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12月18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摘要】 在過去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中,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給人們帶來了思想和審美觀念的轉變。 大眾文化對傳統的美學觀念不斷沖擊,美學價值出現了多元化的改變。 播音員主持人的有聲語言,不僅要傳達信息、表達情感,同時還要具有美學價值。 因此播音員主持人應加強語言表達的修養,不斷在節目中創造美學價值。
【關鍵詞】 播音主持; 播音員主持人; 傳播; 美學文化
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的變化帶來了大量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受眾群體,受眾群體文化素養的變化不斷引起對于節目話語權的爭奪。 其中,對于傳播樣態的改變,不斷印證著播音主持在節目創作中傳播美學化的趨勢。
播音主持中語言是和受眾之間交流信息的重要紐帶。 播音員主持人的語言必須是藝術化的,這其中包括播音員主持人的有聲語言和副語言,通過聽覺和視覺來傳遞信息,給受眾以美的體驗。 如何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利用新的傳播方式跟上時代的腳步,需要在創作過程中從藝術美學的層面來研究分析播音主持的傳播美。
一、傳播美學中:播音員主持人的語言魅力
語言美學的產生經歷了漫長的時期,被許多學者琢磨,仍是朦朧的。 在語言學分支學科建立過程中逐漸呈現出破土而生的勢頭,播音員主持人的語言魅力是在播音主持藝術中所體現的。 語言魅力是由語言學及美學交叉組成的產物。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播音員主持人的語言魅力一定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養成的,而是在工作實踐中逐步培養出來的。 語言是一門獨立的科學,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在文化傳播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將稿件中的內容和信息及時有效地呈現給受眾是播音員主持人的使命,這就要求播音員主持人具有較高的語言美感。 比如,良好的普通話水平、規范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
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美學意識和美學思想,語言美按照語言規律不斷地提高和豐富。 語言魅力由聲音美、情感美、內容美三個方面組成。 聲音美要求主持人在節目播出時的聲音是優美的,優美是藝術美各種類型中最常見、最重要的,優美即狹義上的美,也是最具典范性的美。 優美的聲音才可以給人帶來聽覺上的享受,洪亮飽滿、堅定持久是播音員主持人在有聲語言中必須要具備的兩大元素。 不僅要朗朗上口,還要“以聲動人”“以音悅人”。 “以情感人,聲情并茂”是播音員主持人在情感交流時需要具備的能力。 播音員主持人在語言表達的過程中必須遵從事件本身,不可虛假捏造新聞事實,新聞是新近發生的真實事件,受眾所需要的是播音員主持人對真實新聞的報道,電視新聞的真實感也是美的體現,播音員主持人真情實感的流露也是基于新聞的真實性。 感受語言真實美的載體,就是基于電視媒體中播音員主持人有聲語言所傳達的新聞信息,語言只是一種形式,語言必須通過內容進行展現。 播音員主持人依靠有聲語言與受眾傳遞信息,這就要求語言必須清晰、簡潔、親切、優美。 有聲語言的表達要想有藝術的感染力,必須在內容上進行擴展,創造語言形式的美上多努力,保證傳播的內容觀點鮮明、邏輯嚴謹、章節優美。
播音員主持人在播音創作時,運用有聲語言播音技巧。 “口齒清晰”的表達是為了與受眾進行聽覺上的契合,播音員主持人在語言魅力中所用的美學知識,也是為了這一整體的和諧,更好地發揮有聲語言表達的美感。 播音員主持人在創作時,要保證情感、聲音和精神的和諧。 在作品中,要保證內容和思想形式的和諧,無論是否有稿件,都必須要保證作品與媒體環境和傳播目的是和諧的。
二、傳播美學中:播音員主持人的副語言
播音員主持人在廣播或主持一檔節目時,如果僅僅只是通過有聲語言進行傳播,未免顯得有些枯燥乏味,無法體現主持人語言表達的親切感,因此在節目中主持人副語言的運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副語言即主持人通過面部表情、手勢動作、舉止、體態等體態語進行信息的傳達。
