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4月21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 介紹棠張鎮秋季蠶病發生的種類,分析其秋季蠶病發生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為秋季蠶病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 農業報刊征稿,秋季,蠶病,發生原因,防治
蠶桑生產是銅山縣棠張鎮的重要產業之一,桑樹種植規模一度達到2萬hm2,但近幾年來,因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桑園面積大幅度減少,其中蠶病的發生嚴重影響蠶農的收入[1-2]。為此,結合生產實際,就秋蠶發病原因及防治措施進行探討,以促進秋蠶的健康養殖。
1蠶病發生情況調查
在養蠶過程中,特別是在老蠶區,蠶病發生的種類很多,主要是發病率高、危害重的三大傳染性蠶病(病毒病、真菌病、細菌病)居高不下。其在中晚秋每年造成的損失大約15%~20%,特殊年份高達25%~30%。棠張鎮現有新老桑園1 333.3 hm2,正常情況下中晚秋可養蠶2.5萬張左右,如平均每張產繭37.5 kg,因各種蠶病每年損失蠶繭近160 t,相當于擁有106.7 hm2桑園的一個重點村全年蠶繭產量,按中準價13.0元/kg計算,每年收入減少200萬余元。
調查中發現,目前蠶病的發生突出表現出以下發病特點:發病早、發病廣、防治難、損失重。各種蠶病中,以病毒病、真菌病(主要是白僵病)危害最重,占蠶病發生率的95%以上。其中真菌病晚秋發生較重,而且小蠶發病率高。病毒病(主要是血液型濃病),中秋蠶發病率高于晚秋,往往是四眠中略見,五齡4~6 d暴發。
2發病原因
2.1改進消毒方法,提高消毒效果
2.1.1做好大環境的消毒工作。養蠶環境中,病原存在是發病的主因。因此,各家各戶在蠶室蠶具消毒結束后,要對全村進行一次大掃除,清除垃圾,鏟除雜草,疏通陰溝,然后用新鮮石灰粉,對大路小道、屋前房后普撒1次。
2.1.2專室專用。養蠶過程中,原則上要求養蠶室、貯物室等專室專用,嚴禁生產用房和生活用房混在一起,從而影響全面消毒效果和保持經常性的清潔衛生。
2.1.3全面清理,全面消毒。在調查中發現,很多蠶農重視藥物消毒,忽視打掃和清洗;重視地面消毒,忽視墻壁和屋頂消毒;重視蠶具消毒,忽視蠶室消毒;重視小蠶室消毒,忽視大蠶室消毒;重視自家院落消毒,忽視大路小道、屋前屋后消毒;重視蠶期消毒忽視蠶期后的回山消毒[3]。特別是中晚秋蠶期,氣溫較高,病原菌繁殖快,兩季間期短,如果簇具、蠶沙處理不及時,病死蠶隨地亂丟,任人踐踏或喂食雞鴨,必然使養蠶環境受到嚴重的污染,給做好蠶病防治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2.2選用優質高效蠶用消毒藥品
在生產中消毒效果達不到要求,其原因:一是用藥劑量不足。部分蠶農為了省錢不按標準購足藥品,結果造成蠶病發病早,傳染快,損失慘重[4]。二是使用方法不當。如漂白粉和石灰粉混合消毒,或用藥液消毒后立即放在陽光下曝曬,或直接用福爾馬林熏蒸蠶室蠶具,而沒有使消毒用品在溫潤狀態下密閉24 h以上,從而降低了消毒效果等。三是蠶室蠶具消毒后管理不善,造成二次污染和交叉感染。
2.3飼養管理粗放
