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4月24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當代語言學有關被話語的問題 介紹本站權威語言學雜志:《當代語言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的學術性刊物之一。它是由《國外語言學》易名而來,而《國外語言學》又是從《語言學資料》(系《中國語文》附屬刊物)和《語言學動態》發展而成。幾番易名反映了幾代學人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一個探索過程。
摘 要:被話語是話語主體面對公共話題時表現出的一種話語惰性,是具有顯著特征的一類話語模式。它具有公共性和嚴肅性、目標受眾大、可復制性高、信息特征顯著等特點。它的成因受話題、場合、功能、主體等四個方面的影響。
關鍵詞:當代語言學,被話語,特征,成因
每個人都會以自己的話語形象介入社會,但由于話語主體和話語本身的不同,每個人介入社會的話語形象各不相同。同時,不管話語主體是否情愿或者意識到,每天都有大量的“被話語”產生。被話語是話語主體面對公共話題時表現出的一種話語惰性,是具有顯著特征的一類話語模式。
一、被話語的特征
被話語的特征可以從話題、受眾、話語模式及話語信息表征等角度加以審視。
(一)話題的公共性和嚴肅性
有的話題只在較正式的場合由特定的發言者談及,旨在告訴與會者某個信息的重要性、嚴肅性。在這樣的場合,發言者也多使用預先設定好的話語。
學術規范對于進入大學就讀的學子并不陌生,因其對學術發展的傳承性而成為一個異常重要的問題。剛入學的學子一般都會被要求學習學術研究的規范和原則及相應的懲罰措施。它一般以手冊的印發、導師的訓誡等方式出現。如:
(1)所謂學術規范,是學術共同體內形成的進行學術活動的基本倫理道德規范。它涉及學術研究的全過程和學術活動的各方面:包括學術研究規范、學術評審規范、學術批評規范、學術管理規范;也有學者對學術規范做出了橫向概括,認為它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學術研究中的具體規則,如文獻的合理使用規則、引證標注規則、立論闡述的邏輯規則等;二是高層次的規范,如學術制度規范、學風規范等。
關于違反學術規范的懲罰:
學位評定委員會是各學位授予單位負責處理學位授予工作中舞弊作偽行為的評決機構。學位授予單位在處理舞弊作偽行為時,要遵循客觀、公正、合法的原則,根據舞弊作偽行為的性質和情節輕重,依據法律、法規和有關規章制度對相關人員做如下處理:
①對于學位申請者或學位獲得者,可分別做出暫緩學位授予、不授予學位或撤銷學位授予的處理。
②對于指導教師,可做出暫停招生、取消導師資格的處理;嚴重敗壞學術道德的,由學位授予單位依據國家有關學術不端行為處理辦法進行處理。
③對于參與舞弊作偽行為的相關人員,由學位授予單位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處理結果應報省級學位委員會(軍隊系統報軍隊學位委員會)備案,并在一定范圍內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百度百科)
即使學生早已對此心知肚明甚而倒背如流,話題本身的重要性和場合的嚴肅性仍然迫使話語主體選擇這樣一種“被話語”的形式呈現。
(二)目標受眾大
“被話語”預設的目標受眾范圍非常大,通常等同于把這種語言作為母語的全體使用者。如:
(2)新的學年,新的起點,為凝心聚力、乘勢而上,再創學校發展的新輝煌,借此機會,我向同學們提出幾點要求和希望:
①嚴格遵守學校紀律,著力構建和諧校園。同學們要學會自律、自愛與自重,不斷提升個人的道德修養,在儀容儀表、言行舉止、為人處事等方面都能體現出文明的素養。要愛護學校的一草一木,保持室內室外整潔,養成節水節電的良好習慣。要尊重老師的勞動,服從老師的管理,聽從老師的教育。
②發揚拼搏精神,提高學習成績。一要樹立信心,確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為今后的發展打好基礎。二要珍惜時間,爭取每天都有一定的進步。中學時代是學習的黃金時期,也是關鍵時期,既能學好也能學壞,因此務必聽從老師的教誨,讀好書,走正道。三是掌握方法,堅持做到認真聽講,勤學多練,不恥下問,循序漸進,堅持不懈。
③高度關注安全問題,謹防意外事故發生。世界上最寶貴的是人的生命,如果出現人身安全事故,小則給自己帶來痛苦、給家庭帶來不幸、給學校帶來不良影響,大則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因此,要求同學們和睦相處,上學放學途中自覺遵守交通規則,遠離網吧、歌廳等不利于健康成長的場所,不要抱著僥幸心理,從事涉高、涉水、涉電等危險行為。
老師們、同學們,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新的起點、新的挑戰,只要我們每一位老師、每一位同學都能以滿腔的熱情、昂揚的斗志、不屈不撓精神投入新學期的工作、學習中。我們的目標一定能實現,我們的明天一定更美好。(新的起點 新的希望 安慶市第十一中學,2009年9月2日)
每年新生入學都要舉行隆重而正式的入學儀式,剛剛入校的學子必然聆聽校長致辭,而校長也因此有了年年必做的“功課”。面對一批又一批新來的學生,年復一年的致辭也隨之“儀式化”:明確要求,提出希望,暢想未來。這三大主題適用于全體新生,甚至適用于該校的全體學生。
(三)話語模式的可復制性高
“被話語”可以進行模式化的復制,通常有一條默認的話語組織路線。儀式上使用的語言尤其如此。
在西式婚禮上,新人必定手按圣經,訂誓盟約。同時,他們必須回答牧師提出的問題。如:
(3)現在讓我們一同在神的面前進行婚姻的誓約。我要分別問兩人同樣的問題,這是一個很長的問題,請聽完后再回答:
新郎,你是否愿意娶新娘為妻,按照圣經的教訓與她同住,去神面前和她結為一體,愛她、安慰她、尊重她、保護她、像你愛自己一樣,不論她生病或是健康、富有或貧窮,始終忠于她,直到離開世界?
