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8月01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摘要:在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漢中市經濟快速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城市旅游的背景下[1],漢中市興元新區城市水系綜合治理及生態環境提升工程是漢中市城市總體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漢中市興元新區復雜的自然水利條件、交通布置、景觀效果設計[2]等因素決定了漢中市興元新區水系綜合治理及生態環境提升設計的特殊性。本文主要從現狀水系分析、水系連通及水系調洪設計三個方面分析水系綜合治理及生態環境提升設計在復雜城區環境的應用。
關鍵詞:漢中市興元新區城市水系;復雜城區環境;水系連通;調洪設計
0前言
在黨的十九大做出“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的戰略決策,強調“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的大背景下,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不斷推進,并繼續引向深入[1],依托漢中市興元新區獨特的地域優勢、豐富的水資源、旅游資源,以及得天獨厚的自然濕地、古樹名木、動植物種群[3],漢中市興元新區城市水系綜合治理及生態環境提升工程的建設將打造興元新區生態宜居的居住環境、保障生態環境有序的保護和建設、鞏固漢中在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中獨特而重要的地位,實現區域經濟的快速、可持續發展。
1工程概況
漢中市興元新區城市水系綜合治理及生態環境提升工程所涉及的區域由馬寨片、興元湖片和李家灣片三個組團組成,北至城褒一級公路連接的108國道為界,南至陽安鐵路,西至108國道與陽安鐵路交匯處,東至城褒一級公路與陽安鐵路交匯處,規劃區總面積為27.7km2,水系正常蓄水位為527.00m,正常蓄水位以下庫容498.6萬m³,形成的水域面積180.4萬m2。
根據《防洪標準》GB50201-2014和《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準》SL252-2017,新水系的工程等別為IV等小(1)型,主要建筑物等級為4級,設計洪水標準為三十年一遇,校核洪水標準為百年一遇。整個水系工程由西至東分為三部分,天漢大道以西為西區,天漢大道與天臺路之間為中區(包括興元湖公園和漢源湖公園),天臺路以東為東區。
2現狀水系
興元新區內現狀水系主要由石門水庫南干渠及其支斗渠、穿過興元新區西側的支溝以及七座小水庫組成。七座小水庫分別為趙寨水庫、黃壩堰水庫、大壩水庫、陳家山水庫、宋家橋水庫、八里橋水庫和李家灣水庫。現狀水系各小水庫及渠道下游均與漢中市排洪渠相連接。進水渠(溝)道主要有8條,均位于規劃區北側,穿過108國道和城褒一級公路匯入規劃區內;興元新區南側邊界即為陽安鐵路,區內洪水均需通過陽安鐵路下穿涵洞排出。
3水系設計思路
規劃區水系工程設計思路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水系連通、防洪工程,在改造生態人居環境的基礎上,滿足防洪排澇和水質凈化的要求,同時將水系與景觀進行融合,使規劃區水域具有城市防洪排澇、生態凈化、水上巴士航道運輸、景觀美化及休閑娛樂等綜合功能。規劃區水系連通設計將原有的七個小水庫整理連通,形成貫通區內的新的水庫水域。
根據漢中興元新區水面及濱水景觀綠化工程總體規劃,將整個規劃區劃分為西區、中區、東區三部分。規劃區水系連通后進行水系排洪分析,三個區域水系出口對應設置排洪建筑物,排洪建筑物結合景觀設計分級水堰,形成層級跌水效果。區域內洪水均需通過陽安鐵路下穿涵洞排出,為不影響鐵路路基的安全,區域洪水下泄洪水量需滿足鐵路涵洞過流能力的要求。
4水系排洪設計
興元新區城市水系設計是將興元新區內原有的七個小水庫整理聯通,形成貫通區內的新的水庫水域。在復雜的城區環境下,新的水庫水域有多個進水口和出水口,區域內的天然支溝來水未考慮截流出區外,同時,下游出口經過排洪渠承接陽安鐵路涵洞。根據漢中興元新區水面及濱水景觀綠化工程總體規劃,景觀劃分為西區、中區、東區三部分,結合景觀規劃和水系規劃,采用原有小水庫排洪途經排洪,區域水庫排洪途徑和方式確定為“分區域調洪、排洪”。水庫的庫容曲線計算在景觀概念設計的基礎上進行,考慮到柔化景觀駁岸、島嶼及景觀建筑物等,因此水系駁岸設計和庫容曲線計算較為復雜[4]。
根據景觀設計方案,整個水庫區域內的泄洪通過水堰建筑物完成,每個出水口對應的水堰通過設置不同的高度形成分級跌水的水道,以實現景觀效果,同時為滿足排洪需求,以下各級水堰泄量需滿足出庫第一級水堰下泄洪量的要求。通過調洪計算,得到各標準洪水的水庫洪水位和最大泄流量等,為工程布置設計提供基本依據。
考慮到三區水系是聯通的,取西區、中區、東區調洪計算結果的加權平均值、并考慮一定的安全余量作為特征水位,本工程設計洪水位為527.40m,校核洪水位為527.60m。區域內洪水經泄洪建筑物及各級跌水水道接入漢中市已有的各排洪渠內,從下游鐵路涵洞排出區外,泄洪建筑物下泄流量應能同下游鐵路涵洞過流能力相適應。
5結論
漢中市興元新區自然水利條件、交通布置、景觀效果設計等因素決定了漢中市興元新區水系綜合治理及生態環境提升設計環境的復雜性。通過對現狀水系的分析、城區水庫水域調洪計算、泄洪建筑物的設計,本設計充分論證了區域的來水、泄洪過程,新建水庫水域實現了水系綜合治理及生態環境提升設計在復雜城區環境的應用。
參考文獻:
[1]王淑新,胡儀元,唐萍萍,等.生態文明視角下的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以秦巴漢水生態旅游圈為例[J].生態經濟,2015,31(8):133-136.
[2]李雙,杜建括,等.基于GIS的漢中市旅游交通網絡空間分析[J].陜西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4(5):50-55.
[3]胡江波,魏玲,等.漢中市旅游氣候資源評價[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20):84-85.
[4]程琳,范瑞琪,劉碚洪,李煜剛,井向陽,等.城市河湖水系布局結構[P].中國專利:201810366584.2,2018-04-23
生態方向刊物推薦:《生態經濟》是核心經濟類期刊,1985年云南省昆明市創刊,隨著近些年生態事件越來越受關注,雜志堅持關注全球生態經濟領域的熱點事件,傳播生態經濟知識,成為實施生態與社會可持發展戰略決策的參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