①桑園偏施N肥,造成蟲害嚴重,葉質差,加劇野外昆蟲與家蠶的交叉感染。②收蟻期、將眠期、起蠶期、老熟期處理不當,蠶藥用量偏少。眠前不撒止桑材料,眠中干燥材料偏少,眠起時不撒消毒蠶藥。③飼養密度偏大,造成食桑不均和蠶兒互相踩踏,加重蠶病感染。④不提青分批,不淘汰病弱小蠶,造成“幾代同堂”。⑤人為降低上蔟后的溫度,致使營繭時間延長增加感病機會,特別是晚秋期表現尤為突出。
2.4基礎設施不健全
一是桑園排灌配套設施不健全。全鎮80%以上的桑園不能做到旱能灌、澇能排和“三溝”配套。二是養蠶設施落后。據調查,50%的農戶無專用蠶室,40%的蠶戶蠶具不足;80%的農戶蠶室無對流窗或對流窗偏小,空氣流通不暢。
2.5技術服務跟不上
一是隨著縣、鎮兩級事業單位的不斷改革,造成基層技術服務人員職數減少,甚至偏少;二是村組合并后,村級沒有專職蠶桑技術人員,兼職人員隊伍也不穩定,滿足不了蠶農對蠶桑技術人員的要求,造成老蠶農技術倒退,新蠶農缺乏養蠶和防病科學知識。
3防病措施
3.1宣傳、規范蠶病防治技術
一是統一印發宣傳材料,技術人員必須到村到戶宣傳指導,現場規范和矯治各種不當技術。二是技術人員包村包組,以村或組為單位,建立一個統一消毒時間、統一消毒程序、統一消毒標準、統一消毒藥品、統一防病制度的“五統一”的綜合防病制度,堅決做到及時、全面、徹底,避免人為留下“死角”。三是做好蠶期“三隔離”(前后批隔離,大小蠶隔離,蠶室、貯桑室和生活用房隔離),重點防“三病”(病毒病、真菌病、細菌病),預防抓“三期”(收蟻期、起蠶期、將眠蠶期),做好“三處理”(蠶沙、蠶病、舊簇具),實行“三專”(專用蠶室、專用蠶具、專人飼養)的“五個三”工程。四是全面實施養蠶前全面消,蠶期中經常消,蠶兒眠中四周、空氣中消,蠶體蠶座定期消,發現蠶病及時消,上蔟采繭回山消的“六個消”綜合消毒措施。
3.2加強領導,強化服務,獎懲到位。
在每個秋期生產季節到來前,要做好各種蠶病防治預案,及時向上級領導匯報,以得到領導的重視和支持,撥付專項資金,利用廣播、講座、集市等各種形式廣泛宣傳。同時縣蠶桑主管部門的所有技術人員包鎮包村強化“零距離”服務,細化服務的各個要點和環節,量化防病的各個指標,堅決做到好者獎、差者懲,并和技術職稱晉級聯系起來,從而調動縣、鎮兩級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其中我們的主要經驗是讓技術人員集中力量抓重點,采取“各個擊破”的辦法,對重點村“老病戶”、“低產戶”實行包技術、包送藥上門、包提高產量的“三包技術”。每一個技術人員除了做好面上工作的同時,必須聯系10~20個重點示范戶,使規范化的科學養蠶技術逐步推廣實施,實現無病奪高產[5-7]。
4參考文獻
[1] 陳端豪.秋蠶期蠶病流行原因及防治措施[J].蠶桑通報,2002(4):34-35.
[2] 董林,喬翠芳,丁漢.秋蠶期蠶病暴發原因及其防治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08(6):184.
[3] 李洪.蠶病的綜合防治[J].蠶學通訊,2010(1):43-44.
[4] 吳月芳.淺析東陽市蠶病發生原因及防治對策[J].蠶桑通報,2010(1):62-63.
[5] 孫黎峰,韓益飛,楊佩華,等.2008年江蘇秋季蠶病疫情調查分析[J].江蘇蠶業,2009,31(3):7-11.
[6] 張榛,陸秀萍.秋季蠶病流行的原因及防治對策[J].中國蠶業,2007,28(3):54-56.
[7] 馮秀瓊.夏秋季蠶病的發生情況與防治[J].廣西蠶業,2004,4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