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01月26日 分類:課題申報 次數:
教育方式、教育理念,都會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而改變。在教學過程中,合作學習的方式被相關老師提出,這是一篇對這個課題的研究報告,淺談合作學習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小編為您進行了相關整理,以便于您學習閱讀。
新課程理念倡導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合作學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加學生的信息交流量,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在共同完成任務中形成利用信息技術解決生活和學習問題的興趣和習慣,進而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因此合作學習被廣泛地應用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中。本文就合作學習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如何更有效的開展提出一些見解與想法。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鼓勵學生為集體的利益和個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務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理想。新課程改革教學不僅是教師的“教”,更應該是學生參與的“學”,是學生學習的理念與方法的變革。合作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習者相互協作,共同學習,因此已被廣泛地應用并寄予了厚望。下面就談談筆者利用合作學習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的一些見解與想法。
一、合理組建合作學習小組
為了更好的實施合作,在學期開始時,教師就應根據本班學生和學科的特點,幫助學生組建團隊小組,小組人數可以為3—5人,小組中可以選定一個人作為團隊核心(小組長),核心可以對團隊進行監督和約束。由于學生成績、能力、性格、性別、家庭背景等的不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學習興趣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如果是同質組合,必然造成小組之間能力的懸殊,不易于開展組內協作和組間競爭。要體現合作學習的互相幫助、取長補短的本質特點,進行組內異質的組合是較好的選擇。所以分組需要堅持的一個原則是“‘組內異質和組間同質’,‘教師引導和自由組合’相結合”。
二、選擇恰當的教學任務,促進有效的合作學習
并非所有的學習任務都適合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個人學習仍然具有合作學習所不可替代的獨特地位和作用,如一些簡單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用鍵盤輸入信息、數據的計算等)的學習就無需合作。當學習內容具有一定的綜合性,或者具有一定的創新性時,通過師生、生生的相互配合、相互鼓勵的學習活動,能夠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并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
1.利用舊知識完成綜合性較強的學習任務時,適合采用合作學習方式。因為綜合性的學習任務往往是要將新學的知識融合在一項具體任務中,涉及的內容較廣泛,學習任務是開放的,完成這樣的學習任務往往需要整合已經學過的知識和技能,同時這樣的學習任務的完成耗時較長。所以,無論是內容還是時間方面,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無法完成或無法較好地完成,便會產生合作的渴望,希望通過相互配合、相互幫助、相互討論、相互交流,共同完成任務。教師應抓住或創設這樣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合作的愿望,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2.利用舊知識探究新知識時,適合采用合作學習方式。因為探究新知識往往具有一定的難度,必須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完成。有時可以由個人獨立完成,但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效果會更好,能夠體現合作學習的互助互學、共同發展的特點。通過對困難問題的共同探討與解決,能夠促進成員之間的友誼,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增進合作的意識。教師要根據學習內容適時創設這樣的學習情境,實現思路共享、共同提高的教學理念。
三、公正評價課堂
合理的評價在課堂中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方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合作學習的課堂評價可以是組內成員自評、組內成員互評、小組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自我評價以及師生合作評價等,要做到客觀公正,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良性循環,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被肯定中快樂學習,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最好的學習效率。
四、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
合作學習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是實施課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培養學生合作能力和創新思維的需要,是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學習的理念。但在其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1.人數和“異質”的問題
在分組過程中我們建議最好是3—5人為一組,假如每個組人數過多容易導致兩、三個人在組內要有相同的任務并且公用一臺計算機,其中操作水平較差的同學基本沒有機會動手。分組需要堅持的一個原則是“‘組內異質和組間同質’,‘教師引導和自由組合’相結合”。“異質”主要應指能力傾向、個性特征、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在初期分組時,由于小組中出現了操作熟練程度差異過大,導致組中知識基礎好、表現能力強的同學成了小組主帥,還有些操作熟練的同學看到別人不會操作就干脆包辦了別人的工作而操作不熟練的學生則成了陪襯,甚至一言不發,這樣的合作其實是少數幾名知識基礎好的合作,其他學生根本沒有獲得發展的機會,這里就要發揮“教師引導”的作用了,在課上注意觀察學生的知識水平、熟練掌握程度,課下調查學生的興趣愛好,重新調整分組,使組內學生的知識水平、操作熟練程度差別縮小。
2.只重形式,不重效果
在實踐中,一些教師忽視了合作學習的這些特質,關注的僅僅是合作的形式,造成了凡課必“合作”,只要是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圍坐在一起就是“合作”的現象。教師要真正認識合作學習的本質,保證學習的有效性。
3.合作學習過程的自由化
有些老師以為合作學習就是學生之間的共同學習,應把學習的所有權交給學生,教師不應參與也無需組織與監控。這種認識上的誤區使得教師常常很隨便甚至是強制地讓機位相臨的幾個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忽視對小組的組織與監控,致使合作學習在實施的過程中流于形式,學生不知道如何與小組中其他成員交流,容易使學生乘機以小組為掩護說閑話、開小差、玩游戲等。
4.在操作過程中“合而不作”或“作而不合”
(1)“合而不作”現象,主要是小組內部分工不明確或缺乏教師的指導或缺乏學情分析,造成分組后的小組的成員能力都較弱而不會做。
(2)“作而不合”的現象,主要是教師指定或選出的組長在小組內缺乏組織能力沒有威信,或組內成員不聽指揮。
分組是合作學習前的準備,分組的成敗,直接決定合作學習是否成功。因此在分組階段教師要重視,要花一定的時間。先要向學生講明分組要求,然后讓學生按要求以自由搭配組成為主,教師檢查適當調整。在合作學習開展過程中,教師要到各個小組巡視,發現有“合而不作”或“作而不合”的要進行督促和調整小組人員。
總之,信息技術教育在現代社會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合作學習的獨特魅力,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可以得到廣泛的應用,但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學習內容,適時地去展開合作學習,發現和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愿望,充分發揮它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