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11月16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摘 要:簡略評述我國經濟地理學100年發展沿革,提出我國經濟地理學有兩個維度的研究內容,即研究經濟活動地 理過程和格局的形成與演變規律,以及研究其他地理過程格局演變的經濟因素與作用機理。闡述了我國經濟地理 學基礎研究與社會應用并重、科研與教學并重、宏觀戰略研究與微觀機理探索并重、國內學科建設與國外合作交流 兼顧等4個學科發展特征。在討論經濟地理學遵循復雜系統科學的基本規律和在人文地理學中的學科定位的基礎 上,著眼發展機遇,立足學科優勢,提出聚焦構建新的發展格局、緊扣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針對經濟全球化新趨勢、 圍繞影響經濟地理過程和格局的新因素和新機制,開展經濟地理學重大命題研究的4個發展策略。
關鍵詞:經濟地理學;沿革;特征;策略;《經濟地理》雜志;中國地理學會經濟地理專業委員會
1 簡評我國經濟地理學的沿革
我國現代經濟地理學與地理學同步發源于 1920—1930年代,在新中國成立后一度與自然地理學共同支撐了中國地理學20余年的發展[1] 。改革 開放以來,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研究范式、理論基 礎、應用對象趨于多樣化,但整體上在中國地理學 和人文地理學體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與全球其他國家特別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地理學發展 相比呈現出鮮明的特色[2-3] 。
上個世紀之初,當我國現代地理學誕生之時, 經濟地理學在人文地理學分支中并未占有突出的 地位,人文地理學呈現出各分支學科多樣化發展的 總體態勢。面向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初級階段的 舊中國的社會需求,經濟地理學地位逐步提升。 1940年8月在重慶成立中國地理研究所(內設自然 地理、人生地理、大地測量、海洋 4 個學科組)就是 源于當時支援抗戰的西南、西北大后方各省的國 防、工業、交通、農業等各項事業的建設,需要地理 專才為之設計的重大社會需求。
1949—1978年,中 國地理學如同蘇聯一樣,經濟地理學取代人文地理 學地位,地理學是由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構成 的。其次,經濟地理學研究的“經濟”范疇,只包括 被社會主義經濟認可的物質生產部門[4] 。受我國 經濟建設重點是農業和重工業的影響,這個時期的 中國經濟地理學實質上是以農業地理學和重工業 地理學兩大部門為主體,以交通地理學——作為基 礎設施部門地理為配套,以人口地理學和歷史地理 學為補充的學科體系。1961年當中國地理學會組建首批專業委員會時,經濟地理學專業委員會名列 其中。改革開放以來,人文地理學其他分支學科、 特別是城市地理學和旅游地理學等得到長足發展, 同經濟地理學形成并駕齊驅的格局[1] 。
中國經濟 地理學在這個時期有三個發展途徑,一是主要通過 借鑒國外研究前沿,在學科內部成長出新的研究方 向和主題,重視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和服務化新現 象、重視企業和公司等經濟主體的作用、重視體制 文化和創新等的影響、重視創新空間自貿區等新地 域類型的研究;二是擴大經濟地理學研究領域,把 人地關系地域系統和區域可持續發展作為主題,持 守了交叉學科的定位和區域研究的傳統,也為今天 日益成型的綜合人文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三是吸納 經濟學和管理學等其他相關學科,融入經濟地理學 研究,不僅豐富了經濟地理學理論方法,也改變了 經濟地理學人才結構和學科布局。分析1981年創 刊的《經濟地理》雜志論文,很容易歸納出經濟地理 學發展3個途徑的判斷[5] 。評價我國經濟地理學發展沿革,有4個方面的 初步認識: ①我國經濟地理學理論建設的社會環境復雜、 多變,導致學科發展較艱難、不穩定。
一方面,中國 長期以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二元”結構體現在科技資源分配、人才和成果評價等方方面面,至今 自然與社會科學交叉融合的土壤并不肥沃,使具有 交叉學科特征的經濟地理學難以正常成長;另一方 面,經濟地理學的世界前沿與學科發展趨勢對我國 經濟地理學發展產生著正負雙重影響,以美國為代 表的國際經濟地理學去地理化、非實體化和人文社 會化等趨勢,在與全球接軌和順應世界經濟地理學 發展走向方面,對我國經濟地理學發展的影響弊大 于利。
