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08月24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文中對巢湖至無為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區、橋涵工程區、互通工程區、服務管理設施區、取(棄)土場區、施工營地區以及施工道路區分別進行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設,方案能有效控制分區內可能新增的水土流失,使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關鍵字:公路工程職稱論文范文,水土保持,防治措施
北沿江高速公路巢湖至無為段是安徽省北沿江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皖江北岸的沿江高速通道,亦是銜接皖江過江通道的紐帶。項目里程約43.94公里,由路基工程、橋涵工程、交叉工程、服務管理設施工程、取土場(取棄綜合)、施工營地以及施工道路組成。工程總占地401.28hm2,總投資36.12億元,其中土建投資23.92億元;工程計劃于2013年6月份開始建設,2016年5月底全線建成通車。
1、防治標準
根據《關于劃分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的公告》和《關于劃分全省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 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項目所在區域屬于安徽省公布的水土流失重點監督區。按照相關規定,應執行建設類項目水土流失防治二級標準。
2 布設原則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設遵循以下原則:
1)結合工程實際和項目區水土流失現狀,因地制宜、因害設防、防治結合、全面布局、科學配置。
2)減少對原地表和植被的破壞,合理布設取土場,棄渣分類集中堆放。
3)項目建設過程中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設置臨時性防護措施,減少施工過程中造成的人為擾動及產生的廢棄土石渣。
4)注重吸收當地水土保持的成功經驗,借鑒國內外先進技術。
5)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尊重自然規律,注重與周邊景觀相協調,在臨近城市區道路兩側的植物措施,可結合景觀要求適當提高標準。
6)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臨時措施合理配置、統籌兼顧,形成綜合防護體系。
7)工程措施盡量選用當地材料,做到技術上可靠、經濟上合理。
8)植物措施盡量選用適合當地的品種,并考慮綠化美化效果。
9)防治措施布設要與主體工程密切配合,相互協調,形成整體。
3 分區防治措施及典型設計
本方案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體系劃分為路基工程防治區、互通工程區、橋涵工程區、服務管理設施防治區、取土場防治區、施工道路防治區、施工營地防治區7個分區
3.1 路基工程區防治措施設計
a)工程措施
施工前首先對有表土覆蓋區域采取表土剝離措施,為工程后期綠化美化提供土源,共需剝離表土約28.9萬m3。
b)植物措施
主體工程已考慮了部分路基的綠化措施,本方案從水土保持角度出發,結合公路運行的特點要求提出以下要求:
1)填方邊坡和坡腳
