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05月04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通過完善氣象服務提高農業防災抗災能力,發展生態農業和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是建設新農村的要求,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加強綜合氣象觀測能力建設是新時期縣級氣象部門改革發展的重要任務,是提高氣象事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筆者分析了縣級農業氣象服務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深入分析縣級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建設發展面臨的形勢,并探討了農業氣象服務的發展思路與趨勢。
關鍵詞:氣象工程師論文發表,發表論文期刊網,農業氣象服務,綜合氣象觀測,能力建設
引言: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同時也是一個氣象災害頻發的國家,氣象部門本身就是個面向社會和公眾的服務部門,氣象為農業服務是氣象服務的首要方面。氣象與農業、農村、農民關系密切,農村是氣象工作最廣闊的領域,農民是氣象服務最廣大的對象,氣象服務雖然不能直接創造物質財富,但在生產中是不可以缺少的要素,是防災減災、趨利避害的重要手段。隨著以自動氣象站和新一代天氣雷達為主要標志的現代氣象綜合觀測體系的快速推進,綜合氣象觀測在現代氣象業務服務中發揮出了越來越重大的作用。同時,面對新形勢、新挑戰,對于今后一個時期如何進一步加強綜合氣象觀測迫切需要我們早作思考,早作謀劃。
一、縣級農業氣象服務主要內容及發展趨勢
1、縣級農業氣象服務主要內容
我國現代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已經形成并得到發展,通過災害性天氣預報服務、人工增雨服務、農業防災減災服務、農業氣象情報和預報服務,每年部創造重大經濟和社會、生態效益。氣象部門為農業服務主要目的是防災減災,增產增收,改善生態環境。目前服務的主要內容如下:
(1)、提供災害性天氣預報。為農業部門及廣大農民提供旱、澇、低溫、霜凍等災害性天氣的長、中、短期預報,提示農民在氣象災害到來之前做好防災準備。
(2)、提供防災、減災的農業氣象決策依據。根據所研究的成果,提供抗旱、抗低溫、防霜等技術和措施,提供災情信息。
(3)、農業氣象監測。利用衛星遙感和地面農業氣象網數據,提供作物長勢、災情、土壤水分、天氣氣候條件等農業氣象監測和預測信息,并分析氣象條件利弊,提出趨利避害的農業生產管理建議。
(4)、提供作物生長及農業氣象產量預報。提供播種、施肥、發育期、收獲期預報。根據作物長勢、面積及氣象條件,進行農作物產量預報,定期向國家及省市提供預報結果,從而為農業經濟發展服務。
(5)、農業氣候資源分析及區劃。每隔幾年對全國各地農業氣候資源進行系統分析,并進行分區,服務于全國農業結構調整和區域化農業生產發展。
(6)、人工影響天氣。每年春季進行人工增雨飛行作業及人工防雹作業,防御災害性天氣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在全國防災、減災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7)、森林防火服務。開展森林、草原火險氣象預報,用氣象衛星監測森林、草原火情。
(8)、為生態建設服務。生態環境變化與天氣氣候條件有直接關系,氣象部門可提供對生態變化的監測結果,并提供與生態有關的氣候環境變化資料及氣候論證,為生態環境建設提供基礎依據。
2、我國農業氣象服務發展趨勢
(1)、發展農業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新技術
建立一批農業氣候資源、森林與濕地氣候資源、草原氣候資源等開發示范基地。加強特色農業、精準農業、設施農業的氣象科研與應用服務能力,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及時、可靠的決策依據,為農民致富增收提供示范服務。以區域農業氣候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為主線,研究區域農業自然資源的生產潛力及優化布局,進行農業自然資源的分區、分類及評估;為區域生態農業產業結構布局調整、農民致富增收提供氣象保障服務。
(2)、進一步加強農業氣象基礎理論研究
與大氣科學其他分支學科相比,農業氣象仍是一門年輕的邊緣學科。目前該學科的基礎理論研究薄弱,水平較低,與國際水平差距較大。未來將在大量科學試驗基礎上,進一步提示生物圈中農業、林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等研究對象的生長、發育、產量和品質形成的生理生態過程、能量物質轉換傳輸過程和農田生物地球化學過程以及各種過程與環境氣象條件的復雜關系,并以詳細的數學模型和精湛的計算機仿真、虛擬現實技術模擬,再現這些過程。生物圈在氣候系統五大圈層中的作用;生物和大氣之間的相互作用及與人類活動的關系;農業氣象災害預普、評估、防御;農業氣象預報的原理、技術方法等研究將進一步得到加強。
(3)、加強農業農村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抵御能力
積極開展干旱、暴雨、冰雹、霜凍等主要氣象災害的監測、預測、預警服務,提高農村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鼓勵和支持農村依法建立氣象站、氣象哨,自愿進行當地氣象觀測,并通過此渠道為廣大農民及時傳送氣象信息;逐步在農村各鄉鎮建立一定數量的遙測氣象雨量監測點,及時獲取當地可靠的實況氣象資料,開展有針對性的氣象預報服務;要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氣候災害風險評估,為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提供科學環境評價依據;建立農村氣象防災減災服務體系,增強對重大氣象災害和突發公共事件的氣象應急保障能力;研究主要農業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評估及控制技術,實現對大面積主要農業氣象災害的災前預警、災中跟蹤、災后評估及減災控制;采用氣象部門的氣象監測網絡與農業部門病蟲害監測網絡相結合的方法,研究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的監測預警及控制技術;研究區域農業自然資源的生產潛力及其優化布局技術,氣候變化對區域糧食安全的影響及應變對策。
