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10月14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摘要:國企混改整合的主要目標是改善國有企業資本結構,培養有競爭力和創新力的治理體系,進而有效提升國企運行效率。然而,現有理論研究表明,國企混改整合是否能提升國企運行效率與績效,還未形成一致的結論。以創新方式為視角,基于雙元創新理論,采用雙案例對比研究方法,探討處在不同的混改整合階段下創新方式對戰略績效的影響路徑與機理。研究發現,在混改整合準備階段,利用式創新更有利于提升企業戰略績效;而在混改整合優化階段,探索式創新更有利于提升企業戰略績效。研究結論不僅解釋了理論界對國企混改經濟結果的現象的爭議,建立了國企混改整合中不同創新方式對企業戰略績效影響路徑的理論框架,而且拓展了雙元創新理論在管理學中應用的邊界范圍,為混改企業提升戰略績效提供了理論指導。
關鍵詞:國有企業;探索式創新;利用式創新;案例研究
引言
從國企混改整合的實踐效果來看,一部分國企通過混改整合提升了企業績效,而另一部分國企混改整合并沒有取得預期的經濟效果。這一現象也被理論界的研究所證實:一部分研究者認為,國企在保證產權優勢的基礎上,實施混改整合,將民營資本引入企業內部,不僅能夠優化產權結構,改善企業的經營生產方式,提高經營效率[1][2][3],而且能夠激發企業的經營活力,推動企業的長期發展[4][5][6]。
國企改革論文: 新時期建筑國企支部書記開展工作的有效措施
然而一部分研究卻表明,一些國企混改整合后的企業生產經營效率、企業績效不僅未得到提高,反而產生了企業治理混亂等諸多問題,導致其未能有效提升國企的戰略績效[7]。可見,實務界以及理論界對我國國有企業的混改整合是否能改善戰略績效等問題的看法不一,結論仍未定。我們認為,出現爭議的主要原因是:忽視了創新活動在企業混改整合中對提升企業績效的重要性。
從宏觀角度來講,不管股權結構如何,混改并不是一蹴而就,而只是國企發展的第一步。企業只有借助于“混改東風”,在產品品種和質量、差異化、品牌形象、組織形式等方面實施創新,依據市場變化,不斷調整產品結構,逐漸創造出企業獨有的品牌優勢,才能幫助企業改善生產經營模式和企業組織效率,提升企業的競爭能力與績效。而這一論點,也得到了理論界的驗證[813]。總之,創新能力直接或者間接地對企業績效產生影響,企業應針對不同的管理情境,發展自身的創新能力,從而獲得績效提升。在此基礎上,理論界對創新方式進行了進一步細分研究,對創新模式從多個角度進行了考察[1415]。
尤其是依據創新的來源、強度和成果,將創新方式分類為探索式創新和利用式創新得到了理論界的普遍認可,統稱為“雙元創新理論”1618]。并且對其內涵及其對企業績效的影響進行了探討。探索式創新是一種漸進式創新方式,它具有尋找、改變和冒險的特征,通過外部網絡得到并運用新知識,進而為企業提供了新設計、新市場以及新的分銷渠道;與此相反,利用式創新的特征是細化、執行、選擇,該方式運用企業既有的知識,提高了企業既有的技能、過程和結構,是一種漸進式方式[1922]。陶秋燕[23]采用多元層級回歸方法,檢驗探索式創新和利用式創新對中小企業組織績效的差異性影響即利用式創新對企業組織績效的正向影響大于探索式創新的正向影響。
齊秀輝等[24]運用最小二乘法則研究發現探索式創新與企業績效顯著為正,而利用式創新則與企業績效不顯著。從以上文獻回顧中可以看出,無論處于什么情境下,創新能力都是直接或者間接提升企業績效的重要因素,且在不同的管理狀態下,創新方式不同,對企業績效產生影響也不同。因此,從創新角度考慮混改結果,有助于解釋混改對企業績效影響的理論分歧。但上述研究并沒有考慮國企混改整合的背景下創新方式是否會提升企業績效;理論界也未明確回應在國企混改整合的不同階段,不同的創新方式對企業的戰略績效會有何不同影響。
為此,本文研究的主要問題是:在雙元創新理論視角下,國企混改整合中不同的創新方式對企業戰略績效的影響路徑,試圖回答:第一,為什么在國企混改整合中不同的創新方式對企業戰略績效的影響不同?第二,在國企混改整合中不同的創新方式對企業戰略績效的影響路徑是什么?最終,構建出不同的創新方式在國企混改整合中影響企業績效路徑的理論框架。其研究意義在于:第一,本文將國企混改置于雙元創新理論下,研究了雙元創新視角下國企混改行為和混改后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我國目前國企混改中出現的問題;第二,已有研究僅關注于國企混改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對創新方式未進行分階段探究,而本文區分了國企混改不同階段采用的創新方式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有助于細致刻畫國企混改不同階段創新方式對企業績效的作用。第三,研究不僅拓展了創新理論中的應用邊界,而且解釋了目前理論界對于國企混改整合對戰略績效影響的爭議與困惑,同時,對指導國企混改深入順利進行,提高國企混改的效率,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
