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11月16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摘要:以太原市人工地基檢測行業“雙隨機·一公開”專項檢查為背景,通過對行業發展現狀的描述與概括,總結出當前太原市人工地基檢測行業主要存在的問題,在討論問題產生原因的基礎上,研究提出了相應的科學管理對策,并對未來的工作提出展望,對該行業的發展和管理監督工作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關鍵詞:人工地基;檢測;管理對策
1概述
近年來,隨著太原市建筑業的蓬勃發展,全市人工地基檢測隊伍也迅速發展壯大,2020年全市登記備案開展人工地基專項檢測業務的單位共有30家,持證上崗人員約300余人,每年完成人工地基檢測業務1000項左右。這有力的支撐了全市工程建設項目的順利開展和實施,同時也為保證建筑工程質量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行業在滿足市場需求快速發展壯大的同時,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也暴露出不少問題,既有管理方面的,也有技術方面的,還有市場方面的,這些問題都可能直接或間接影響檢測數據和結論的準確性、可靠性、公正性,從而影響到建筑工程的質量和安全[1]。
近年來,各級主管單位和監管部門也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不斷加大對行業的監督和檢查力度,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專項檢查、公開排查、隨機抽查、動態考核等。2020年根據統一安排,對全市30家人工地基檢測單位100%全覆蓋開展“雙隨機·一公開”專項檢查工作,通過檢查及時的發現問題,糾正問題,運用管理和技術等多種手段,對行業進行引導、監督和管理,以確保行業整體持續健康的發展。
2行業發展現狀及主要問題
2.1行業發展現狀
2013年太原市人工地基檢測行業在全省范圍內率先開發相應技術監督平臺,開展備案項目檢測數據實時上傳規定,檢測報告出具見證單,并與工程驗收掛鉤。多年來,該舉措極大地保證了檢測數據的客觀性和真實性,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虛假報告的出現。近年來,每年申請流水號及實時上傳的總項目數量基本持平。2018年—2021年上半年全市人工地基檢測申請流水號及實時上傳項目統計。
通過近年來開展的多種形式的監督、檢查工作,目前太原市人工地基檢測行業整體情況可簡單概括為:“機構性質多種多樣、技術水平參差有別、業務范圍涉及面廣、管理運行平穩可控、個別方面存在問題、行業整體發展良好”。太原市目前從事人工地基專項檢測的單位,主要有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股份公司或有限責任公司等多種形式。持證上崗的300多名技術人員其專業學歷和專業技術水平也高低不齊,最高的為博士學歷,學歷差別很大。
全市人工地基檢測業務范圍既有民用、公共建筑,也有工業建筑及市政公路、鐵路、軌道交通等項目,涵蓋業務范圍比較廣。從檢測項目數量來看,各單位發展很不均衡,業務量最多的單位每年承接將近200項業務,約占到全市總量1/6~1/5,業務量最少的單位年業務量僅為個位數;業務量排名前三的單位,其業務量之和約占到全市總量的45%。2.2行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通過近年來的監督、檢查、考核,尤其是本次“雙隨機·一公開”專項檢查,發現行業整體平穩發展,管理運行可控,總體上能良好有序的開展檢測工作。但在個別方面仍然存在問題,歸納總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技術人員水平差別較大。由于行業整體技術含量不高、早期準入門檻較低,通過檢查發現行業從業技術人員專業技術水平差別較大,學歷從博士到中專都有,所學專業也有所不同。有的人員技術能力較強,無論理論知識還是現場操作都體現出較高的專業水平,而有的個別人員則僅會操作儀器。個別單位理論考核通過率較低,甚至只有極個別技術人員能通過理論考試,大部分理論考核為低分值。對于現場實操考核,更是由于儀器精度差別、操作人員經驗等因素,導致實操測試精度差別很大,有的甚至出現檢測結論判斷錯誤。