②我國經濟地理學應用需求始終旺盛,但經濟 地理學服務社會的能力與需求之間的差距似乎在 擴大、挑戰明顯增大。由于中國經濟發展階段和以 經濟建設為核心的戰略取向,經濟地理學的社會需 求始終是旺盛的,但服務與被服務之間的關系卻似 乎趨于不協調。一方面,經濟地理學研究復雜的區 域經濟系統,經濟地理學的理論方法進展卻并未同 區域經濟系統日趨復雜相同步,因解決經濟地理過 程和格局的科學問題的能力不強而削弱了服務社 會需求的應用能力。另一方面是領導干部作為經 濟地理學服務對象的學識水平和科學決策能力持 續提升,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專業領域,服務者不及 被服務者的綜合理解和預判能力的現象發生頻率 有所增長,這種增長還表現出加速的可能。
③吳傳鈞、陸大道等經濟地理學科掌舵人的方 向指引與科研表率作用,以及中國經濟地理學者的 協同努力,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且具有學科和應用 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和方向。吳傳鈞創建的人地關 系地域系統理論成為包括經濟地理學在內的中國 人文地理學研究的基石[6] ,開展的土地利用和農業 地理學研究成為中國經濟地理學發展史上的巔 峰[7] 。陸大道創建的點軸系統理論體系和在區域 發展與空間結構領域的創新性研究[8-9] ,推動了中 國經濟地理學的科學化進程,提出的“T”字型國土 空間開發結構模式深刻地影響著我國區域經濟布 局戰略和空間開發模式。兩位先生堅持經濟地理 學的交叉學科方向及在學科發展關鍵時期的撥亂 反正,無疑是我國當今經濟地理學健康發展的關鍵 因素。
中國經濟地理學者協同努力,以不斷優化 “學科建設與社會應用”的關系為核心,努力構筑三 個動力驅使經濟地理學發展的新格局。即:因社會 需求以及研究對象的變化提出新的科學問題而產 生對經濟地理學科學發展帶動的動力,在經濟地理 學理論方法建設中因科學研究進展自身提出新的 科學命題并解決問題對經濟地理學學科發展產生推動的動力,以及依托技術方法的進步改變研究范 式和增強研究能力而對經濟地理學發展形成拉動 的動力。
④我國經濟地理學的包容文化、學習文化是其 得以生存與發展不容忽略的軟實力。包括與經濟 和社會科學的融合,目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科分 類與代碼國家標準(GB/T 13745-2009)中,經濟地 理學分屬兩個學科領域,經濟地理學在經濟 學中已占據二級學科的地位。也包括向自然地理 學乃至地球科學的相關領域學習,從自然科學研究 范式、表達方式等方面借鑒有益經驗,不斷完善自 身學科。還包括與國外同行的交流學習,盡管不同 國家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在交 流中培育我國經濟地理學的特色和優勢不失為推 動學科發展的捷徑。
2 我國經濟地理學的特色和定位
過去百年間,我國經濟地理學是沿著兩個維度 發展的。其一,以人類經濟活動的地理分布成因和 演變規律為研究對象的經典經濟地理學,即研究對 象是經濟活動。由于影響人類經濟活動地理格局的 因素包括自然、經濟、技術、社會等,所以研究人類 經濟活動的影響因素和作用機理呈現出學科交叉 性、理論綜合性和方法集成性等特點。
其二,是對 地理分布的形成和演變,揭示其經濟學成因、機理 和效應,即研究內容是經濟機理。由于地理分布包 括的統一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及自然地理學分 支學科、以及人文地理學中其他分支學科,所以,用 經濟機理給出地理格局和過程的部分闡釋,其研究 對象即地理事項是多樣的、復雜的,在工業文明時 期采用經濟學機理闡釋人與自然關系、以及人類活 動的動因不失為具有較好解釋度的途徑[10-11] 。
這 樣,我國經濟地理學是在兩個維度上展開,這為經 濟地理學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研究領域和發展機遇。 我國經濟地理學發展的突出特征表現為:一是 基礎研究與社會應用并重——具有傳統研究優勢 的經濟地理學與改革開放后理論方法得以迅猛發 展的城市地理學、旅游地理學共同構成了人文地理 學服務社會的主要應用的方向。二是科研與教學 并重——在基礎教育和本科與研究生的高等教育 中,經濟地理學及其分支學科始終是主要的課程; 在專業地理研究機構,經濟地理學也是不可或缺的 分支研究力量和人文地理學科研成果的主要產出 領域。