1研究設計
1.1研究思路設計
我們發現探索式創新和利用式創新更能體現組織的戰略主動性,這與本文的研究主題“國企‘混改’提升企業戰略績效”相契合,因此,本文采用March16]對創新方式的分類標準,即在探索式創新和利用式創新的基礎上,從企業戰略績效角度出發,采用扎根理論,借助雙案例對比分析,通過從深度訪談的編碼結果中找出創新方式演變路徑的質性證據鏈,使用戰略績效的評價工具---平衡記分卡,從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客戶維度、與財務維度四個維度,對不同創新方式下,國企混改戰略績效進行評價,歸納總結出不同混改整合階段的創新方式對企業戰略績效的影響路徑,回答了“為什么”創新方式會影響戰略績效以及不同創新方式是“怎么樣”影響企業戰略績效的。最終,構建了利用式和探索式創新影響國有企業戰略績效的演化路徑與機制。
1.2研究案例的選取
1.2.1研究案例選取
本文的研究回答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如何”的問題,第二個是“為什么”的問題。根據兩個問題的特性,本文選用案例研究法進行研究[25]。案例研究一般包括單案例研究和多案例研究。而相比較單案例研究,多案例研究有更好的外部效度與可推廣性。而且,多案例對比研究利于觀點的總結,能更好地支撐研究結論,更具科學性[26]。因此,本文采用雙案例對比研究來探討研究主題。案例公司的選取標準如下:
(1)案例的代表性。西寧特殊鋼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寧特鋼,證券代碼:600117)是一家青海省老上市公司,通過不斷發展,縱向延伸了一體化產業鏈,形成三大產業板塊和特鋼精品生產線,是中國四大特鋼企業集團之一。西寧特鋼秉持著“利用式創新”的經營理念,“超彎道、低成本”快速發展。包頭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包頭鋼鐵,證券代碼:600010)是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無縫鋼管、鋼軌以及板材生產地。在生產過程中,包頭鋼鐵進行探索式創新,堅定地站在鋼鐵領域的最前沿,并將企業的關注點放在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吸收上。總之,西寧特鋼和包頭鋼鐵在我國鋼鐵行業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混改事項也受多方主體關注,加之其生產經營過程中均涉及創新改革,因此,上述案例公司具有典型性。
(2)數據的可獲得性。西寧特鋼位于青海省西寧市,它同內蒙古自治區均位于祖國的西部,因此,研究人員通過實地考察獲取研究證據較方便。包頭鋼鐵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與研究人員同處一個省份。交通位置上的便利性使得研究人員可以較方便地進行實地考察,從而獲得更加充分的研究證據。而綜上,本文最終確定以西寧特鋼混改、包頭鋼鐵混改作為案例研究的對象。
1.2.2案例企業混改整合階段劃分
在涉及縱向案例研究時,對案例公司的關鍵事件節點的劃分十分重要[27]。國企混改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控制和協調異質資源向同質資源的變換,推動混改整合創造和增加企業價值。因此,知識轉移在并購價值創造中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企業并購整合管理是獲取新知識的一種手段[2。Haspeslagh與Jemison29認為并購整合過程包含促進并購雙方相互深入了解的整合準備階段和通過實質性整合而實現預期并購目標的整合優化階段。通常而言,整合準備階段為整合優化階段鋪設了基礎。而在整合優化階段主要包括管理與收尾兩類活動。而且,有研究表明,這兩個階段,如果整合的好,在實際工作中大致需要到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并初步見到成效。
