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10月18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在高中物理總復習的教學中,根據學生解決物理問題的思維特點,闡述了如何培養學生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提出了在高中物理總復習的教學中,強化學生問題意識、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具體教學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學科教學論文,高中物理,總復習,問題解決,策略
1.問題的提出
“問題教學”是以問題為核心的教與學,在這種教學中,教師圍繞問題組織教學,把學生置于問題情境之中,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展開思維,再應用巳獲取的知識去分析問題、發現問題,最終達到解決物理問題的目的。
如何提高高中物理總復習的教學效果呢?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應該在教學中堅持以問題引導教學,以解決問題為目標,切實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物理問題解決的思維過程
2.1審題:實施物理問題解決的必備環節
審題是解題的第一步,這是一個理性的形象思維的過程。在審題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從問題的實際情景出發,建立起物理模型。
2.2推理:體現物理問題解決過程特征的最基本思維形式
在學生運用形象思維形成清晰的物理圖景后,接著就要運用各種抽象思維方法(如物理規律、物理原理、物理方法、物理公式和物理解題技巧等),尋找題目中適宜的物理模型,使問題趨于條理化,經過思維加工,形成解題的思路和方法。
2.3求解:完成物理問題解決程序的有效心智操作
明確物理模型和解題思路后,根據建立起來的物理模型找出各個過程之間的聯系,分別列出各過程中的關系式和各過程之間聯系的關系式。建立解題方程,最后求解,這一過程就是解題環節。在解題環節中,要求學生具有熟悉物理規律的基礎以及清晰的解題思路,能夠迅速地找到各個物理過程之間的聯系,用表達式將各個過程以及各過程之間的物理量聯系起來。
3.在高中總復習中解決問題能力訓練的具體教學策略
3.1重視學生思維訓練,注意將問題意識滲透到各個解題環節之中
3.1.1 訓練學生對問題的敏感度,提高審題能力
在總復習的教學中堅持讓學生自己鉆研原題,在審題的實踐中自己去領悟,再加上教師的指導和幫助,長期堅持,就會養成迅速、準確地審題的好習慣。
3.1.2突出解題的分析推理,強化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是物理教學中比較艱巨而長期的任務。不僅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進行對問題的推理示范,而且要給學生獨立推理的練習機會,強化對問題推理的規范性,讓學生逐漸養成嚴密的推理習慣。
3.1.3加強對解題過程的規范表達,引導學生形成縝密的解題思路與技巧
規范的表達是解題過程的基本要求。在訓練學生表達問題過程中,教師對于表達的基本要求是:指明每一個未知物理量的表示符號;對每一個過程列出表達式;然后代入各個物理量的數值求解。
3.2以問題引領概念與規律的“串講”,促使復習更有實效性
3.2.1針對概念和規律本身設置問題
許多老師都感到概念和規律的復習課比較難上,如果將概念和規律重復地講一遍,學生必然感到乏味。如果結合具體的問題,將概念和規律滲透到問題之中,會使教學效果明顯改善。
3.2.2聯系社會生活,創設各種適宜的問題情境
利用學生熟悉的生產、生活情景,以及所關心的熱門科技話題提出問題,創設問題情境,極易引發學生的關注和思考,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同時還可引導學生關心社會,了解物理在社會發展和人類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3.2.3創設實驗條件下的探索性問題
利用實驗內容的魅力創設問題情境,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有利于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對實驗的觀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問題、探索問題,從而揭示物理現象的本質、探究物理現象的內在規律。
3.2.4從分析概念和規律的關系入手,設計有啟發意義問題情景
對于有些概念和規律,可以通過問題將一些概念和規律聯系起來進行對比和聯想。
3.3變“習題”為問題,在習題課中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答題”能力
在習題課中,突出問題意識,讓學生在一系列的問題情景中去理解概念和規律,體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3.3.1精選問題,起點適當
選擇恰當的問題是上好習題課的關鍵。選擇問題時要從學生的基礎出發,結合概念和規律的應用,通過一系列的問題集中解決一個或幾個概念或規律的運用,同時要避免一味地選擇難題。問題設計要由易到難有層次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
3.3.2舉一反三,一題多問
充分利用例題和習題的情景和條件,將習題加以擴展,使學生能夠聯系更多的概念、規律,得到更多的方法以及能力的提高。
3.3.3挖掘例題,問題歸類
挖掘例題的立意和所包含的思路方法,這是講好例題的前提。要對例題所反映的物理思想、物理過程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等方面進行深入鉆研,應該明確通過此例題使學生從中深化哪些概念和規律,得到哪些能力的培養等等。在習題教學中,通過將相關聯的問題歸類,可以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相關規律,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是極為有利的。
3.3.4一題多變,以點帶面
在對試題認真分析的基礎上,要對試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同時,可以在學生對該試題理解透徹的前提下,將試題進行變形,進行變式訓練,以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程度以及對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否真正掌握。
參考文獻:
[1]查有梁等.物理教學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2]唐一鳴.物理教學藝術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
[3]張慶林,楊東.高效率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