2)個別單位檢測設備管理混亂無序。通過檢查發現,部分檢測單位未對檢測設備進行有效管理。儀器設備未張貼計量標識、管理標識、狀態標識等信息標識,有的標識已經過期;有個別的檢測儀器設備出現未按要求計量校準或超出計量有效期后仍在使用等情況;個別檢測單位未建立有效的設備管理登記制度,儀器設備的出入庫記錄、使用記錄、維護及保養記錄等登記混亂或者嚴重滯后,無法與檢測報告時間相對應。
3)資料、檔案管理混亂,辦公環境差。個別單位資料、檔案管理不到位,沒有固定的檔案室或資料室,未對存檔資料按年度等要求進行分類登記管理,隨意堆放,未配備檔案資料專項管理人員;檔案管理未建立人工地基檢測結果不合格項目臺賬,未建立報告發放臺賬和合同臺賬等管理信息;部分原始記錄不全或無檢測人員簽字;很多檔案中無相應的檢測方案、委托信息等資料存檔。很多檢測單位為租賃辦公,辦公區域面積有 限,功能劃分很不合理,無明顯的場所功能標識,辦公場所簡陋,無消防器材、高層辦公區域無應急救護器材等,存在安全隱患。
4)檢測報告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個別檢測報告質量不高,存在數據錯誤甚至結論錯誤,檢測報告質量有待于進一步提高。通過檢查發現,有的檢測報告中檢測數據與原始記錄數據不對應,或者檢測報告正文數據與附表數據前后不對應;報告存在書寫錯誤甚至錯別字;報告中檢測所用標準、規范查新工作不及時;甚至有些檢測報告出現對低應變樁身完整性類別判斷不準確,結論錯誤的情況。
5)其他問題。除上述主要問題外,通過檢查還發現其他問題,比如部分檢測單位從業人員不足以及社保不對應、檢測報告存在電子簽名、檢測報告按檢測地域區別管理、檢測操作過程未按規范要求條款嚴格執行、技術人員不到場、現場安全措施不到位、違反安全規程作業等。所有這些問題,都嚴重影響了檢測的公正性、科學性、嚴肅性,且嚴重影響了人工地基檢測行業的形象和公信力,同時也對建筑工程質量和安全造成嚴重危害。
3行業發展問題的原因分析
根據對全市30家檢測單位的“雙隨機·一公開”檢查結果,結合多年來對行業的監管經驗,綜合分析產生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為:1)責任主體管理意識不強、管理環節流于形式。由于檢測單位企業性質不同,導致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有很大差別。雖然各檢測單位均建立有管理體系,但部分檢測單位法人、技術負責人管理意識不強,工作的重心往往放在業務的承接上、工期進度上、工程款回收上,而忽略了企業內部管理制度的運行,忽略了安全和質量管理,導致了檢測單位主體責任不明確,人員管理分工不合理,管理制度落實不到位,多數管理環節流于形式,管理體系運行不良。
2)市場競爭激烈,企業追求利潤,忽略了質量、安全管理。全市人工地基檢測行業市場整體競爭比較激烈,檢測單位為了生存和發展,為了追求利潤,一方面必須降低自身成本,加快檢測進度;另一方面必須壓低檢測費用,爭取市場占有率。這就造成了檢測單位生存不是靠“質”取勝,而是靠“量”維持,這間接導致了檢測單位在人員和設備成本一定的情況下,為了生存,為了利潤,必須多接項目,而沒有精力從事質量、安全管理。
3)從業人員流動性大、責任心不強。全市人工地基檢測單位約20%為國有獨資或國有轉制單位,其余大部分為私營企業,股份公司。由于受當前社會就業形態的影響,目前除個別國企外,其他從業人員的流動性都較大,多數都有跳槽甚至轉行的經歷,這勢必造成了人員管理的混亂、質量意識的淡薄,現有技術人員責任心不強,不能將質量終身制思想貫穿到工作中去,對工作存在應付的心理。
