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年11月22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農業展望如何構建和諧農場 推薦本站最受歡迎的刊物:《農業展望》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雜志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主管、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指導、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主辦的綜合性農業科技類刊物。
摘要 以大壙圩農場為例,從以人為本、民生工作、六大關系處理等方面闡述構建和諧農場的措施,以為國有農場的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展望,大壙圩農場,以人為本,和諧農場
進入新世紀以來,黨中央一直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將其作為一項發展戰略實施。這為國有農場又好又快地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堅持以人為本,使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共建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基本特征的集中體現,是構建和諧農場的根本前提和力量源泉。作為國有農場,應當全面貫徹落實好黨中央的精神,不斷加快推進和諧農場建設。
1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
構建農場的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堅持愛民、為民、親民、惠民、安民、富民的“六民”理念。愛民理念:是構建和諧農場的思想基礎,職工群眾是農場發展的主力軍,要堅定對待職工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的政治立場和情感基礎,并把它作為做好一切工作、辦好一切事情的根本原則和力量源泉;為民理念:執政為民是黨的宗旨,為民應當成為指導規范言行的根本價值取向,為民應當成為加強黨性修養的最高理想追求;親民理念:黨同職工群眾具有親密的漁水關系和血肉聯系,親民就是要時刻把職工的冷暖疾苦掛在心上,想職工之所想,急職工之所急,與職工群眾同呼吸共命運,體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把群眾所思、所想、所盼、所求作為決策的第一信號和重要依據;惠民理念:就是要堅持職工利益高于一切的執政理念,要為民謀利,為民造福,讓全體職工最大限度地享受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得到更多的利益和實惠,把職工群眾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受益不受益作為檢驗工作的唯一標準;安民理念:就是不擾民、不勞民、不傷民,要幫助職工落實好各項減負及補貼政策,優化生態環境,推進安居工程,擴大社會保險,強化農業保險[1],做好來信來訪,抓好安全生產和扶貧救助等各項工作,化解矛盾,理順情緒,和順人心,創建一個安定有序、安居樂業的和諧場區;富民理念:富民是硬任務,富民是考驗農場各級領導干部執政能力的硬指標,富民是提升全體人民幸福指數、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石。實踐證明,只要職工富裕,農場也就穩定,各項工作也就容易順利開展。
2選準切入點,抓好民生工作
在構建和諧農場的工作中,在堅持“六民”理念,把以人為本的思想落到實處的基礎上,必須選準以下3個切入點來構建和諧農場:一是選準工作的出發點。把群眾是否需要、是否愿意、是否支持作為領導決策的出發點,把群眾生產能力的提高、生活條件的改善、創造活力的激發作為工作的著眼點,把群眾的心理承受力、經濟承載力作為工作的基準點,著力提高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著力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條件。二是選準工作的著重點。要從實際出發,著重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領導干部特別是基層領導干部,要換位思考,從群眾的生產、收入、上學、看病、環境條件等方面去為民思考、為民分憂、為民謀利。三是選準工作的歸宿點。要把農場新農村建設的投入過程變為廣大群眾受益得實惠的過程[2],把各項惠民成果按年度量化,按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分解,并同農場的小康規劃目標、“十二五”規劃目標相對接,把各項惠民措施扎扎實實的推進并落實到位。同時還應著力抓好以下重點工作。
第一,加快建設現代農業,推進農場產業化進程。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農場要堅持用先進裝備武裝農業,用先進的科技支撐農業,用先進的方式管理農業,用先進的理念經營農業,引領農業發展成為現代農業示范區。大壙圩農場地處高郵湖畔,是一個以稻麥種植為主的農場。近幾年,農場推進各項改革,創新機制,狠抓管理,經受住了自然與市場風險的考驗,各項工作取得了較大的成績。農場不斷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提高了職工科學種田的水平,建立了完善的“公司+基地”的經營模式,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提升了優質大米的品牌效益,從而推進稻米產業化升級,實現農場產業的現代化,使農業管理、作物種植水平和經濟效益一直處于全省農墾系統的領先地位。農場的主產品“倮倮”牌大米是國家認證的綠色食品,水稻種植及其產品在全國率先實現了質量可追溯、農場增效、職工增收,經濟社會實現了又快又好的發展,這些無不得益于農場現代農業的建設和發展。
