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1月31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中學數學教學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法 推薦本站高品質雜志:《中學數學教學》免費贈樣刊! 為數學教育刊物,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以提高為主的辦刊方針。
摘要:生活情境化的課堂教學是以學生主體為根本,以生活情境為教學資源,以情境設計為主旋律,引導學生內化知識、建構意義、張揚個性、升華情感和完善人格。它以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為中心的教學活動,在課堂中心呈多元、變動態勢。
關鍵詞:中學數學教學,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法
一、創建引導化生活情境,加強學生問題引導
前蘇聯教育家斯卡特金認為,教學是一種傳授社會經驗的手段。因此我們今天的教學要與信息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相適應,要從現實生活中尋找教學的教材,使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教學。這樣就會使學生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和求知欲,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識的接納心理,從而使學生親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用數學思維去看待和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例如,在組織學生參觀考察活動中,引導學生討論:你坐在第幾輛車?你在車上坐第幾排?某同學在你前(后)幾排?你的前面有幾個同學?后面有幾個同學?這排共有多少個同學?車上共有幾排?這輛車共坐了多少個同學?這些問題都會引起學生熱烈的討論、研究和思考。結合年齡特點,還可以聯系“相遇問題”和“追擊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和思考。同學們此時可以全然忘記旅途的艱辛,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和探索中,充分體驗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二、 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現實生活是數學的重要來源。我們的數學教學應該設計生活化的練習,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做到學以致用。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時空,但時間畢竟較短,空間也有一定限制,學生發揮的空間不大。所以,我們可以走出課堂,開設一些生活化的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應用、發展數學。
數學具有廣泛的應用性。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若能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設計數學問題,用強烈、豐富的感性材料,創設出使學生躍躍欲試、尋根問底的情境,不僅可以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引導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而且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同時還可以打破學生固有的思維定勢,讓學生真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有利于激發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意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的教學中,創設了這樣一個生活情境:星期五下午,接緊急通知,晚上7點30分在各班教室內召開家長會,要求各家長都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不巧班里剛剛調整過座位,還未來得及畫座位表,請問:你將如何向你的父母描述自己的座位情況,以便你的父母能準確、快速地找到座位?由此引出坐標概念。這樣的問題情境,學生融入快,能更好地對本節內容進行吸收。
三、 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活動,探究數學問題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性的情境,吸引學生的關注,讓他們積極地探索數學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具體操作時,教師要以文字描述、語言表達的方法,為學生描述一段新鮮而熟悉的生活事例,來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感受數學的使用價值和學習數學的快樂。因此,教學還必須注重實踐,讓學生把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經歷,從而激發他們的主體意識,提升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九年級下冊“銳角三角函數”的教學活動時,測量物體(建筑物)的高度,這是一個典型的實踐性探究作業。要求學生試針對各種不同的實際情況,根據不同的被測物體,選擇不同的測量方法。走出課堂,與學生一起實地考察。教師要做好學生的助手,幫助學生設計、制作測量工具,參加小組測量。讓學生設計測量的具體方案,記錄所看到的實際情形,然后參與小組討論交流,把各組的設想進行匯總和整理,撰寫實習報告,再選擇幾種典型的解答在全班介紹。這樣,通過實踐活動,就很好地把學生的課內學習和課外學習緊密地聯系起來,使他們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反過來又為生活服務”,從而感受到成功獲取知識的喜悅。這樣既鍛煉了學生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又激發了他們課外探究的濃厚興趣。
三、結語
總之,學習并不是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構建知識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實踐者。數學生活化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適宜的情境,學生自主的參與綜合性學習活動,親身經歷實踐過程,能感受問題初步的體驗,從而提高數學學習成績,實現數學課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