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3月14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 介紹玉米不同階段的施肥技術、灌水技術、黑穗病及粗縮病的發生與防治方法等,以為玉米田間管理提供參考。
關鍵詞 農業文章投稿,玉米,施肥,灌水,黑穗病,粗縮病
1玉米施肥技術
玉米是喜溫、喜光、C4高產作物,植株高大,根系發達,莖葉繁茂,產量高,需肥量大,同時對肥料反應敏感,在確定玉米施肥量時,應綜合考慮各因素的影響。
1.1 玉米需肥規律
玉米在不同生育期對養分的吸收各異。氮素是玉米一生吸收最多的礦質元素,其他依次為:鉀、磷、鈣、鎂、硫。平均每生產100 kg玉米籽粒需N 2~4 kg、P2O5 0.7~1.5 kg、K2O 1.5~4.0 kg。苗期由于植株小,生長慢,對養分吸收數量小,玉米苗期需肥量占全生育期肥量的20%[1];撥節孕穗到抽穗開花期,玉米生長速度迅速加快,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齊頭并進,吸肥量占全生育期的85%。開花授粉以后,吸收量下降,此階段需肥量占總需肥量的13%。
1.2 施肥原則
玉米施肥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具體施肥時要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基肥中要重視磷鉀肥。二是若土壤肥力低,基肥不夠或者沒有施用基肥,施用種肥壯苗效果明顯。施用時采取條施或者穴施,注意要與種子隔開或者與土混合,防止燒苗。三是早施苗肥。尤其在北方春玉米區,氣溫低,雨水少,肥效較慢,應早施苗肥;夏玉米區盡量搶墑直播,一般情況不施基肥,所以要早施苗肥。四是適施穗肥,多在大喇叭口期追肥。不論地塊肥力如何,春玉米和夏玉米的田塊追施穗肥的增產效果顯著。追肥要深施,深施使肥效長且穩定,促進根系深扎,擴大吸收面積,利于增產。
1.3三大元素與鋅肥施用方法
1.3.1 氮肥。玉米需氮量較多。幼苗期需氮量占全生育期氮肥量2.1%,雖然需量較小,但作用很大,此期嚴重缺氮,將不形成果穗而造成空稈,輕度缺氮發生老苗現象,產量顯著下降。拔節至抽雄開花的穗期占51.2%,此期氮不足會影響花粉發育,不能正常授粉結實,百粒重下降。后期占46.7%,缺氮會造成嚴重減產。
1.3.2磷肥。玉米需磷量比氮少得多,磷對根系發育、雌雄穗分化形成和改善玉米的色澤與品質具有重要的作用。幼苗期需磷占全生育期磷肥量的1.1%,缺磷根系發育不良,生長緩慢,發生紫苗。前期缺磷后期難補,生長中期5~8片葉時需磷最多,占63.9%,缺磷對子實的形成不利。后期需磷占35%,缺磷會致使嚴重減產。
1.3.3鉀肥。玉米需鉀時間早,吸收量也多,從苗期開始吸收鉀肥,孕穗期吸收最多,開花期鉀的積累達到高峰,后期減少,因此鉀肥宜作底肥早施。
1.3.4鋅肥。玉米在碳酸鹽黑鈣土或碳酸鹽草甸土上種植時,在土壤有效鋅低于0.000 5‰~0.001 0‰時應施用硫酸鋅。
1.4玉米具體施肥量
玉米的施肥,應根據需肥量、土壤養分供給量、肥料利用率以及計劃產量等指標來確定。
一般施優質農家肥30~40 t/hm2,磷酸二銨150~200 kg/hm2,尿素150~225 kg/hm2,硫酸鉀50~75 kg/hm2,硫酸鋅7.5~15 kg/hm2。其中尿素的30%作底肥,70%在玉米6~7葉時追施。
2玉米灌水技術
2.1玉米需水規律