播音員主持人的著裝是通過視覺進行信息傳達的一部分,因此在著裝上應該遵循中華民族的基本禮儀規范,例如:電視新聞節目中男性主持人通常身著西裝、系領帶等; 女性主持人要求身著職業套裝、佩戴胸針等。 比如,董卿在主持《中國詩詞大會》時,不會選擇華麗的晚禮服,而是根據節目類型,選擇襯衣、連衣裙、西裝等,簡單利落、溫婉大方。 再比如,每逢除夕等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時,新聞播音員的服飾在顏色上多會采用紅色,在節目中與觀眾問好時也不會采用往常的較為拘束的主持手勢,多會采用較具中國傳統的禮儀手勢,民族特色之美在這里也得到了深刻體現。 著裝是一門藝術,也是傳遞信息時一種無聲的語言符號,在著裝時講求美感可以提高節目播出的效果,營造良好的節目氛圍。
人們常說提高節目播出的收視率,就一定要提高節目的可視性,俗話說“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主持人在其中的形態展示是同步到電視畫面中的。 播音員主持人的副語言和有聲語言的表達要相輔相成,節目的主旨也要和主持人的氣質相一致,不可隨心所欲、矯揉造作。 在電視節目中主持人的手勢語也是十分重要的,在節目中,主持人要根據節目類型、受眾需求進行添加。 比如,電視新聞節目,較為莊重,手勢語不可較多,幅度不過大; 綜藝節目氛圍活潑,主持人手勢就不可死板小氣,過于拘束; 兒童類節目因為面向的受眾群體年齡較小,主持人在手勢上可以夸張化、童趣化。
美的體態和儀表會給人帶來自信,也會增加受眾信服感,對電視節目的創作,也是傳播美和創造美的過程。 美是有規律的,美的規律不可以任意違背,也不能隨意創造,只能發現和利用。 在美學欣賞和創造中,美的規律富有豐富的內容,表達的樣態上也是多樣的。 播音員主持人的副語言在節目中的運用,不僅要傳播美學思想,達到視覺效果,更要尊崇美的規律與美的要求。 這樣才能在電視播音主持中彰顯無窮魅力。
三、傳播美學中:播音員主持人的語言風格
風格是具有藝術特色,是充分展現了美學思想的。 每個人的風格都有其個人獨特性,這和個人的生活方式、成長環境、人生經歷有關,播音員主持人的風格也是如此。 從美學的角度來看,播音員主持人的語言風格主要依據個人語言習慣、節目類型、節目定位、以及個人美學追求組成。
在與受眾交流中主持人應該做到親切大方、談吐自然、活潑開朗、風趣幽默等。
播音員主持人通過開朗、親切、自然的話語可以拉近和受眾的距離。 在當下電視節目類型以及收看途徑日趨廣泛,這就需要播音員主持人在主持節目的過程中不再使用傳統和固定化的主持形式,不再只注重字正腔圓的主持風格。 要注重增加節目風格的多樣化表達,在播音創作中以尊重與舒適為主,主持人需要做的決不是錦上添花,而是不斷傳遞給嘉賓不同色彩的工具。 提高電視節目在不同受眾群體中的影響力,做人民群眾心目中喜聞樂見的電視節目。
美的風格是具有多樣性的,美不是單一的,而是豐富的,美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變換的。 美,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 對于播音主持來說,播音員主持人的風格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節目特點及受眾群體的不同進行不斷轉化的,是播音員主持人應該具備的能力。
四、結語
播音員主持人作為美的傳播者,承擔著廣播電視節目中受眾對美的感受和欣賞,美是衡量播音員主持人綜合素質的一把尺子。 對于美的主體的文化修養、心理狀態、情緒、心境等不同都會引起美感的差異。 這就需要在傳播時把握節目趣味,從中獲得審美愉悅。 美也有一定的共性,對于受眾來說,受眾的審美大多也不盡相同,比如大家對美的感知力。 對于播音員主持人來說,在節目傳播過程中,除了讓受眾獲得節目信息外,還要讓受眾在節目中感受到美,領略節目的魅力,并得到美的享受。 因此,播音員主持人必須具有較高的審美追求,將美學思想與節目內容相結合,從而提高播音主持的傳播美學。
參考文獻:
[1]王德勝.審美文化的當代性問題[A].張晶.論審美文化[C].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38—45.
[2]張頌.語言傳播文論(續集)[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19.
[3]呂漢東.語言美學[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4]李元授.主持人語言藝術[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
[5]付程.語言表達[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馬廣越,女,回族,山東德州人,碩士,新疆藝術學院,研究方向:播音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