開分角色誦讀活動,都積極行動起來。因為只有同桌兩個人,操作比較方便,他們很快就順利進入了角色誦讀環節。教師深入到學生群體之中,觀察學生的學習表現,解決學生的個性問題。經過一番訓練,學生對童話故事的內涵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
教師為學生布設了分角色誦讀任務,并留下充裕的時間讓學生深入體會。學生在誦讀訓練中獲得的學習體驗是直觀的,對文本中樹的遭遇也形成了更多的同情和惋惜。
二、演繹體驗,歷練思維心志
讓學生演繹童話故事,這是最為常見的教法運用。學生對課堂演繹有特殊興趣,教師抓住學生心理展開教學設計,可以成功調動學生的學習情趣。如果有可能,教師還可讓學生參與童話課本劇的創編活動,讓學生自行設計臺詞、人物動作和表情,這能使學生的體驗認知更為豐滿。在學生進入課堂演繹訓練時,教師需要給出更多技術幫助,引導學生在體驗中形成學習認知。
《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這篇童話故事,情節并不復雜,非常適合學生進行課堂演繹操作。教師引導學生熟讀課文之后,便為學生布設了課本劇編演任務:這篇童話中,胡蘿卜是主要人物,可文本中卻沒有語言設計,發揮你的想象力,為這個主要角色設計一些適當的臺詞,準備參與課堂演繹活動。學生對課堂表演有特殊情結,雖然很多學生沒有主動表演的膽量,但喜歡看同學表演是他們共同的興趣愛好。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編寫臺詞任務順利完成,教師組織學生展示自己的創編內容,課堂教學被推向高潮。教師根據學生的創編情況選定角色,課堂演繹在學生期待中上演。
教師為學生布設了課本劇創編任務,表面看有一定難度,其實不然,學生都能夠根據情節推演設計出適合度很高的臺詞。在具體創編和演繹體驗中,學生對童話故事有了更多了解,特別是對童話中人物形象的認知更為深刻了。
三、鑒賞體驗,成長社會認知
童話鑒賞是對學生學習體驗的進一步探討,是幫助學生梳理感性體驗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其大多針對人物性格、典型描寫、情節設計等內容展開探討。培養學生鑒賞童話的能力不需要用專業知識,教師要讓學生在反復誦讀、生動演繹中形成鑒賞體驗。
如教學《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時,教師引導學生對“老屋”這個童話人物進行鑒賞:老屋已經老了,應該到了倒下的年齡,可他為什么不倒下呢?從這個角度展開思考,對老屋這個形象進行分析。學生根據教師引導,對老屋形象進行討論分析。有學生認為:“老屋之所以不倒,是因為老屋有幫助他人的愿望,當別人需要他的時候,他選擇了站立。從這點來看,老屋具有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有學生說:“老屋要為自己的人生畫上圓滿的句號,自然是有一分熱就發一分光,這就是‘雷鋒精神’。”教師對學生的個性理解給出評價。
教師為學生設定人物鑒賞任務,學生有了閱讀積累,自然就會有自己的感觸和理解。從學生表達的觀點能夠看出,教師引導是比較適合的,成功激活了學生的學習思維,讓學生順利進入人物形象鑒賞環節,并通過鑒賞學習,對童話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逐漸從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
誦讀童話故事、演繹童話故事、鑒賞童話故事,都可以為學生帶來直觀的學習體驗。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為學生提供更多自由感知體驗的機會,而不是給出太多的“框框”來限制學生的思維。童話本身就是解放兒童天性的文學體裁,非常適合學生展開自由閱讀,讓學生在自由閱讀中建立直觀感知,這才是最為科學的童話教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