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針對教師在跨校區教學過程中答疑輔導出現的時間、空間受限問題,文章以即時通信技術為基礎,以電腦或智能手機為載體,搭建遠程答疑輔導平臺,結合傳統答疑輔導形式,形成跨校區遠程與面授混合答疑輔導模式。
所在平臺人員既是問題提出者又是問題解決者,實現了角色的相互轉換,擴大了問題討論的深度和廣度,提高了解決問題的效率;實現了優質資源的共享,克服了傳統答疑輔導過程中隨著答疑的結束相應資源、問題不能延續的弊端;對個性問題和共性問題進行分類,根據實際情況隨時動態決定面授答疑輔導的時間和地點,使面授答疑輔導更具針對性,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跨校區教學答疑輔導過程中時間與空間受限的問題。
[關鍵詞]跨校區;遠程答疑;建群;面授輔導
從2000年開始,原鄭州大學、河南醫科大學、鄭州工學院合并辦學,合并后的新鄭州大學開始實行跨校區運行模式,這種跨校區的辦學模式開拓了新的教育發展空間,彌補了教育資源的不足,增加了鄭州大學的競爭優勢,原有辦學的根本矛盾得以解決[1],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其中就包括教學過程中的答疑輔導問題。學校為解決由于跨校區教學活動中出現的新問題,采取了諸多措施,如增加班車、提供午休室等,這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跨校區教學的時間與空間受限問題。
一、跨校區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跨校區教學給教師答疑輔導造成的時間問題
教師因為要到不同的校區上課(指導),所以需要和不同校區的學生開展不同的教學活動。為了趕班車,教師往往上課(指導)后就直接去停車點,學生除了上課(指導)時間幾乎見不到任課(指導)教師。雖然教師在平常的教學(指導)過程中,也給學生提供了固定的地點,以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但是在固定的時間答疑,往往是學生有問題的時候,不能及時得到教師的輔導;而當教師有時間輔導的時候,學生的問題可能已經影響到后面的學習(研究)。
(二)跨校區教學給教師答疑輔導造成的空間問題
跨校區辦學使教師需要在不同的校區開展教學活動,不同校區的距離給教師的組織教學造成諸多不便,比如住在城市中心區的教師要到城市新區教學,住在城市新區的教師要到城市中心區教學,而且有可能是在多個校區來回進行,這本身就是對教師精力與體力的一種考驗。
僅就新校區而言,由于校園面積較大,學生的學習區、生活區,教師的辦公區等模塊化的校園設計使得各區之間距離較遠,學生從宿舍到教師辦公室(答疑輔導地點)一般情況下也需要20至30分鐘,這個空間距離就導致部分學生消極對待答疑輔導活動,給他們不主動尋求答疑輔導提供了客觀原因,也造成學生學習問題的累積。同時,教師住處和校區間的距離也減少了師生之間的溝通機會。
(三)跨校區教學過程中,師生交互的同步性較差,固定答疑時間、固定答疑地點的答疑模式已難以滿足跨校區教學的需要實際的教學答疑輔導環節,無論是本科教學、研究生教學或者是競賽輔導等,由于學生問題的出現具有隨機性和不確定性,學生出現的問題需要及時給予答復,現行的固定答疑時間、答疑地點模式已不能很好地滿足教學答疑輔導的需要,因此需要研究跨校區辦學條件下新的答疑輔導模式。本課題組針對以上問題,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基于即時通信工具[2]和遠程技術[3]手段的成熟,形成了以即時通信技術為基礎,電腦或智能手機為載體,遠程和面授為一體的混合答疑輔導模式。
二、混合答疑輔導平臺的構建及功能實現
混合答疑輔導平臺是目前廣泛應用的微信群或QQ群[4],是現今國內最為流行的兩種網絡聊天工具,特別是微信群。由它們構建的虛擬的網絡社會,可以實現多人同時在線/離線交流服務。發起者可邀請朋友或者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加入到同一個群中。微信或QQ的討論、留言、群文件、語音、群相冊、群硬盤和視頻等多種功能,為答疑輔導提供了技術保障,同時,智能手機和電腦的普及應用為答疑輔導平臺功能的實現提供了載體。首先,在構建跨校區遠程與面授混合答疑輔導平臺的過程中,可以根據答疑的用途、規模和性質等建立相應功能的工作微信群、QQ群等,滿足不同的功能需求。
(1)工作群的創建。首先根據不同的目的創建微信群或QQ群[5],指定有時間、精力且愿意為本群服務的教師為管理員(助教和學生也可以為負責人)。教師在適當的時候,比如第一次上課或通過班委、輔導員、競賽輔導將有關的二維碼、QQ號碼、微信群名稱等信息告知相關人員,管理員或負責人在“群公告”中通知并邀請所有相關的人員加入群中,當然群里的成員也可以邀請相關人員加入。
名字建議給出一個規范的格式,如院系_年級_班級_姓名等,這樣可以比較清楚地知道人員分布情況,為以后的答疑總結提供方便。建議相關人員使用真名,但不做硬性要求,這樣可以在答疑過程中根據相關問題了解到具體學生的實際情況,使面授答疑輔導更具有針對性。
(2)答疑輔導活動的開展。所有人員的問題都可以在相應的答疑輔導平臺提出,管理人員或責任人可以給出一個提出問題的基本規范,要求平臺成員根據問題的大小、類型等以語音、文字或文檔等形式給出。一般情況下,答疑平臺都會多人在線,在不影響正常學習如學生正在上其他課程等的情況下,在線人員可以實時討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但是答疑輔導的參與者,更是答疑輔導活動的主持者,鼓勵群里的成員根據群中提出的問題,給出自己的理解或對有爭議的問題展開激烈的討論,以頭腦風暴的形式實現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深化理解。
(3)教師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整理匯總。群中能解決的問題就及時解決。不能解決的,如果是個性問題,可以單獨給學生答疑,以免對其他學生造成干擾;如果是共性問題,則征求平臺中相關人員的意見,確定集中答疑的時間和地點,針對具體的問題進行專題解決。
(4)將答疑輔導的重點問題及其答案匯總上傳,以便平臺中的成員回頭查閱,同時將有用的相關資源上傳共享。教師也可以根據情況將有些共性內容錄制成視頻等材料,讓相關人員課下消化。
(5)根據課程進度和作業情況,利用平臺進行作業點評,發布授課內容的重點與難點以及預習注意事項等[6]。
(6)對本群非相關內容進行過濾與限制。在執行群答疑輔導過程中,會出現一些與本群建群目的無關的內容,這時需要管理員對其進行不同程度的限制,同時進行積極引導。其次,改進傳統的固定時間、固定地點答疑輔導模式。