1.3研究方法通常而言,案例研究能夠對“怎么樣”和“為什么”的問題做出合適的探討。這是因為案例公司具有豐富的信息以及大量的資料,通過對重要概念的搜尋、分辨與識別,能夠分析、確定并解釋出案例背后的因果關系[25]。而作為案例研究常用的范式,扎根理論特別強調理論的精準度及敏銳性,可以抓取并理解各個概念的關系。通過尋找出基本且重要的詞語和語句,按照獲取的編碼核實并證明規律,使得研究主線更加清晰。具體而言,扎根理論通過闡釋和分析一手及二手資料,將同一類或相似的信息和資料歸入具體的一個類別中,并為每個具體類別尋找出合適的、能體現資料和信息本質的重要概念。
1.4構念測度
1.4.1雙元創新構念
本文采用March[16]提出的具有戰略主動性的利用式創新和探索式創新。對于創新構念,主要的區分依據是兩種創新方式的特征。在已有的文獻中,學者Benner[19]對利用式和探索式創新的特征進行了詳細且清晰的比較分析。而兩種創新方式的對比分析有利于簡單明了的呈現出創新方式的構念。
1.4.2戰略績效評價方法選擇
本文使用平衡計分卡評價和衡量戰略績效。相較于EVA等財務指標評價方法而言,平衡計分卡評價企業績效的角度包含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并注重上述各指標的相互且有效的平衡。平衡計分卡涵蓋個維度的內容:內部流程維度、員工的學習與成長能力維度、客戶維度、財務維度。具體而言,對于內部流程維度,其評價指標為企業的科研創新能力以及產品退貨率;在學習與成長維度上選取人力資本率和員工培訓;在客戶維度上選取客戶滿意度;財務維度的指標為凈資產收益率。對平衡計分卡四個維度的指標進行權重分配。
具體地,第一步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對平衡記分卡的個維度分配恰當的權重,而分配的權重總和應是100%;第二步,將第一步獲得維度權重分配給維度范圍內的各項指標。由于空間限制,將權重計算過程略去。最終,各維度的具體權重如下:財務維度是45.3%,內部流程為21.8%,客戶維度占據17%,學習成長維度為15.9%。
2案例分析
2.1混改整合準備階段雙元創新方式對戰略績效的影響
2.1.1創新方式選擇比較在訪談和其他渠道獲取數據、信息以及資料的收集和整理過程中,將以提問、匯總、分析作為重點,標出了企業在混改整合準備階段的不同行為特征,然后用扎根理論進行編碼,并在編碼結果中找出此種創新方式下企業運營的表現方式。
從資料整理的編碼和企業的相關報告中,可以看出:在并購整合準備階段,西寧特鋼在渠道方面推進客戶的數量,且嚴格執行集團發展規劃,完善內部流程。西寧特鋼的企業領導從員工角度出發,妥善安排員工并看重企業人員的成長與發展;增強了企業人員的競爭觀念,從而使員工的學習和成長能力得到增強。同時,西寧特鋼也從技術角度出發,通過現有技術的改進尋求產品成本的減少;積極吸取民營企業具有競爭力的生產技術以及學習其生產經驗;改進管理模式,提高產能;在客戶反饋的基礎上改進自己的技術,生產更具競爭力的優質產品。此外,從上述分析可以得到,并購整合準備階段的西寧特鋼體現出利用式創新的特征。
從資料整理編碼和企業的相關報告中看出:在混改整合準備階段,包頭鋼鐵領導對員工的關心度不足;員工對新環境未能迅速適應;員工間的協調配合度低且離職現象較多;在研發費用化支出較多,研發風險較大,營業費用高,產銷增長降低,尚未研發成功的新技術對產能的作用并不顯著。
在此模式下,企業雖對銷售績效考核進行更嚴格地把控,但內部流程的其他方面未得到改善。例如,細分渠道打通比較困難;客戶滿意度降低;市場份額減少。針對這些問題,企業從而開始致力于新渠道的開發及新技術的研發。從上述分析可以得到,混改整合準備階段的包頭鋼鐵的創新體現為探索式創新。
3主要研究結論與實踐啟示
3.1研究結論與解釋
本文通過雙案例研究方法研究了國企混改下不同創新方式對企業戰略績效變化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在混改整合準備階段,西寧特鋼通過利用式創新,投入了較少的人財物,挖掘現有技術的問題,產品合格率、內部流程、提高員工積極性與客戶滿意度較為穩定,凈資產收益率逐漸增加,整體戰略績效得以提高。而包頭特鋼采用探索式創新方式,投入大量的資金擴建生產線,產生了過剩產能問題,內部流程出現了問題,新產品合格率降低,銷售渠道打通困難,引起了企業利潤的下降。
