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07月17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化”概念隨著世界一體化進程的迅猛發展而逐漸流行開來,形形色色的全球化理論層出不窮。隨著全球化話語的深入,馬克思恩格斯是否有過關于全球化的論述成為學界普遍爭論的焦點之一。毋庸置疑,馬克思恩格斯皆未提過“全球化”概念,但這并不表明馬克思恩格斯全球化思想的缺失。當然,對馬克思恩格斯全球化思想的解讀不能從對當代西方全球化理論的理解角度進行。
綜合國內學界關于馬克思恩格斯全球化思想的研究成果,準確地說,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集中體現在二人對“世界歷史”理論的闡述和論證上。正因如此,學界有人認為,“世界歷史”理論就是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觀,馬克思恩格斯是在用“世界歷史”概念表達其全球化思想,或者說是從全球視野出發闡釋其“世界歷史”理論。馬克思恩格斯從對資本主義擴張的考證出發對世界歷史發展本質、規律、動力和特點等的剖析,正是其全球化理論建構的基礎和體現。
關鍵詞:世界史論文發表,核心期刊論文發表,全球化,歷史發展
一、“世界歷史”的概念厘定
“世界歷史”概念是世界歷史理論的邏輯起點,厘清這一概念是深入研究世界歷史理論的核心前提。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世界史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作為世界史的歷史是結果。”[1]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一論述說明,正確理解“世界歷史”概念需從“結果”入手。在馬克思恩格斯的相關論述中,“世界歷史”無疑是作為世界各民族和國家產生世界性聯系和交往的結果而出現的[2],因而“世界歷史”指“16世紀以來建立在大工業和各民族普遍交往基礎上日益形成一個整體的世界歷史,它強調的是各民族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整體性聯系以及人的發展和最終解放”,“其空間內涵不包括16世紀前各民族、國家、地區相對隔絕、彼此孤立而尚未形成有機整體的歷史”[3]。有人將此看作是對“世界歷史”的狹義界定①,認為這樣的界定在某種程度上忽略了在作為世界史的歷史之前的歷史,并在一種更為廣泛的層面上將“世界歷史”歸結為自人類產生以來的總體歷史。
二、世界歷史的形成前提
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論述中,世界歷史的進程發端于15世紀中葉的世界地理大發現。馬克思恩格斯指出:“隨著美洲和通往東印度的航線的發現,交往擴大了,工場手工業和整個生產運動有了巨大的發展。從那里輸入的新產品,特別是進入流通的大量金銀完全改變了階級之間的相互聯系,并且沉重地打擊了封建土地所有者和勞動者;冒險的遠征,殖民地的開拓,首先是當時市場已經可能擴大為而且日益擴大為世界市場,———所有這一切產生了歷史發展的一個新階段。”[4](P110)正是由于15世紀對未知領域和新航路的開辟,殖民主義才逐漸生成,各地的冒險家和征服者紛至沓來,并以武力和貿易手段將亞洲、非洲、美洲變為殖民地。伴隨著這個過程,商業、航海業和工業空前高漲,與此同時,對殖民地的貿易和世界市場發展起來,世界各地域之間彼此隔絕的狀態得以打破,人類社會真正轉向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因此,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成為“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前提。
三、世界歷史的行進動力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資本主義“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4](P114)。在資本主義擴張和發展的推動下,世界擺脫了封閉、隔絕的狀態,每一個人的需要都開始依賴于整個世界的發展。正是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向世界的傳播,才使世界以東方落后國家從屬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形式聯結為一體。具體說來,資本主義對“世界歷史”的開創性和推動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
第一,資本主義大工業的意義。馬克思恩格斯的偉大功績之一在于為“世界歷史”的出現找到了實證性的物質動力,即生產力。馬克思指出:“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不是‘自我意識’、宇宙精神或者某個形而上學怪影的某種純粹的抽象行動,而是完全物質的、可以通過經驗證明的行動。”[4](P89)人類歷史的發展階段和不同的發展狀態是與人類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緊密相聯的。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興起以前,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低下使“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5](P104)。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分工的進一步擴大,最初的地域性局限逐步消失,世界市場的雛形日益呈現。