三是宏觀戰略研究與微觀機理探索并重,其 中微觀經濟地理學在揭示經濟地理生成和演變機 理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而宏觀經濟地理學研究 則面向戰略和政策制定的社會應用方面更為擅長。 四是國內學科建設與國外合作交流兼顧。以早期 確定的工農業地理和交通商業地理的分支學科為 基礎,在國際交流中涌現出公司地理、演化經濟地 理、環境經濟地理等新分支學科;從人地關系視角 開展經濟地理學交叉研究和引進蘇聯的技術經濟 與地域經濟綜合體方法,在新時代與國際前沿接軌 中重視全球化、地方化、信息化、科技進步、文化社會轉型的作用,以及企業微觀主體行為和企業組織 方式的影響。 認識經濟地理學遵循復雜系統科學的基本規 律和在人文地理學中的學科定位,結合經濟地理學 在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中的應用定位,是理 解新時代經濟地理學抓住重大發展機遇、探索適應 性策略的基準[2] 。
其中,對學科定位可從兩個方面 認識。其一,要深刻理解經濟地理學是研究開放的、 特殊的復雜巨系統的一門科學,因此其研究范式必 須遵循復雜科學研究的基本規律。開放系統突出 表現為,我們的研究對象無論是一個經濟部門或是 一個經濟區域,往往都是通過各種方式同其他部門 其他區域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不是孤立和封閉的。
特殊的系統則是指“人”也是我們的研究對象,人的 意識、人的價值觀、人的行為習慣等一系列主觀能 動性就會使得面對同一個作用力時、不同人的反應 可能會不同,相同反應的人在下一步的適應性應對 中的決策和行為可能不同,由此導致我們研究的經 濟地理格局的變化趨勢就可能因此而不等同,導致 許多經濟地理學的規律存在著顯著的時空分異特 征。復雜巨系統則更多地表現在驅動因素的龐雜 和作用機理的復雜,一個區域一個階段的驅動因素 很可能在另一個發展階段、另一些區域成為作用的 結果,因果關系是可變的。
一個區域某種經濟地理 現象的正外部性在另一個區域可能就變為負外部 性,驅動機制和驅動過程存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 為此,其研究基本范式可以是:復雜系統的統計學 歸納,這在經濟地理學規律總結方面是常用的方 法;固定若干變量以揭示主要參數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區位論和空間結構的研究基本采用了該范式; 聚焦某個相對簡單的因素、過程、格局開展作用機 理和變化規律的探討,而后再通過增加復雜性和不 確定性實現對復雜系統混沌結構有序化的認知,這 是目前經濟地理學比較欠缺的研究技術路徑。
其二,從人文地理學學科體系的分工、存在的 共性問題,以及發展的總體戰略中認識經濟地理學 的定位。人文地理學是探索人類活動空間分布規 律的一門學科,通過學科發展戰略研究,我國人文 地理學學科體系可劃分為4個分支學科群。即:以 人口和人類活動空間過程和格局集成研究為主要 任務的綜合人文地理學,以生產活動和服務業—— 即產業經濟為研究對象的經濟地理學,以生活空間 為研究對象的聚落地理學——包括城市地理學和 鄉村地理學,以及以人類非物質活動為對象的社會 文化政治地理學。
這里,經濟地理學無疑突出的是其中的第一個維度——即研究對象是人類經 濟活動的經濟地理學研究,借助人文地理學發展戰 略研究對當前學科存在問題和未來戰略布局的結 論[12] ,經濟地理學僅從人文地理學體系中認知其定 位,未來,一是要從經濟活動的“全過程”發展經濟 地理學,全過程是指研發—生產—流通—消費—回 收等,努力轉變以往重生產領域的經濟地理學研究 的偏向。二是要從經濟活動的“全時空”發展經濟 地理學,空間上要包含全球、國家、區域、地方等不 同尺度空間的轉換和互饋關系,同尺度區域間相互 作用、不同空間類型如城鄉經濟地理學以及國別和 區域經濟地理學研究;時間上要關注歷史經濟地理 學、特別是基于預判的對未來經濟地理的研究。
三是要從經濟活動的“全領域”發展經濟地理學,包括 經濟主體、行業部門和地域類型,要重視研究人、企 業、經濟部門等在經濟全過程的角色,形成企業和公 司地理、行業部門經濟地理學,并以經濟活動全過程 在地域空間表現的經濟地域類型、經濟地域體系等 作為經濟地理集成研究的基本途徑。四是要從經濟 活動的“全方位”發展經濟地理學,主要指前向的經 濟活動環境、中間的經濟地理過程與格局的調控,以 及后向的經濟活動效應。以協調經濟與社會、資源、 環境的關系為主線,重視經濟發展條件、資源環境效 應、社會公平和人民福祉響應等問題。而調控則包 括經濟空間組織模式、企業發展布局策略、區域經濟 政策和規劃、國家產業鏈全球布局方針等。
3 經濟地理學發展的策略
經濟地理學研究內容非常龐雜,未來應按照更 重要、更緊迫、更系統優先選擇科學命題和研究方 向的原則,引導經濟地理學者為我國經濟地理學的 發展貢獻力量。著眼發展機遇、立足學科優勢,選 擇經濟地理學發展策略。