新娘,你是否愿意嫁新郎為夫,按照圣經的教訓與他同住,去神面前和他結為一體,愛他、安慰他、尊重他、保護他、像你愛自己一樣,不論他生病或是健康、富有或貧窮,始終忠于他,直到離開世界?
宣誓是一個莊重而圣潔的時刻,婚禮不僅僅是昭告天下二人結合的一種形式,而且是告誡自己心已所屬的一種誓言。當新郎、新娘被問及近乎同一個問題時,上帝要求夫妻平等的“旨意”也不顯自明了。
(四)話語信息特征顯著
首先,已知信息多。
“被話語”因常常被人們使用而出現頻率較高,有的甚至已經成為一種話語模式固定下來。在正式的廣播、電視媒體中常能聽到此類話語。如:
(4)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今天在京會見了法國國民議會議長阿夸耶。
吳邦國首先對阿夸耶來華出席上海世博會法國館日活動表示歡迎。他說,中法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國家,構筑長期健康穩定的中法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
吳邦國指出,雙方應堅持相互尊重,坦誠溝通,求同存異,不斷增加共識,擴大共同利益,應就國際重大問題加強交流與對話,在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中提升互信水平,增強兩國關系。(新聞聯播,2010年6月20日)
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多,國與國之間高層政府的互訪日益頻繁,領導人的對話更是兩國媒體關注的焦點,出于國家利益和安全考慮,在有媒體介入的公開場合,領導人的講話多采用一套外交用語。這些話語出現得如此頻繁,以至于人們對某些話語早已耳熟能詳。
其次,新穎度低。
“被話語”可以在同種語境中頻繁使用,通常由一組新穎度較低的關鍵詞組成。如:
(5)11:04 南平市延平區的太平鎮轄區發生山體滑坡,現在316國道145公里+200米處交通封閉,清理工作需要兩天時間。(福建新聞廣播,2010年6月15日)
11:03 省道304線尤溪段后3.5公里處今早發生嚴重塌方,堵塞了交通,尤溪有關方面正在組織搶修。(福建新聞廣播,2010年6月15日)
11:03 今早5點多,在205國道的三明梅列路段,發生大面積的山體滑坡,道路完全中斷,土石方4、5千立方米。(福建新聞廣播,2010年6月15日) (6)福銀高速通遠所轄路段:西線K666+200M至K666+650M行車道封閉,東線K666+000M至K666+100M行車道封閉。(城際鐵路施工)(福建新聞廣播,2010年6月15日)
福銀高速機場所轄路段:南線K594+900M至K595+100M行車道封閉,北線K594+600M至K594+900M行車道封閉。(城際鐵路施工)(福建新聞廣播,2010年6月15日)
道路狀況瞬息萬變,每一秒鐘都有可能發生新的情況,負責播報路況信息的播音員常常根據不同的情況把已設定好的話語模式加入具體地段的名稱,給行駛在路上的人帶來最新最快的路況信息,而這樣的信息常常伴有頻繁出現的關鍵詞,適合在同種語境中使用。
二、被話語的成因
(一)話題本身的敏感性
當今社會飛速發展,敏感的事件層出不窮,這就導致人們面對新問題新情況時,往往更愿意選擇一套話語模式而不是自我創造來表達。話語主體的這種不作為在客觀上又加速了話語模式的傳播,有些傳播還帶來了積極的效果。
(7)暴走媽媽,感動中國(標題)(楚天都市網,2010年2月11日)
例(7)說的是中國的一位媽媽為了給兒子換肝,每日堅持疾步行走,歷時七月半,治好了自己的重度脂肪肝并成功救治了兒子的真實故事。媒體報道這一事件時使用的多是這短短8字。這8個字不僅簡明易懂、直入主題,而且凝結了國人對這位母親的崇敬與感激,這份無私奉獻的母愛也隨著“暴走媽媽”的稱謂響徹中國大地。可以說,這是一個比較成功的話語模式。
(二)話題場合的嚴肅性
有的話題牽涉到國家的立場和原則,關乎國家利益,這時,話語主體多選擇已定型的話語來應對公開場合的答問。當然,場合有時與話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如臺灣問題是一個敏感度極高的問題,中國政府對臺灣當局的態度一向是明朗的。