玉米是較耐旱的作物,蒸騰系數僅240~360,在生長季節有250 mm降水的地方就能種植玉米,但最適合玉米生長的年降雨量是550~650 mm,且要求雨量分布均勻。玉米需水曲線與單株曲線相一致。玉米苗期耗水較少,拔節期需水激增,是玉米水分臨界期,這時如遇干旱,減產嚴重;乳熟期仍需較多水分,此時缺水會降低粒重;蠟熟期需水較少,干燥天氣有利于成熟[2]。
2.2玉米灌溉定額
干旱年:地面灌1 900~2 300 m3/hm2,管輸灌1 400~1 700 m3/hm2,噴灌1 000~1 200 m3/hm2。一般年:地面灌1 600~2 100 m3/hm2,管輸灌1 100~1 500 m3/hm2,噴灌800~1 000 m3/hm2。濕潤年:地面灌1 300~1 600 m3/hm2,管輸灌900~1 100 m3/hm2,噴灌650~800 m3/hm2。玉米播種時濾水量在50~100 m3/hm2。玉米灌溉一般為濕潤年七至十葉期灌1次,一般年七至十葉期、抽雄前10 d至開花后20 d各灌溉1次。干旱年五至六葉期、拔節期、抽雄前10 d至開花后20 d、灌漿期各1次。
3玉米絲黑穗病(烏米)發生與防治技術
3.1發病規律
病菌的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糞肥或沾在種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3年左右,玉米播種發芽時,冬孢子同時萌發侵入玉米。從種子萌發至五葉期,都可侵染。病菌侵入后,蔓延在生長錐基部的分生組織中,花芽分化時菌絲向上蔓延至花蕾原始體,形成絲黑穗[3]。
3.2防治
一是選育和應用抗病品種;二是減少初侵染來源。要求生產過程中鏟除病苗和可疑苗,并把病株帶出田外深埋;三是加強苗期管理,用腐爛的糞肥,促進快出苗,增強抗病力;四是用藥劑處理種子。用吉農高新吉農4號種衣劑處理種子,可兼治地下蟲害和絲黑穗病,也可用立克秀拌種,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4玉米粗縮病發生與防治技術
4.1發病規律
玉米粗縮病也稱玉米條紋矮縮病,因灰飛虱吸食葉片汁液后,使玉米植株中毒感染病。染病癥狀:植株扭曲生長,有的植株發生矮化、節間縮短,呈叢生型(君子蘭苗),葉色渾綠,葉片厚短而寬,硬而脆,密集叢生。背面葉脈上產生粗細不一的蠟白條紋突起,用手摸有明顯的粗糙感,植株矮化嚴重。一般是在4~5片葉時染病,一般不能抽穗,造成絕產,7片葉之后感病的植株能抽穗結實,但發育不良,減產幅度很大,因此玉米粗縮病是玉米生產上的重要病害[4]。
4.2防治技術
玉米粗縮病主要以預防為主,植株一旦染病治療效果不是很明顯。因此,在預防和防治上主要做到以下幾方面:一是清除田間地邊雜草,消滅灰飛虱繁殖場所;二是適當早播,調整播種期,使玉米苗期避開灰飛虱遷飛盛期;三是在播前藥劑拌種,可用種子量的0.2%~0.3%甲拌磷,或用75%的3911乳油,用藥量為種子量的0.3%;四是苗期噴藥防治:玉米四葉期可用40%水硫磷乳油噴霧,也可用菌毒清600倍液或毒寧6 000倍液,加噴施寶等植物生長調節劑混合噴霧,可有效預防灰飛虱的侵害。
5參考文獻
[1] 張文俠,李春茱,韓英,等.玉米施肥技術研究[J].吉林農業:下半月,2009(12):52.
[2] 王立位.夏玉米水肥需求規律及管理技術[J].農家之友,2009(19):48,53.
[3] 谷曉軍,李建軍.玉米絲黑穗病的防治對策[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0(5):30.
[4] 趙永濤,申富民.玉米粗縮病的發生及預防[J].種業導刊,2007(9):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