從機遇而言,我國經濟地 理學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中國發展從實現 小康(人均 1 萬美元 GDP)開始邁向建設現代化的 新征程(2035 年達到人均 2 萬美元 GDP,2050 年達 到人均 3 萬美元 GDP),我國經濟活動將會發生全 局性和系統性的重大變化,而我國地理格局變化的 經濟機理也將在許多方面有著重大變化,著眼全球 重塑經濟地理格局以及地球系統科學的發育,新問 題、新因素、新機制、新空間的涌現為我國經濟地理 學研究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機遇,研究對象變化牽引 經濟地理學科發展的動力依然強勁,這是其他很多 國家經濟地理學所不具備的發展土壤。
著眼學科, 我國經濟地理學業已形成具有比較優勢和鮮明特 色的學科基礎,涵蓋經濟地理學理論體系、分支學 科、現代研究方法、具有國際學術影響或國內決策認可的成果與人才等多個方面。謀劃新時代我國 經濟地理學學科發展策略,是我們在慶祝中國地理 學會經濟地理學專業委員會成立60周年、《經濟地 理》雜志創刊 40 周年應當高度關注和充分討論的 命題,筆者提出以下4個經濟地理學發展策略供同 行指正。
3.1 聚焦構建新的發展格局,開展經濟地理學重大 命題研究
聚焦構建以國內循環為主、國內外雙向循環良 性互動的新的發展格局,開展經濟地理學研究的重 大命題或方向有:①創新重大生產力布局原理。包 括企業成長消亡的生命周期微觀機理與產業分布 格局演變的宏觀機理之間的內在關聯,區域經濟要 素流動規律及空間相互作用,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 與分散的趨勢,企業創新空間環境和地方產業競爭 力的生長因素及途徑,產業智慧化、生態化的空間 響應與效應等。
②探索科技創新鏈和產業鏈供應 鏈的空間耦合機制與途徑。包括創新鏈空間收斂 過程和創新空間生成發育規律,國家和區域科技創 新網絡與生產力布局的互饋關系,區域科技創新模 式分異特征對區域經濟發展格局變化的作用,以及 形成以國家科技創新中心或區域科技創新高地為 樞紐、以城市群或都市圈為載體、以省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為依托的區域經濟體系科學方案。③研究 新經濟區位論、經濟區劃和經濟地域系統。包括新 產業生成和發育的區位因素與選擇原理,新生產業 經濟與區域經濟基礎在節約要素投入、提高經濟產 出、改善經濟效率、減少負外部性等方面的關系,適 應“雙循環”格局的經濟區劃方案,滿足國民經濟體 系安全性、彈性、競爭力需求的產業集群、經濟地域 綜合體、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模式。
3.2 緊扣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開展經濟地理學重 大命題研究
緊扣經濟發展從資源環境為代價的低質量發 展模式向高質量發展過程的轉變,開展經濟地理學 重大命題的研究。高質量發展是實現經濟現代化 的必然選擇,這就決定了中國經濟地理過程必須沿 著高質量發展的軌道演進。高質量發展是以創新 為驅動的,那么區域間創新能力的差距是否對區域 經濟發展差距產生累積效應?如何建構國家和區 域創新體系就成為高質量發展模式的關鍵內容。 高質量發展是要改變以往經濟持續增長沒有同生 態環境改善、社會文化事業發展同步同向的過程, 那么,如何建構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狀態識別方 法與調控機制?
參考文獻:
[1] 樊杰. 中國人文地理學70年創新發展與學術特色[J]. 中國科 學:地球科學,2019,49(11):1697 - 1719.
[2] 樊杰. 優化中國經濟地理格局的科學基礎——對未來10年經 濟地理學學科建設問題的討論[J]. 經濟地理,2011,31(1):1 - 6.
[3] 樊杰,孫威. 中國人文—經濟地理學科進展及展望[J]. 地理科 學進展,2011,30(12):1459 - 1469.
[4] A.H.巴甫利謝夫,朱危安. 蘇聯經濟地理學的發展[J]. 地理譯 報,1988(2):62 - 64.
[5] 陳剛強,劉沛林,李映輝,等.《經濟地理》創刊以來的知識溢 出特征與變化[J]. 經濟地理,2020,40(2):1 - 12.
[6] 吳傳鈞. 發展中的中國現代人文地理學:吳傳鈞院士學術報 告選輯[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7] 毛漢英. 人地系統優化調控的理論方法研究[J]. 地理學報, 2018,73(4):608 - 619
作者:樊 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