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1年10月17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對城市居住區兒童戶外游憩場地設計的分析
劉玉潔
摘要:兒童的健康成長離不開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戶外游憩活動是兒童成長和學習的有效補充。居住區內的游憩空間為兒童熟悉自然建立聯系,對兒童的健康成長與發展有重要影響。本文在分析兒童行為心理與戶外游憩空間需求的基礎上,就城市居住區兒童戶外游憩場地的功能分區、設計要素等提出一些設計理念。
關鍵詞:城市居住小區 兒童 戶外游憩場地
一、兒童對戶外游憩空間的需求
探討兒童對空間的需求,增強設計師對游憩空間設計的重視,是研究兒童戶外游憩空間的前提。
游憩空間的布局和游戲器械的尺寸與使用對象有密切關系,在進行設計時必須根據兒童的尺度確定。把握兒童尺度是滿足環境空間使用功能的基本要求,是確定兒童戶外游憩空間設計和設施設計的標準和依據。兒童期的生理特點主要體現在身體發育的明顯變化上,營造環境的第一步是了解他們的身體發育狀況,通過身體尺寸數據可以找出適宜兒童的環境尺度,讓兒童感覺可以支配環境。
兒童生來就有好動、好模仿、好奇心、持久性差、喜野外活動等特點。兒童時期,不僅是智能發展、語言學習的最快時期,也是道德、習慣養成的最宜時期,決定著兒童今后的人格和性格。兒童戶外游憩空間這個特定環境,從空間處理、方向定位、設施、時間概念等方面讓兒童去感知和記憶,從而提高兒童的注意力、觀察力和想象力。
在環境中,兒童要求發現自我、表現自我,要求思想、語言的交流、文化共享等,要求環境空間能積極反映使用者這些潛在的各種行為意識。居住區的兒童戶外游憩空間應為兒童提供互相接觸交往的場地與設備,使兒童的交往能力不知不覺地增進,學會分享、輪流、等待、忍讓等社會生活的技巧。兒童游憩空間的設計就應該根據兒童的行為特點來進行,布置相應的游戲設施滿足兒童的行為需求。
二、場地的功能分區
不同功能的空間可以滿足不同年齡兒童的需求,因此兒童游憩空間的設計首先要考慮場地的功能分區,這樣即可以滿足不同年齡兒童的各自需求,又可以使他們的游憩活動互不干擾。居住區中心綠地和組團綠地的兒童游憩場地,規模一般較大,可按年齡組或按游戲方式進行分區設計。按年齡組分,可以將兒童游憩場地分為嬰幼兒活動區、學齡前兒童活動區和學齡兒童活動區;按游戲方式來劃分,可由玩耍區、游戲器械區、休息區。宅前綠地中的游憩場地較小,多為幼兒和學齡前兒童活動,可以簡單進行分區設計。
1.嬰幼兒活動區
三周歲以下的兒童,初步具有活動能力,是身體發育的重要時期,為此階段的兒童設置的游憩場地面積不用太大,要為兒童提供看、聽、觸摸的各種物體,提供兒童行走、跑、跳、跨越小障礙物等活動內容。嬰幼兒游戲區的空間較簡單,場地一般設計為口袋形,出入口對著住宅單元入口方向。游憩空間內部的道路和場地表面要平滑,通向場地的步道應盡可能直接明了,道路的寬度和平滑程度要讓嬰兒車和蹣跚學步的兒童方便使用為標準。場地的邊界可用0.3—O.5米高的圍墻或籬笆來圍合,這樣可以讓兒童和家長以安全感和封閉感,但圍合物不要使兒童迷路。場地內以草坪、硬質鋪裝和塑膠鋪地為主,可設置小型沙地,可為學步兒童提供有欄桿的扶手。此時期的兒童需要家長帶他們與其他孩子一起玩,家長們需要適時的參與到游戲中,因此嬰幼兒區的游憩空間通常會變成老年人、成年人和孩子們共同的社交場所。要為家長設置一些可以看到看清整個場地的長椅,而且當孩子和家長可以互相看見對方時,他們會覺得更安全。這些長椅可以為兒童和家長的休息以及家長之間交流提供空間,還可以放置多余背包、奶瓶、尿布和其它類似東西。