綜上分析得出:在混改整合準備階段,利用式創新方式對國企的戰略績效提高更為有利。而在混改整合優化階段,西寧特鋼沿用了利用式創新方式,仍將研發主力集中于現有產品的改造以及現有技術的提升,專業性人才研發引進少,員工的學習與成長提高不明顯,仍將銷售群體定位于現有客戶,導致企業的銷售渠道狹窄,戰略績效指標降低。而包頭鋼鐵沿用了探索式創新方式,通過積極引進技術人才和研發人員、開展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研發,使得企業的生產模式得以優化,產品質量大幅上升,產品成本大幅降低,從而使企業的內部流程獲得各方面的完善。
同時,積極拓寬銷售渠道,挖掘潛在客戶群,戰略績效顯著上升。因此,在混改整合優化階段,企業有效解決了混改過程中的多方面整合問題,生產經營較穩定,國企混改要想進一步提高績效,就應該積極探索創新路徑,才能最終增強企業活力和提高競爭力。因此,在國企混改整合優化階段應開展能實現差異化優勢的探索式創新,對提高企業戰略績效更為顯著。
3.2理論貢獻
第一,從研究視角而言,目前國有企業混改整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業產權和治理結構32]、市場效應和公司影響33、公司管理層的領導力34等方面,而較少關注企業轉型背景下創新方式對國企混改企業的影響作用。而本文基于雙元創新視角,通過分析不同混改階段不同創新方式表現出的特征,運用有效評價績效的平衡計分卡,從內部流程、學習和成長、客戶滿意度、財務維度探討出在混改整合的不同階段下對戰略績效的作用路徑。
第二,就創新方式而言,利用式創新與探索式創新各有優缺點,不同的創新方式所具有的特征存在差異35][36。因此,創新方式的不同對企業的戰略績效的作用方向有正有負,影響力度也有大有小。且目前理論界對怎樣協調平衡雙元創新還沒有統一定論。本文的研究結論解釋了在混改過程中如何有效應用創新不同的創新方式,延伸了創新方式在企業經營中的應用范圍。
第三,從研究內容而言,已有研究對創新方式如何影響企業績效并未區分具體階段或具體情況,只是籠統的介紹企業在整個過程中應該采取怎樣的創新方式,進而提升企業績效[17][1。本文將國企混改整合劃分成混改整合準備階段和混改整合優化階段,分別研究兩階段應具體采取何種創新方式,體現了企業分階段采取創新方式的重要性,解釋了目前國企混改對績效影響的爭論與分歧,構建了不同混改整合階段下創新方式對戰略績效的影響路徑的理論框架,拓展了雙元創新方式理論研究內容與邊界。
本文存在以下兩點不足:第一,雖然本文采用多案例對比分析原則,使用多種的數據來源相互驗證,提高了案例結論的可靠性,建立了嚴密的證據鏈,量化對比發掘了混改不同階段雙元創新方式對企業戰略績效的影響,但是內部因子有效性仍較弱。因此,在描述雙元創新的變化幅度時采用的計量方法的精確度有待提高;第二,混改行為較復雜,且影響企業戰略績效的因素還有很多。而雙元創新只是創新領域對企業戰略績效有影響的因素之一。因此,從多個角度對創新方式組合以及國企混改的其他行為如何對企業的戰略績效產生影響,仍是今后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JIANM,WONGTJ.Proppingthroughrelatedpartytransactions[J].ReviewofAccountingStudies,2010,15(1):70105.
[2]DM,BOATENGA.Stateownership,institutionaleffectsandvaluecreationincrossbordermergers&acquisitionsbyChinesefirms[J].InternationalBusinessReview,2015,24(3):43442.
[3]武常岐,張林.國企改革中的所有權和控制權及企業績效[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1(5):149156.Changqi,ZHANGLin.Ownership,controlandfirmperformanceinstateownedEnterpriseReform[J].JournalofBeijing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2014,51(5):149156.
[4]LIUGS,BEIRNEJ,SUNP.TheperformanceimpactoffirmownershiptransformationinChina:mixedownershipvs.fullyprivatisedownership[J].SocialScienceElectronicPublishing,2013,27(6):697–711.
作者:頡茂華,王嬌,劉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