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11月25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本文以新建蘭州至重慶鐵路夏官營至廣元段工程為例,分析了木寨嶺隧道變形原因及措施。
關鍵詞:道路施工職稱范文,期刊征稿,隧道變形,分析,措施,探討
一、工程概況
1.1 地理位置
本工程為新建蘭州至重慶鐵路夏官營至廣元段,LYS-3標土建工程為木寨嶺隧道南水溝、大坪有軌斜井工程,位于甘肅省定西市岷縣、漳縣境內。
1.2 工程范圍
木寨嶺隧道位于LYS-3標的前段,起迄里程:左線DK173+350~DK192+370,長
19020m,右線DK173+310~DK192+390,長19080m,為雙洞單線分離式特長隧道,我工區承擔為左右線各3440m(DK179+420~DK182+860)及2座大坡度有軌斜井。
1.3 工程地質
該隧道地層條件復雜,按時代由新到老分別包括了第四系、第三系、二疊系、石炭系、泥盆系等不同時代的地層;特殊不良地質主要有濕陷性黃土、滑坡、泥石流及巖堆等;基巖節理、裂隙發育,多“X”型,特殊地質構造主要有F14、F15斷層破碎帶,屬高地應力區;巖土主要有板巖、炭質板巖。其中54.8%為V級軟巖地段,屬高地應力區,自穩性極差。
1.4 工程概述
木寨嶺隧道南水溝有軌斜井位于甘肅省岷縣梅川鎮老幼店村境內,洞口附近地形全部為洼地,且洞口緊鄰G212國道。南水溝有軌斜井主井與左線線路中線相交里程為DK182+700,坡度為42.5%;副井與左線路中線相交里程為DK182+650,坡度為42%,主井全長757.14m(斜長),副井全長777.75m(斜長)。木寨嶺隧道大坪有軌斜井位于甘肅省漳線縣大草灘鄉大坪村境內,洞口位于G212國道下方。大坪有軌斜井主井與左線線路中線相交里程為DK180+215,坡度為44%;副井與左線線路中線相交里程為DK180+250,坡度為43.7%,主井長810.23m(斜長),副井長809.39m(斜長)。
二、施工重點、難點
2.1 地質條件。
南水溝、大坪有軌斜井洞口段均屬于V級圍巖段,屬高地應力區,自穩性差,且需通過斷層。南水溝有軌斜井緊鄰G212國道;大坪有軌斜井需要下穿G212國道,埋深淺。正洞需穿越三個斷層破碎帶,一半以上為V級軟巖,巖層以炭質板巖為主,局部含大量泥質板巖,節理發育,自穩能力極差。
2.2 出碴運輸。
南水溝、大坪斜井由于坡度大,只能采用有軌運輸的出碴形式,有軌運輸受自身條件的約束,運輸能力相對較差,造成斜井不便施作二次襯砌,導致變形得不到最好的控制。
2.3 氣候環境。
南水溝、大坪有軌斜井位于北亞熱帶濕潤向暖溫半濕潤過渡的季風氣候,受境內高山深谷地形的影響,在氣候上有明顯的區域特征,氣候差異懸殊,垂直分帶的差異性明顯,河谷炎熱,山地寒冷。年平均氣溫5.8~16.1℃。最高溫度38.6℃,最低溫度-27.9℃,差極大。且海拔在2800米以上。
三、軟巖段變形情況
3.1 變形情況