2.學齡前兒童活動區
學齡前兒童是居住區兒童戶外游憩空間中最主要的使用群體。因為學齡前的兒童對戶外活動的需要大大增加,并且需要較寬闊的場地進行活動。此時期的兒童體力增強,具有一定的操作物體和進行簡單游戲的自主活動能力,并且喜歡多個朋友的聚集性游戲,但是仍然需要家長適當的看護。
游憩場地的邊界和道路以及場地的設計形式應略加復雜,內容變化多樣,色彩豐富,因為這個年齡段兒童的空間概念增強,能辨別基本的顏色,感知較為豐富。場地中心是兒童活動的區域,可設置小塊草坪、沙坑,鋪裝地面及小型游戲器械。玩沙區是這個年齡段兒童較為歡迎的,設置時應適當圍合,并有部分遮蔭,可在其中放置低矮的桌子為游戲平臺。在玩沙區附近若能提供干凈的水源則更為理想,這樣沙子可以做模型,可以做成許多東西,其游戲潛力將成倍提高。游戲器械應為簡單的游戲組合,如彈簧類座椅、蹺蹺板、簡單的滑梯和座椅式秋千等。場地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設置用于繪畫的地面或墻面、滑梯、雅登架,小型組合游戲器械等。游戲器械下面鋪設沙子、樹皮、碎石、塑膠墊等可接受的彈性面材。草地的設置可為兒童提供一處認識自然的機會,青青的小草、裸露的泥土等可以進行翻滾、跑跳及挖掘類游戲。
3.學齡兒童活動區
學齡兒童有獨立活動的能力,能進行較強的體力活動,具有初步抽象邏輯思維和自主的行為習慣,不喜歡固定的人為設計的局限空間,通常喜歡去一些沒有什么明確信息指導該做什么的、雜草叢生的地方。有時具有某種危險信號的地方更是具有神秘感,使兒童興奮。空地一直都最受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喜歡,因為它能夠提供做事和玩耍的自由。
學齡兒童游憩區應結合居住小區的中心綠地的內容綜合設計。可以考慮找出—塊空地給他們,界線不易太明顯,應與居住區其他公共空間聯系,因為此時期的兒童不喜歡被圍起來的感覺。場地的設計可結合地形設計產生起伏變化,變化的地勢能讓兒童在上面躲藏、翻滾、滑行、追逐等,令他們感到更有可玩的發揮性。設置游戲內容時應充分利用有可能用來玩耍的自然要素,例如木頭、沙子、水等。水在任何活動空間中都是興奮點,為兒童提供戲水空間對各年齡兒童來說,都是可以訓練動手操作能力的環境。這些要素可以巧妙地布置在游憩場地中,為兒童提供可以活動及自己建構游戲的空間。
居住區的兒童游憩場地的分區設計符合了不同年齡兒童的需求,但是設計也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分區來劃分場地,因為把不同年齡的兒童完全分開,就不能增加不同年齡兒童之間的互動。場地設計時可以考慮在各區域之間形成一個過渡區域,在那里年幼的兒童可以觀察和模仿年長的兒童的活動與行為,這是一種生動的更容易接受的學習方式,也有利于獨生子女家庭兒童的人格發展。
三、結語
一個依據兒童年齡和行為心理特點設計的戶外游憩環境,應該具有滿足多方面需求、有啟發性并激勵學習的功能,這才有助于以最佳方式來發展兒童的動作技能、社會技能和求知技能,這一切都有待于設計師能尊重兒童的主體價值,更新觀念、做出全新的探索。
參考文獻:
[1]方咸孚等.居住區兒童游戲場的規劃與設計.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項目來源]:黑龍江省教育廳高職高專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總負責人劉成達,項目參加人員有贠祿,周淑梅,隋燕,劉玉潔。 [項目批準編號]:11555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