但此時的世界市場仍是有限的,真正的世界市場的形成得益于資本主義大工業的建立,因為“現代的大工業只有在經常擴大,經常奪取新市場的條件下才可能存在。大量生產的無限可能性、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一步完善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資本和勞動力的不斷排擠,迫使現代的大工業非這樣不可。”[6]世界市場的形成意味著歷史開始向世界歷史轉變。因此,世界歷史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是現在才出現的,作為一個歷史范疇,它是生產社會化的產物,是大工業的發展“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消滅了各國以往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4](P114)。沒有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和現代大工業的發展,歷史就無法向世界歷史轉變,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只是、也只能在資本主義大工業的基礎上才開始生成。
第二,資本的促成作用。資本不自覺地充當了世界歷史形成的驅動力之一。最初的資本形態是中世紀歐洲城市行會里自然形成的“等級資本”①。隨著等級資本向現代資本的轉變,“資本一方面具有創造越來越多的剩余勞動的趨勢,同樣,它也具有創造越來越多的交換地點的補充趨勢,創造世界市場的趨勢已經直接包含在資本的概念本身中。”[5](P391)“資本越發展,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間上更加擴大市場,力求用時間去更多地消滅空間”[5](P33)。在馬克思看來,正是由于現代資本無限增殖和擴張的本性使然,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才得以實現,世界歷史的發展歷程就其實質而言無非是資本擴張的過程。
第三,資產階級的推動作用。資本主義的發展注定要讓資產階級成為世界歷史發展的主導力量。作為資本的人格化主體,“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4](P274),“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文明的制度,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4](P276)。資產階級因消滅了以往各國閉關自守的狀態,并“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4](P276)而開創了世界歷史的新紀元。
四、世界歷史的產生機理
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世界歷史的產生是生產力、分工和交往發展的結果,因為“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取決于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這個原理是公認的。”[4](P68)由生產力發展所導致的生產的社會化必然會促使分工的進一步深化,分工深化意味著世界上的每個人都現實地依賴于他人,因而分工深化的結果就是普遍交往的擴大化以及在此基礎上的世界性交往的出現。對于“交往”,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等多部著作中廣泛提及,他用“物質交往”、“精神交往”、“世界交往”等不同概念對交往問題做了細致分析。
他認為,由普遍性交往向世界性交往邁進的“交往革命”是世界市場產生的基礎,而世界市場的出現則“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世界市場使世界各區域之間在生產、消費等各個領域所表現出來的密切聯系使其形成和發展成為歷史轉變為世界歷史的最后一個重要環節。因此,生產力、分工、交往和世界市場不但是世界歷史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歷史轉變為世界歷史的中間環節,其中的邏輯關聯可以表述為:大工業———分工的深化———普遍交往———世界性交往———世界市場———世界歷史。
五、世界歷史的演進特征
世界歷史的形成和發展是以資本主義擴張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擴張必然會造成世界歷史體系中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發展的不平衡,而這種不平衡實則是一種以發達國家和文明國家為中心的依附結構,因而建立在資本主義擴張基礎上的依附結構體現了世界歷史演進的本質特征。
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這種由發展不平衡引起的依附結構是多元的,不僅體現在東方落后國家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就像他們所描述的:“正像它使農村從屬于城市一樣,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4](P277),而且體現在資本主義國家之間。這是因為“國家之間可以不斷進行交換,甚至反復進行規模越來越大的交換,然而雙方的贏利無須因此而相等。一國可以不斷攫取另一國的一部分剩余勞動而在交換中不付任何代價”[5](P402)。
值得注意的是,以發達國家與文明國家為中心的依附結構并非永世存續的。從世界歷史發展的縱向看,雖然落后國家進入世界歷史進程的方式是強行的和暴力的,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世界性反應最終會使匯入世界歷史發展潮流的所有國家向著“自由人聯合體”的方向發展。因此,這種以發達國家與文明國家為中心的依附結構會隨著世界歷史與共產主義的融匯而自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