三、縣級綜合氣象觀測能力建設的形勢
1、氣象防災減災的基本前提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加大。超強臺風、流域性特大洪澇、大范圍嚴重干旱、高溫熱浪、低溫雨雪冰凍等氣象災害出現的可能性增大。防御頻發重發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迫切需要增強縣級綜合氣象觀測能力,及時全面地捕捉各類災害性天氣,提升氣象災害風險預測和防范水平,這是做好氣象防災避災的基本前提。
2、研究氣候及氣候變化的基礎支撐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能源和水資源危機、生態危機,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經濟,一方面要加強對氣候和氣候變化的觀測、評估,氣候可行性的論證;另一方面要有序開發和利用氣象資源。加強溫室氣體、氣溶膠等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的大氣成分的長期觀測和分析,加強基準輻射、邊界層通量與氣候系統多圈層綜合觀測能力建設,積累并分析氣象觀測資料,是準確反映基本氣候狀態和氣候變化歷史趨勢的基礎支撐。
3、改善生存環境的有力輔佐
受污染物排放、城市建設等的影響,大氣氣溶膠含量增加,霧、霾(灰霾)以及酸雨、光化學煙霧等事件也呈增多、增強趨勢。分析氣象條件如何影響大氣環境,研究如何利用氣象條件改善大氣質量,迫切需要推進環境氣象觀測系統建設。
4、基層氣象事業內在發展形態的科學追求
大力推進氣象科技創新,加強一流裝備、一流技術、一流人才、一流臺站建設,構建整體實力雄厚、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氣象現代化體系,是黨中央國務院對氣象事業發展的囑托和希冀。觀測業務作為縣級氣象部門的主業之一,反映著氣象科學和氣象事業的現代化水平。加強綜合氣象觀測能力建設,切實提升氣象觀測資料在氣象業務服務中的貢獻率,并通過建設促進整個觀測系統裝備、技術、人才等方面的進步,是氣象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追求。
四、縣級綜合氣象觀測能力建設的主要任務
1、加強綜合性自動氣象觀測網建設
自動氣象觀測網是氣象防災減災的重要基礎?h級氣象部門要根據省氣象局發展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的總體規劃,結合轄區天氣氣候特點,有針對性地完善觀測站網和優化觀測項目,提高氣象災害多發、易發等關鍵區域和服務重點區域氣象觀測的時空密度,充分利用不同探測手段,加強交通和通信干線、重要輸電線路沿線、重要輸油(氣)設施、重要水利工程、重點經濟開發區、重點林區和旅游區等的氣象監測設施建設,有效填補氣象災害的觀測盲區。
2、發展專業的綜合氣象觀測能力
專業氣象觀測網是氣象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綜合氣象觀測系統今后一段時期突出的建設重點。縣級氣象部門要深入分析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對專業氣象服務的需求,建立開放多元的共建模式和管理機制,聯合受益主體,大力發展農業、交通、能源、環境、城市、旅游等行業專業氣象觀測,提升專業觀測的針對性、實效性。
3、加快建設綜合監控業務平臺
縣級氣象部門要緊跟觀測自動化發展進程和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的進步趨勢,逐步改革觀測業務值守班模式,建成集轄區多測點綜合觀測、全區域天氣監視、全裝備運行監控、多源數據質控功能于一體的“監、測、控”值班平臺,實現值班觀測員對區域內自動觀測設施的綜合值守和監控,提高觀測業務人員單位時間貢獻率。據此合理配置觀測及相關業務的人力資源,增強發展后勁。
4、不斷強化氣象觀測業務社會管理職能
氣象社會管理是國家賦予氣象部門的職責?h級氣象部門要加強行業、部門協作,發揮觀測站網社會管理職能,在上級指導下完善本地各類氣象觀測系統的統籌規劃機制,強化氣象觀測設施總體規劃和項目歸口管理,建立開放合作的共建模式和管理機制,建立多部門氣象觀測數據匯交制度,促進不同歸屬氣象臺站資源整合和效益發揮。
5、科學推進觀測業務技術轉型
縣級氣象部門要圍繞觀測技術進步,改革觀測業務工作模式,加強觀測業務人員的業務技能和知識的培訓,逐步提高縣局業務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專業技能。挑選實干勤奮的業務骨干,組建綜合觀測業務創新團隊,承擔實用型業務科技項目研發、現代化建設攻堅任務。以點帶面,科技帶動,推進觀測隊伍向災害觀測、質量控制、裝備維護、運行監控、資料分析等復合型人才方向進步,切實提高團隊業務能力。
五、結束語
深刻認識并切實提高縣級綜合氣象觀測改革發展的使命感和緊迫感,準確定位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科學設計并穩妥推進縣級觀測能力的建設,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發展現代氣象業務體系的重要任務。氣象工作者更需要通過積極的探索和實踐,提高對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和防御服務能力和水平,為農業氣象防災減災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