4)檢測人員再教育培訓工作不到位,學習意識不強。按照相關管理要求,檢測單位應定期開展專業技術培訓,并留存相關資料和記錄。但通過檢查發現,很多單位對于再教育培訓工作落實不到位,存在應付現象,甚至有的長期未開展培訓工作,缺乏相應的培訓資料及記錄。這導致從業技術人員學習意識不強、理論知識掌握不扎實,也間接造成檢測報告質量水平不高。
4相應的管理對策研究
針對近年來我站多次對全市人工地基檢測單位開展的動態考核檢查結果、“雙隨機·一公開”檢測結果,我站進行了大量的項目抽查和市場調研,同時走訪、座談了行業內多位技術專家、學者和技術人員,為有效提高檢測單位質量水平和管理能力,規范人工地基檢測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應主要加強以下的幾方面管理對策。
4.1加強企業責任感,樹立企業的危機意識和品牌意識強化企業法人、技術負責人的法律意識、質量意識、安全意識。加強企業的責任感和社會感,提高企業的質量意識和安全意識,使檢測單位思想上不能有放松或僥幸的心理,時刻樹立危機感。對于檢查結果較差的單位,進行限期整改,不得繼續開展相關業務;同時對于檢查結果較好的單位或項目,樹立標桿企業和模板項目,提升企業形象和品牌效應。
4.2進一步健全檢測人員培訓再教育監管工作各單位每年定期開展培訓考核工作,年初制定培訓計劃,培訓開展前將培訓方案報送監督部門登記備案,培訓過程中監管部門將派相關人員參加見證培訓過程。培訓后進行專項考核,合格后方可從事該項檢測工作,所有培訓資料存檔,建立培訓臺賬,定期接受檢查。對于檢測相關新規范、新技術等,在開始實施前,應及時通過再教育更新知識、提高水平,并留存相關資料[2]。
4.3加大對檢測現場、檢測方案和報告等抽檢比例定期組織業內專家對檢測現場、檢測方案和報告進行隨機抽檢,并逐步加大抽檢比例。對現場未按規定程序開展檢測工作的或者檢測報告出現結論性錯誤的檢測單位,進行通報批評及處罰,條件具備的項目要求重新開展檢測工作。對于檢測方案和報告技術水平較低的單位,約談其單位技術負責人,并加大其培訓和考核力度。
4.4規范行業行為,促進行業健康發展根據2020年對全市30家檢測單位的“雙隨機·一公開”結果,對其中9家單位提出限期整改要求,整改期內不得承接相關業務,對部分人員取消上崗證書。后續將根據市場發展的情況及行業實際狀況,繼續制定、落實各項監管措施,進一步加大監督檢查力度,規范人工地基檢測行業的各項行為,嚴厲打擊掛靠行為、虛假報告行為等,促進整個行業健康、持續的向前發展。
5未來工作展望
5.1開展“幫、扶、服”工作針對部分檢測單位存在自身糾錯能力有限,技術瓶頸難以突破的情況,有計劃地組織行業專家開展一對一技術幫扶。在夯實檢測人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提高現場實際的操作技能,從而提高檢測單位,乃至整個行業的技術水平。
5.2開展行業間技術交流通過行業協會或相關社會團體,陸續邀請國家或省市相關技術專家、學者、教授等持續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方法,推動全市檢測單位技術能力的整體提高,為企業搭建高效的技術交流平臺[3]。
5.3加強社會監督加大宣傳力度,廣泛動員各方積極參與監督。公布舉報電話、電子郵箱,暢通投訴渠道,完善投訴處理制度。對于收到的問題線索,按程序及時組織核查,經查屬實的,依法依規嚴肅處理,提高對違法違規行為的震懾力,并采取妥善措施保護舉報人相關信息,推動形成共享共治的良好氛圍。
5.4逐步完善專家庫的建設在全市檢測行業中陸續甄選具備職業道德,技術扎實,能夠認真、公正、誠實、廉潔地履行職責的行業專家,組建專家庫。為今后站內開展各類專項檢查、技術幫扶、工程論證等工作建立技術保障。
參考文獻:
[1]梁琳.淺析建筑檢測企業質量管理體系的建設[J].科技信息,2012(19):341,381.
[2]吳建亮.淺析建筑工程質量管理[J].科技風,2019(28):138.
[3]吳玉梅.建筑工程檢測的現狀及質量管理措施[J].建筑建材裝飾,2019(23):166,180.
作者:戴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