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10月31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在臨床工作中,常常遇到慢性胃炎病人,服用較多中西藥物,仍不能痊愈,而來我科求治。究其原因,乃屬見胃治胃,辨證草率,或只辨病不辨證使然。筆者經多年臨床觀察及翻閱文獻,現提出本病從心論治的粗淺體會如下。
關鍵詞:論文網,從心論,慢性胃炎
1 理論探討
心于無行中屬火,胃則屬土,且為陽土。心胃間存在母子關系。生理狀態下,心火旺盛,下煦胃土,方能完成納運之功。若心火虛虧,失溫胃土,則納運失常,母病及子;或胃癥日久,中陽不振,氣血虛虧,勢必影響心之功能,是為子病及母。
內經云:食氣入胃,濁氣歸心……。圣濟總錄載:胃足陽明之脈絡屬心,心胃不和,寒氣乘之……。闡述了胃與心有經脈直接通聯。
況且,心主神志,為一身之大主,“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指出脾胃運化功能是受心神統攝的。李東垣脾胃論中有“安養心神調治脾胃論”一篇,詳述了調治心胃之論。
古人早就察覺到食欲與消化及唾液分泌是具有心理性的,它和神志,思維密切相關。正如汪仞庵曾記有“望梅丸以生津止渴”就是例證,這與現代醫學之植物神經支配胃腸內臟器官是一致的。
清.李用粹指出“身心悲苦,銳志功名,勞神會計,氣散血耗,皆令心主不足,無以生長胃氣…….。”可見胃病之生及其發展(包括病理變化)與情志損傷密切相關。
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繁勞易怒,心火上沖,火升血亦升,下輸脾胃虧減,胃中氣血不足,導致消化力薄,久之胃病乃生;另一方面,胃病日久,氣血生化不足,亦可導致心氣失充,心血虧乏,心神不寧。
故究其實質,不論是心病影響胃,胃病涉及心,事實客觀存在心(火)之不足,心胃同病,孰先孰后,此重彼輕,應據實而論,忽視一方,失之偏頗,均導致病情纏綿,久不向愈。
2 辨證分型
經臨床實踐總結歸納,可分為4型:
2.1 心胃氣血虛證
胃脘隱痛,饑不欲食,多食則脹,口淡乏味,心悸氣短,神疲乏力,失眠多夢,面色萎黃,舌質淡苔白,脈細弱。
2.2 心胃氣陰虛證
胃脘隱隱灼痛,厭食不饑,或時反易饑,食則脘脹,或喜食甘酸滋潤之物,口干不欲多飲,心悸不寧,虛煩不寐,健忘多夢,舌紅乏津,或有裂紋,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2.3 心胃陽虛證
胸脘冷痛痞滿,喜溫喜按,納呆食少,泛吐清水,手足不溫,胸脘后背涼意,心悸神疲,氣短自汗,嗜臥多夢,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2.4 心胃血瘀證
胃脘痛如針刺或刀割,或痛無休止,痛甚心悸,胸悶不安,痛有定處,食后或入夜尤甚,痛徹背心,納少、多食則痛甚于脹,舌紫暗或見瘀斑,脈細澀。
3 治則治法
張景岳云:五臟中皆有脾氣,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臟之氣,此其互為相使,故善治脾者能調五臟,即所以治脾胃也。又云:心邪之犯脾者,心火軹盛,清火可也,心火不足,補火以生脾胃可也。景岳之言為臨證立法處方提供了準則。
3.1 益氣養血調心胃法
心胃是相互聯系、相互協調的。早在《證治匯補》中就提出“胃證補心”的卓越見解。本證為虛證,但虛中夾實,需用補法,但不可峻補,兼顧祛邪,注重清淡靈動。筆者體會:輕靈之品能調撥氣機,鼓舞胃氣,增強納運,振奮心神,推動氣血運行,常用方:六君子湯加四物湯及甘麥大棗三仙湯合參,隨證化裁,應手效捷。
3.2 益氣養陰安神法
氣陰虛一證,筆者認為人身陰津的生成,需要氣化作用而完成,過用甘寒養陰之品,則有礙胃之嫌,益氣過量,氣有余便是火,則內熱由生,陰津難復。故需辨明氣虛、陰虛,孰輕孰重,注意兩者兼顧,不可偏廢。常用方:天王補心丹合麥門冬湯加減。但處方時需注意,若偏于心胃氣虛者,應重用黨參、甘草、大棗、,酌配黃芪、黃精等;若偏于陰虛者,應重用麥冬、沙參,少佐以半夏以制其弊。
3.3 益氣溫陽調心胃法
筆者在臨證時,常用此法治療心火(陽)不足,胃土虛寒證,即“火不生土”證。但需注意溫陽與益氣之關系。具體言之,桂、附用量宜小,參、芪用量應大,謹遵“少火生氣”之則。此外,本證乃需要配伍靈動之品,全面兼顧,方才效捷。常用方:黃芪建中湯合桂甘龍牡湯化裁。
3.4 益氣活血化瘀調心胃法
筆者認為本病之瘀屬于因虛致瘀,單純活血化瘀于病無補。臨床每見服藥后患者感覺胃脘不適,胸悶、惡心、心悸、多夢,病情時有反復,故應在補虛之同時,伍用活血化瘀之品,不可一味單行。常用方:黃芪八珍湯合丹參飲及失笑散。治之較好,瘀象明顯者加三七粉、玄胡索、莪術、桃仁、紅花等。
4 驗案舉例
李某,男,50 歲,教師,1994 年5 月23 日初診。3 年來胃脘隱痛,嘈雜易饑,進食稍舒,多食則脹。雖多處求醫未愈,來我科求治。診見:面色萎黃,神疲乏力,心悸氣短,夜夢較多,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胃鏡提示淺表性胃炎,胃竇黏膜局部糜爛。B超:肝、膽、脾正常。證屬心胃氣血兩虛,心神失養。處方:黨參15 克、茯苓15 克、炒白術15 克、炙甘草10 克、川芎6 克、當歸8 克、熟地8 克、炒白芍10 克、陳皮12 克、制半夏10 克、砂扣仁(各)2 克、柏棗仁(各)10 克、蒲公英15 克,3 劑。二診服藥后諸癥明顯好轉,效不更方,原方加炒三仙30 克,繼服25 劑,病告痊愈。隨訪至今,未見復發。
按:本病治療經過看似簡單,不過六君、四物加味而已,其妙在充心血、益心氣、養心陰、安心神,全面兼顧,辨證準確,施藥得當,而應手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