教師不再需要在固定的時間、地點等待學生,而是利用搭建的答疑輔導平臺,了解需要答疑輔導的問題及其性質與類型,確定答疑輔導的對象與方式。對于不能通過答疑輔導平臺解決的問題,則根據課程或研究內容的進度、學生的時間等條件,提出面授的時間和地點以及參加人員等,使得答疑輔導更具針對性、效率更高。
再次,有些課程由多位教師承擔,實驗課由專業實驗老師指導,但由于學生的學科、專業等不同,教學內容也存在差異,為促進不同專業不同學科學生和教師的交流,答疑輔導平臺可以引入承擔不同學科同一課程的教師或不同課程的教師以及不同專業的學生,這樣有助于大家從不同學科、不同學生的視角出發,對一個知識點或一個問題發表意見,以得到更為全面的認識。
三、混合答疑輔導平臺的實踐及其效果
目前,該教學答疑輔導模式已應用到鄭州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的有關課程及相關教學活動,如自動化專業基礎課檢測與轉換技術的答疑輔導環節(新區)、自動化本科畢業設計指導環節(新區),嵌入式本科畢業設計指導環節(北區),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選修課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新區)的答疑輔導環節,鄭州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指導環節(新區),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指導(新區),“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競賽指導環節(新區),國際大學生物聯網創新創業大賽指導環節(新區、北區)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各類相關競賽中,先后取得多項國家級、省級、校級獎勵。任課教師通過QQ答疑輔導平臺,大大提高了檢測與轉換技術課程的答疑效率和答疑效果。2017年,該課程僅有4人未達標(含2名留級學生),未達標率不足2.6%,而優秀率接近20%。
四、結語
本文以電腦或智能手機為載體,通過即時通信軟件,建立遠程答疑輔導平臺,解決鄭州大學跨校區答疑輔導教學環節存在的問題。根據遠程答疑輔導的需要,動態決定需要面授答疑的地點和時間,提高了面授答疑的效率,彌補了傳統事先固定答疑時間與地點的不足,形成了利用現代即時通訊技術實現遠程和現場混合答疑的有效模式。
目前,該項目在鄭州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學過程中取得較好的效果。實踐表明,該項目的混合答疑輔導模式不但對鄭州大學跨校區工科教學答疑輔導有用,對鄭州大學其他課程跨校區教學答疑輔導具有指導意義,對于省內其他高校乃至全國高校的跨校區教學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由于效果良好,鄭州大學跨校區工科遠程與面授混合答疑輔導模式研究與實踐于2018年8月獲得河南省教育廳教育信息化優秀成果一等獎。
在實踐過程中,項目也有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如目前的答疑輔導系統是建立在QQ群、微信群的基礎上,創建簡單,載體普及率高,易于實現,但所有功能只能創建在現有功能的基礎上。本課題組在實踐過程中發現,相同或相似問題需要人工識別,系統不能進行自動分類和答疑。
另外,平臺僅僅實現課后答疑功能,并未涉及相關其他功能,比如課前預習、課堂學習等功能。下一步可以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采用相關技術實現課程之間知識的自動關聯,復雜公式的直接輸入,提問的實時通知等功能,并將其服務擴展至課前預習、課題學習等范圍,提升其功能效果。
[參考文獻]
[1]黃亞飛,樊紹勝.跨校區理工科專業課程群答疑平臺的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0(1):109-111.
[2]蔣燕,熊才平.利用QQ群構建課外輔導答疑平臺[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7(12):47-49.
[3]張晨婧仔,焦建利.基于遠程視頻會議系統的在線輔導教學交互策略[J].開放教育研究,2014(6):95-102.
[4]劉麗英.基于智能手機QQ群的學習平臺在高等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與分析:以天津科技大學為例[J].中國輕工教育,2015(5):93-95.
教育論文投稿刊物:《開放教育研究》集中了國內外開放與遠程教育領域的一流專家,組成了一支高水平,強陣容的顧問委員會和專家委員會,立足于遠程教育,以開放的理念包容學派,以創新的思想總結理論,以務實的態度關注實踐。
級別: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
ISSN:1001-4233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期刊,CSSCI南大期刊
ISSN:1671-746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
ISSN:1005-924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CSSCI南大期刊
ISSN:1000-5560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045-232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284-1851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352-4928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69-433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960-741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048-969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91-291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1741-700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38-785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14-714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