(8)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我們在新世紀的三大任務之一。黨的十六大確定了今后一個時期對臺工作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我們將繼續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和江澤民同志提出的八項主張,一如既往地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為早日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而奮斗。(國臺辦發言人張銘清,2009年7月13日)
國臺辦發言人選擇這樣一種話語模式來闡明中國政府對臺的原則和立場,既明確了態度,又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外國別有用心的“誤解”。
(三)話語的社會功能定型化
有些話題因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而被天天提及,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套話語組織路線,用以傳達同種情境下的社會生活信息。如:
(9)今天夜間到明天白天,全省多云,長春北部地區有小雨或小雨夾雪。
明天夜間到后天白天,全省多云轉晴,通化東部地區有小雨夾雪。6日夜間到7日白天,全省晴有時多云。預計今天夜間到明天白天,我省大部分地區有3~4級偏西風,全省火險氣象等級為2級。(《城市晚報》2009年4月18日)
天氣與人們生產生活、出行從業息息相關,出現頻率之高是其它話題難以企及的,久而久之,一套專門播報天氣的話語定型了,播報員只需根據具體的城市天氣套用這一模式,就能便捷地傳遞天氣信息。
(四)話語主體的強意識性/無意識性
當今社會飛速發展,紛繁復雜的事件層出不窮,這就導致人們面對新問題新情況時,往往更愿意選擇一套話語模式而不是自我創造來表達。話語主體選擇“被話語”模式往往出于兩種不同的動機,即強意識動機和無意識(或潛意識)動機。前者表現為積極的語用意圖。如例(8),后者則表現為高度自動化,如例(9)。這一點適用于本節所有例證。
上述例(1)~(9)的共同特點之一便是他們均屬于機構或集體“被話語”:例(1)、(4)、(5)、(9)等屬于顯性機構或集體“被話語”,而例(2)、(3)、(7)、(8)等屬于隱性機構或集體“被話語”。
而真正的個體“被話語”其主體一般具有強意識性。如:
(10)有學生翻墻被捉住。
校長問:你為啥翻墻?
學生指著上衣說:美特斯邦威,不走尋常路。
校長又問:這么高的墻咋翻過去的啊?
學生指著褲子說:李寧,一切都有可能!
校長生氣地問:翻墻的感受如何?
學生說:特步,飛一般感覺。
次日,校長看見學生從正門走出,問今天為什么不翻墻啊?
學生說:安踏,我選擇我喜歡。
校長大怒,說:我要記你大過。
學生不解:我又沒犯錯,為什么記我大過啊?
校長冷笑:我的地盤我做主。
例(10)中,學生在回答校長一系列的“拷問”時,巧妙借助國內體育品牌的廣告詞,這些詞的本初意義在語境中已經發生了變化。因此,在語境的置換中取得了幽默的效果。在某種語境中,個人有意識地借用某公共話題或公共話語回應他人或表達自我以達到語用或修辭目的。換句話說,當公共話題或公共話語被個人有意識地借用于另一種語境時,它本初的意義已經發生了異化。
三、結語
社會生活離不開語言,社會生活也創造語言。被話語模式的產生與使用受到話語惰性的驅動,受到話題、場合、功能、主體等諸方面因素的制約。從本文的探討來看,只要使用得當,它便是言語交際中必不可少的資源和模式。但語言具有穩定性和新穎性的矛盾,因此使用被話語模式應該合理地處理好二者的關系。
本文的受到譚學純教授學術報告的啟發,謹此致謝。
參考文獻:
[1]譚學純.我所理解的“集體話語”和“個人話語”[J].社會科學 研究,2001,(1).
[2]譚學純.修辭話語建構:自覺和不自覺[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 2003,(5).
[3]譚學純,朱玲.廣義修辭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