大坪有軌斜井主、副井多以V級圍巖為主,巖性以炭質板巖為主,夾帶板巖、砂巖,受構造影響節理裂隙發育,巖體破碎,局部有揉皺現象,且夾少量滲水,設計支護參數為:a、全環設置I20工字鋼,縱向間距0.8m; b、拱架縱向采用Φ22螺紋鋼連接,連接鋼筋間距1.0m;c、系統錨桿采用全環Φ22全螺紋砂漿錨桿,梅花型布置,環縱間距1m×0.8m;3.1.4 鋼筋網片采用Φ8單層鋼筋網,網格間距20cm×20cm;d、 C25噴射混凝土厚27cm;e、拱部120°范圍內設3.5m長Ф42超前小導管輔助超前支護,環向間距0.4m,縱向間距2m/環。初期支護完成后,通過監控量測數據反應,洞內收斂、沉降一直未趨于穩定,初支10天后,最大累計收斂達到356.13mm,最大累計下沉達到89mm,現場立即對變形段施作4.5m長自進式錨桿進行徑向注漿加固。注漿后變形相對穩定一段時間,到第38天后發生突變,拱頂和邊墻均出現大范圍開裂,局部拱架扭曲變形嚴重,拱頂部分砼剝落掉塊,且仰拱拱架
扭曲錯位,大部分拱架已斷裂鼓出仰拱填充面。其中最大累計變形已達1260mm以上、最大累計下沉已達309mm以上,仰拱鼓起高度最大達1.2m左右。變形持續較長,變形速率較大。后附變化速率圖:
3.2 處理措施
這一段變形較大,初期支護結構已嚴重破壞,需立即采用縱、橫向臨時支撐,確保施工安全。變形段已嚴重侵占凈空,無法采取套拱措施加固,需拆除原有的拱架(含仰拱),剝離侵占凈空的混凝土,重新擴大至設計斷面,并采用以下支護方式:
a、 采用I20工字鋼重新進行支護,拱架間距80cm。b、全環設R25自進式錨桿,L=4.5m,環縱間距0.8m×0.8m。c、 鎖腳錨桿采用φ22砂漿錨桿。L=4.5m,每個連接板處增設兩組鎖腳錨桿。d、 采用雙層φ8鋼筋網片,網格尺寸20cm×20cm,網片分別設于拱架的內外側。e、 拱架間設雙層φ22縱向連接筋,橫向間距1m,連接筋分別設于拱架的內外側。f、 仰拱按照邊墻支護參數進行支護。g 、變形段拱墻及仰拱噴射砼采用C25混凝土,厚度27cm。
四、結論
經過對變形段的拆換拱架、重新支護處理后,變形已明顯減小,趨于穩定。為防止施工過程再次出現大變形等原因造成的安全隱患、耽誤工期事件再次發生,根據施工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和處理措施總結如下:
4.1 加強超前地質預報。遇到軟巖、炭質板巖等圍巖較差段落提前做好超前預報,及時了解前方圍巖情況,對極易出現大變形的段落增大預留變形量,防止由于變形
而侵占凈空。
4.2 對掌子面進行預超前支護,嚴格控制開挖進尺長度,確保開挖一榀支護一榀。
4.3 嚴格控制工序質量,使每道工序都處于可控狀態,以保證隧道施工安全和達到控制變形的目的。隧道坍塌。
4.4 將曲率加大,以抑制水平收斂變形;并在半徑方向增大以給變形處理預留足夠空間,以變形時能及時立套拱,以抑制變形;及時施作仰拱,以更好的封閉成環,防止局部受力過大引起的變形,通過施工中發現,施作仰拱過后的地段,變形明顯減小。
4.5 對有變形趨勢,但還在可控狀態下的段落,應及時進行徑向注漿加固;對變形大于15cm的段落,應及時施作套拱進行二次支護;對變形大于25cm的段落,應立即采取橫向、縱向支撐,先控制其繼續變形,然后再進行處理,防止繼續變形而造成塌方事故。
4.6 監控量測應派專人負責,量測貫穿于施工的整個過程,爭取做到及時量測、及時分析,用監控量測指導施工。同時對出現過大變形,但暫時已經得到控制的段落,應繼續對其進行量測觀察,以防止發生突變,造成安全事故。見下圖發生突變回歸分析圖:
開挖初支后,前10天變形速率一直在10mm/d以下,第11天開始發生突變,收斂達到450mm,立即采取套拱進行加強支護,套拱施工完后,變形得到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