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1月26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摘要:隨著全球邁進老齡化社會,各國“退而不休”的情況并不少見。隨著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延長和健康素養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表達了強烈的“再就業”意愿,但尚未健全的老年就業體制成為了阻礙老年人進入市場發揮余熱的關鍵點。通過對我國老齡化現狀的描述,對我國老人再就業意義的分析,以及國內外老年人力資本開發現狀的對比,得到促進我國老人再就業的啟示:完善相關法律,轉變社會觀念,優化就業環境,增加人力資本投資,綜合各方面來提高老年人的再就業能力。
關鍵詞:老年人;人力資源;再就業;人口老齡化
毋庸置疑,我國目前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時代。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5—2019年間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為10.4%、10.8%、11.4%、11.9%、12.5%。老年人口數量在近五年時間里顯著增長,而兒童人口數量卻沒有明顯變化,我國少兒撫養比和老年撫養比均逐年增加,這無疑給青年帶來了巨大的養老和育兒的壓力。不可忽視的現實問題還有我國平均預期壽命的增加,在國內較發達地區,以上海市為例,平均預期壽命為83歲,其中男性預期壽命約為82歲,女性預期壽命約為84歲。我國現行的退休年齡是男性60周歲,女干部55周歲,女工人50周歲。
也就是說,我國老年人退休之后還有大約16—33年人生路要走,這得益于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進步。大多數老年人在五六十歲退休之際身體尚處于健康狀態,而且再就業意愿較強[1]。為了解決我國青年撫養壓力大和老齡化形勢日益嚴峻的問題,如何挖掘低齡退休老年人口潛能,推動經濟發展,可以從國際上汲取經驗,歐美以及日韓等國家均較我國提前邁入老齡化,我們可以從其中汲取精華,結合我國國情加以轉化利用,形成可以緩解我國養老壓力,推動經濟發展的有力制度。
一、國際比較視域下的老年人力資本開發策略的研究意義
《老齡藍皮書: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報告》中顯示,我國老年人再就業意愿較強,但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我國低齡退休老人再就業率不高[2]。退休低齡老人再就業的目的可能是想獲得經濟上的補償,減輕子女的養老壓力;也可能是自我充實,實現自我社會價值;也有可能是想融入社會,廣泛交友。退休老人再就業有利于減輕家庭負擔;有利于有效利用退休時間;有利于發揮余熱,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國際上,日本、韓國、歐美等發達國家均較我國更早地步入老齡化時代,日本是最早出臺老年人就業相關法律的國家,用法治手段切實保障退休老人再就業的權利;德國是最早實行彈性退休制度的國家,讓老年人自由地選擇退休還是繼續工作。對于如何應對老齡化,這些較早進入老齡化的國家的一些做法或許對我國低齡退休老年人力資本開發有借鑒意義。
二、老年人力資本開發的國內現狀
我國已邁入老齡化時代,在北上廣等經濟較發達地區老齡化程度尤為嚴重。我國老年人口多,但是老年人再就業率遠低于國際水平。對于我國老年人力資本開發的國內現狀,筆者做了以下幾個要點的分析。
(一)我國老年人再就業不受法律保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的規定,勞動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勞動合同就自然而然終止了,若退休老人再就業,就業之后與公司形成的只能是勞務關系。退休老人再就業后如發生勞動爭議想獲取法律保護無疑是難上加難的。勞務關系對勞動者的權益保護相比較來說是不太健全的。隨著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人均壽命的延長,老年人在退休之際,甚至退休后十幾年的時間里身體都尚處在健康狀態,完全有能力勝任多方面的工作。而且老年人再就業是老年人應當享受的權利,老年人平等地享受選擇職業的權利,這個權利不應被任何人和任何單位剝奪[3],所以應制定老年人再就業法律或者相關制度來進行規范。
(二)我國老年人再就業途徑單一我國老年人達到退休年齡后再就業的途徑單一。老年人再就業其就業形式大致分為三類:一是高薪聘請型。這類型的老人大多擁有一技之長,在自己所在的領域具有不可替代性。例如經驗豐富的財務、獵頭公司工齡30年以上的人力資源師。二是自主創業型。子女成家立業后,老人沒有家庭生活負擔,遂利用積蓄進行自主創業。三是打零工型。這類老人屬于靈活從業人員,以農村和城市低收入群體為主,他們雖然已經步入老年,卻因生活所迫需要打工來補貼家用。
老年人因為視力減退、記憶力衰弱和學習能力下降等多種因素無法適應利用網絡來求職這種相對來說現代化的求職方式,但是這不能說明老年人沒有能力適應工作。相反,正是因為退休老年人生活閱歷豐富、工作經驗多才更能適應一些工作,而且適當地工作有利于老年人身體各項機能得到鍛煉,有利于身體健康。但是由于再就業途徑單一,沒有平臺為老年人再就業提供服務,導致老年人有時間不知道如何利用,有能力無處施展,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4]。
(三)我國老年人再就業市場冷熱不均老年人再就業市場面臨著冷熱不均的現狀,具備專業技術的退休人員,如中醫、教師、技工等,成了爭搶的“香餑餑”,而眾多不具備專業技術的老人卻感嘆求職無門。社會氛圍和支持不足限制了退休老人再就業的步伐。很多人認為退休老人再就業會給年輕人就業帶來更大的壓力,但筆者認為,老人對年輕人根本沒有所謂的替代效應。企業的招聘細則上的年齡限制大多設置在18~45歲,年輕人可以盡情地投入到企業里工作,年輕力壯更能適應現代企業快節奏的生活狀態,而退休老人則可以在年輕人不愿涉足的服務業大展身手。