第二,加強農場的制度建設,保障社會公平正義。要切實加強農場的各項制度建設,加快農業發展。農場的“兩田制”農業經營土地改革已經到位,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3]。同時認真落實農業稅費改革補貼資金的發放及各項支農惠農的政策,根據年度實際情況,合理確定“身份田”、“招標田”的承租價格,正確處理土地收益分配關系,推進農業綜合改革,促進農業不斷增效和職工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4]。進一步加強各類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近幾年,農場已爭取到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合作醫療政策,職工養老保險也趨于規范化管理,非職工也享受了“續保”和“參保”的政策,切實解決了農場居民的后顧之憂,使農場各類居民的“養老”和“醫療”均有所保障,維護了農場的穩定。
第三,弘揚“農墾”的創業精神,建設農場的和諧文化。在“農墾”形成的過程中,孕育了地域文化、兵團文化、知青文化、群眾文化和專業文化等多種文化。建設農場的和諧文化,必須積極借鑒這些文化的優秀成果,大力弘揚農墾的創業精神,并不斷地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促進農場的和諧文化體系建設,使其成為構建和諧農場的強大精神動力,成為農場人民思想道德規范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載體。要以誠信、創新為企業精神,以“創建和諧農場”為共同愿望,以“振興農場經濟、增加職工收入”為目標,創建更好、更新的農墾企業文化[5],幫助職工群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對黨和農場的信心,增強自主意識,唱響建設和諧農場的主旋律,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努力繁榮先進文化,將廣大職工群眾緊緊吸引在農場黨組織和農場的周圍。
第四,完善社會管理功能,保持農場安定有序。創新農場管理機制,健全黨委領導、行政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總場、分場都要把行政工作的著眼點放在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優化行政組織機構,穩妥推進企社分離等各項體制改革,進一步加強社區管理,整合行政管理資源,試行綜合行政執法,建立農場預警體系和應急救援、社會動員長效機制,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強化防控體系建設,保證人民群眾安居樂業,認真落實信訪條例,抓好安全生產工作,建立困難群眾社會救助體系,以保持農場各項工作安定有序的開展。
3處理好六大關系,保證構建和諧農場
一是調整處理好國有農場與職工家庭農場的關系,處理好“統”與“分”的關系、職工增收與農場增效的關系,認真落實好農業稅費改革補貼、糧食補貼、種子補貼等各項惠民政策,保障職工群眾的正當權益;二是要調整處理好加工企業與種植基地的關系,增強加工企業對種植基地的帶動和反哺能力,建立水稻種植戶的扶持和服務體系,加大優質糧收購的力度,及時解決稻麥收購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三是調整處理好農業保險機構和糧農的關系,目前,農場全面實施了水稻和小麥保險,要進一步擴大服務范圍,提高保險條款的透明度,依據實際受災情況,按照保險條款進行賠付,加快理賠速度,真正發揮農業保險的“減災”與“調節”作用;四是要調整處理好農場的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友好的關系,注重加強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強化各類污染的防治工作[6],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場區[7];五是要調整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統籌兼顧好各方面的利益,建立信訪工作責任制,健全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進一步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制度,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疏導等辦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六要調整處理好黨群和干群關系,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一切從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努力為職工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綜上所述,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大力發展農場經濟,提高人的素質,改善人的生活質量,優化人的發展環境,真正把人放在社會主體地位,實現、維護、發展人民群眾的利益,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才能又好又快地推進和諧農場建設。
4參考文獻
[1] 王漢民.現代化的日本農業、農村、農民[J].河南農業科學,2004(8):49-51.
[2] 谷復鈞.張虎林研究農業特點 提高經濟效果[J].河南農林科技,1982(5):1-2
[3] 李純.農業規模經營有關問題的探討[J].河南農業科學,1998(9):14-15.
[4] 王伯祥.發展農業產業化必須解決好相關聯的幾個問題[J].河南農業科學,17-19.
[5] 黃文龍.河南省農業科技企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河南農業科學,1998(12):13-14.
[6] 宋新民.來自農業技術措施的環境污染[J].河南農林科技,1981(11):12-15.
[7] 趙新娟.農業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J].河南農業科學,1995(9):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