三、老年人力資本開發的國際現狀
(一)日本
日本統計局最新統計結果顯示,日本在總人口減少的大背景下,目前日本老齡人口為3617萬人,占總人口的28.7%,成為歷史上老年人占比最多的年份[5],并且日本的老齡人口比率在世界上排名第一(201個國家和地區中)。日本高齡就業者人數連續16年來呈現的都是增長趨勢,高領就業者多從事批發和零售業、農業和林業、房地產行業和物品租賃行業。
對于日益嚴峻的老齡化趨勢,日本出臺過一些相關政策,比如修訂后的《高齡者就業安定法》規定,凡是通過正規職業介紹所雇用60~64歲老年人的大企業,每雇用一位老年人,國家會給予為期一年,總額為50萬日元的補助金;對中小企業,國家給予為期一年,總額為90萬日元的補助金。日本65歲以上就業人口已達800萬,在小酒館、餐廳、商場隨處可見工作的白發老人,甚至有專門的獵頭發現“銀發人才”,還有公司專門招聘老年人,對55歲以上老人創業給予優惠措施等。
(二)韓國韓國統計局最新統計結果顯示,2020年韓國老年人口比例高達15.7%,并且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韓國人均預期壽命已高達82.74歲,其中女性預期壽命更是高達86歲。韓國步入老齡化時代和日本相比較晚,和我國相比則較早[6]。在應對老齡化趨勢上,韓國做出努力如下:韓國的法定退休年齡與我國大同小異,但是實際上很多韓國人到達退休年齡后依舊會繼續工作。
韓國65歲以上的高齡出租車司機占該國出租車司機總人數的25%以上,他們競爭的職位大多是快遞員、保安、清潔工、加油員等年輕人不太愿意涉足的服務行業。韓國政府對招收老年人就業的企業進行經濟上的補助,對于雇傭55歲以上的老年人職工數量達到本企業總雇傭員工數量6%的企業,政府給予每位老年人員工9萬韓元和工資1/3的補償。韓國會定期開展與老年人工作崗位有關的相關職業培訓計劃,目的是加強老年人的再就業競爭力,增強自身能力,促進老年人再就業,緩解養老金壓力。
四、國外經驗給我們的啟示
(一)完善相關法律,切實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法律存在的意義是告訴人們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違法的行為會受到怎樣的制裁。我國現行的法律對老年人再就業的權益沒有明確地進行保障。日本、韓國在高齡者就業方面制定了眾多保障條款,都以立法的形式切實保障老年人再就業。日本對雇傭老年人的企業進行高額補貼,韓國對企業雇傭高齡老年人比例做出硬性規定等等[7]。發展中的中國也面臨巨大的養老壓力,如何緩解這種壓力,首先應該從立法上進行調整,用法律的手段來保障再就業老人的合法權益,用立法告訴人民退休后再就業或者高齡就業是積極的生活態度,是正確的行為,國家是給予支持態度的。所以應該從立法上先行明確,對老年人再就業權益進行保護。
(二)轉變社會觀念,優化就業環境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大多數為人子女者認為老年人應該在家里享受天倫之樂,或者應該承擔起隔代撫養的職責,因此并不支持老年人再就業。反觀日本和韓國,老年人再就業反而是潮流,是眾望所歸的歸宿。老年人再就業不僅能創造社會價值,也能給家庭帶來經濟價值[8]。專業的事情要交給專業的人來做,由于養育子女的觀念不同,隔代撫養容易出現家庭矛盾,幼兒可以送到專業的托育機構代為照看,父母解放的時間可以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家中老人也可以進入社會創造價值,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大展身手。
除家中子女不支持老年人再就業外,社會上對于老年人再就業接納程度也不高。一些電子產品工廠的招工限定年齡大多限制在50歲以下,餐飲業的招工限制也在45歲以下,中小企業對年齡限制更是嚴格。老年人由于視力、體力減退等因素而遭受到用工歧視的現象非常普遍。所以,應優化老年人的就業環境,轉變企業家的用工觀念,擴大用工年齡限制,給老年人更多的就業機會。
(三)增加人力資本投資,提高老年人的就業能力老年人就業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市場競爭力弱。如何增強老年人的市場競爭力,政府需要考慮從增加人力資本投資人手,對老年人進行就業培訓和就業指導,讓老年人在學習中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在學習中掌握互聯網技術,在學習中與時俱進。通過學習掌握新技術,認識新朋友,豐富老年人的業余生活。相關培訓切實增強了老年人的自身技能,多動腦多動手也降低了一些老年疾病發生的概率,最重要的還是增強了老年人的就業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李志宏.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總報告[J].老齡科學研究,2015,(3):6-40.
[2]李光.積極老齡化視域下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策略[J].中國成人教育,2020,(8):8-11.
[3]吳遵民,鄧璐,黃家樂.從“老化”到“優化”——新時代老年教育的新思考與新路徑[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9,(4):21-25.
[4]封鐵英.人際關系、活動參與老年人主觀幸福感[J].中州學刊,2020,(3):87-91.
[5]李緒瑩.人口老齡化趨勢下老年人就業問題研究——日韓比較研究及啟示[J].勞動保障世界,2017,(2):6-7+9.
[6]秀平.韓國鼓勵老年人再就業[J].老同志之友,2020,(6):37.
[7]楊琳琳.福利國家延遲退休的模式與鏡鑒[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6):39-56.
[8]李翌萱.積極老齡化視域下中國老年人經濟活動參與研究[J].蘭州學刊,2016,(5):156-163.
作者:杜慧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