填方邊坡在布設生物措施時,需防護、綠化兼顧。填方邊坡土壤為填充的棄土、棄渣、土質疏松,在布設生物措施前,需清理整治覆土,并施一定量的有機質;供水以降雨為主,不具蓄積雨水功能,在坡度較大地段,坡底坡面較緩。坡高在8m以下的邊坡采用覆士整治,建植草坪的綠化方式;坡高在8m以上的邊坡采用覆土整治,格狀護坡,建植草坪,常綠落葉灌木相間配置的方式,高填土路基邊坡采用覆土整治,格狀護坡,建植草坪的方式,中間相間配置常綠、落葉灌木。
2)中央分隔帶
中央分隔帶綠化起著遮光防眩、誘導視線和改善景觀的作用。由于中央分隔帶土層薄、立地條件差。因此,防眩樹種應選擇抗逆性、對廢氣排放有抵抗、容易修剪、生長慢、生長一致的常綠樹種,且高度控制為1.6m,單行株距4.0m,蓬徑為0.5m。
c)臨時措施
在填方路段,由于填方邊坡坡面土壤松散,抗沖性差,當路面匯流沿坡面下泄時,易形成沖溝而造成水土流失,同時對路基也造成破壞。
①在填方路段,由于填方邊坡坡面土壤松散,抗沖性差,考慮路基邊坡排水與邊坡永久排水相結合,另外,需新修臨時性排水溝約1.8km,考慮到施工期土質松散,用彩條布鋪蓋在排水溝底部,能起到防滲、防沖的作用,約需彩條布3.80萬m2。
②為降低水流流速,防止水流對地面的沖刷侵蝕,縱向排水溝每隔1000m設置簡易沉砂池1座,沉砂池內壁夯實,尺寸:3m×2m×1.5m,沉砂池設計可考慮永臨結合。施工期沉砂池中的淤泥應定期清運,約需沉砂池70座。
3.2 橋涵工程區防治措施設計
a)工程措施
該區域工程主體中,布設了錐形全砌護坡、護面墻等邊坡防護措施和漿砌石截排水溝、急流槽等橋臺排水措施,工程完工后將形成較為完善的保護體系,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能有效地控制這些工程單元的水土流失。本方案補充施工場地土地整治措施,約需土地整治的面積為3.45hm2。
b)植物措施
橋梁施工完畢后,大部分面積被混凝土覆蓋,但在橋臺四周仍會有少量裸露空地。方案建議對裸露空地、沉降池表面覆土進行綠化。
c)臨時措施
對于橋梁基坑開挖的土方,堆放在橋梁占地范圍內,在堆體底部設置袋裝土攔擋,約需袋裝土約5800m3。
橋梁施工時應收集灌注樁鉆渣,在后方陸域設置鉆渣沉淀池,泥渣用于陸域回填。共需設置沉淀池54座,沉淀池尺寸為10m×10m×2m。
圍堰防護及后期拆除:主體工程設計中對特大橋施工采用鋼吊箱圍堰,其他穿越較小的溝渠的橋梁,施工時限短,主設采用考慮土圍堰攔擋措施,能有效地防治巖漿、泥沙直接進入河道造成淤積,可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施工過程中,為防治圍堰在河水沖擊下造成垮塌、流失。橋梁施工結束后,對圍堰拆除,計入水土保持工程量,運至就近的取土場內。
3.3 互通工程區防治措施設計
主體工程在設計時,考慮了被交道路與路基工程的連接線兩側各類防護、排水措施,本方案補充的措施主要包括:
a)工程措施
施工前,首先對有表土覆蓋區域采取表土剝離措施。
b)植物措施
在互通工程區道路沿線采用以喬灌草相結合的方式造景,綠化盡量采用以鄉土樹種為基調樹,適當引入觀葉和觀花形植物造景,營造具有觀賞性的生態群落,合理劃分視覺空間,融入自然的氣息,增加景觀效果。
c)臨時措施
1)臨時邊坡排水溝
沿線路縱向每間隔50m在路基邊坡上設置一臨時性邊坡排水溝,排泄路面上的集中匯流,與工程設置的縱向排水溝相連,采用梯形斷面,底寬為40cm,邊坡1:2,深40cm。排水溝采用10年一遇防洪標準,經核算,斷面能滿足排水要求。
2)表土剝離及臨時堆置
該區剝離的表土用作綠化種植土,臨時堆放于本區占地范圍內,并采取臨時防護措施。臨時堆放時耕植土堆放邊坡控制在1:1.5左右,堆土采用袋裝土臨時防護。考慮到施工期限較長,為最大限度減少水土流失,在堆土表面播撒草籽。
在堆土場四周開挖臨時排水溝,與路基永久排水溝相連,采用梯形斷面,底寬40cm,邊坡1:1,深40cm;為防止水流對地面的沖刷侵蝕,縱向排水溝每隔500m設置簡易沉砂池1座,沉砂池內壁夯實,尺寸:3m×2m×1.5m。施工期沉砂池中的淤泥應定期清運。
3.4 服務管理設施區防治措施設計
主體工程設計中考慮本區域的排水、綠化等措施,能有效控制工程建設所造成的水土流失。本報告措施設計主要包括:
a)工程措施
施工前首先對有表土覆蓋區域采取表土剝離措施。
b)臨時措施
服務管理設施區施工中剝離的表土臨時堆放在該區域占地范圍內,在其四周布設排水溝,排水溝可考慮永臨結合,且與路基工程排水溝相連,排水溝采用20年一遇防洪標準,經核算,斷面能滿足排水要求。
臨時堆土最大堆高不超過3.0m,臨時堆土區占地面積約3.5hm2,四周采用袋裝土攔擋。
3.5 取(棄)土場區防治措施設計
本方案根據主體工程土石方平衡情況,規劃設置14個取土場,均為崗地取土。
a)工程措施
表土剝離:取土區施工前,對取土場區采取表土剝離措施,剝離厚度按30cm考慮,后期用于整地復耕。
排水措施:崗地取土采取分層取土方式,為防止取土過程中在降雨條件下產生水土流失,在取土區上方設置截水溝,截水溝尺寸為0.4m×0.4m,邊坡1:1,截水溝長約1800m;并在取土區周邊設置排水溝,并與周邊水系銜接,采用梯形土質排水溝,內壁夯實,尺寸為0.4m×0.4m,邊坡1:1,排水溝長約1450m。
土地整治:根據取土場后期利用方向,對其中12個取土場采取土地整治措施。
b)植物措施
邊坡防護:本工程崗地取土設置時,對可能存在的開挖邊坡采取植被防護措施,撒播狗牙根草籽,利用剝離的表土作為覆土。邊坡防護及植被恢復面積8.70hm2。
對后期恢復為水塘的取土場區,為保持邊坡穩定,應對開挖坡面進行削坡處理,取土區邊坡坡度應不小于1:1,可以在邊坡撒播狗牙根草籽。
c)臨時措施
塘埂:為防止雨水匯集流入取土坑內,取土時,將表層清基土推至場地周邊,形成塘埂,塘埂采用梯形斷面,頂寬0.4m,堆高0.3m,邊坡1:1。
臨時堆土攔擋:取土前,本工程剝離的表土臨時堆放在取土區場地一角,臨時堆土邊坡比控制在1:1.5左右,高度控制在3m以下,周圍設置袋裝土臨時攔擋,梯形斷面,高50cm,上底寬50cm,下底寬150cm。共需要袋裝土1250m3。
臨時排水:臨時堆土場周邊設置臨時排水溝,與取土區周邊設置的排水溝相連,臨時排水溝采用梯形斷面,尺寸為0.4m×0.4m,邊坡1:2,排水溝總長約960m。
臨時綠化:取土區服務周期長,可以對臨時堆土表面撒播狗牙根草籽予以綠化。
3.6 施工營地區防治措施設計
施工營地施工時將會對占地范圍內的植被和地表土壤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為水土流失的發生和發展創造了條件,必須采取措施進行防護。
1)工程措施
施工前,首先對有表土覆蓋區域采取表土剝離措施;施工完畢后對現狀用地為林地和耕地的,清除施工營地硬化層10cm,并深翻50cm,進行土地整治后歸還當地進行復耕。
2)臨時措施
場地利用前,首先對剝離的表土及場地內臨建設施基坑開挖土方進行暫存,堆高不超過3.0m,并在四周采取袋裝土防護。
在施工過程中需在場地周邊開挖臨時簡易排水溝,內壁夯實,并與現有溝渠順接,排水溝斷面采用梯形,底寬40cm,深40cm,邊坡1:1。
排水溝不能直接與現有溝渠相連,應在其間設置沉砂池,每個沉砂池容積為1.8m3。
施工營地裸露地表在雨水沖蝕下極易造成水土流失,需采取臨時植被防護措施。
3)植物措施
對于現狀用地為荒草地、荒地的,則恢復為林草用地。考慮本區內水土保持、環境功能以及效益要求,選擇撒播狗牙根草籽進行綠化。
3.7 施工道路區防治措施設計
本工程沿線地形地貌較平整,從施工區公路修建的地形地貌來看,項目沿線地表較為簡單,地面坡度不大,其建設主要采取填方、半填半挖方式。因此,對挖方路基、填方路基、半挖半填路基可根據當地地形地貌按一定的邊坡比設計。
a)臨時措施
為防止坡面徑流對路面的沖刷,根據施工道路所處地形條件,設置簡易排水溝。排水溝斷面采用梯形,尺寸為底寬40cm,深40cm,邊坡1:1。簡易排水溝開挖土方可以用于道路平整,禁止隨意棄渣。
對半填半挖路段的土質邊坡采取撒播狗牙根草籽植草防護;挖方邊坡腳設置排水溝,排水溝尺寸底寬40cm,頂寬120cm,邊坡1:1;路基填方側設置排水溝,尺寸與挖方側排水溝一致,截水溝長約3.6km,兩側排水溝工程量已計入上述簡易排水溝內。
本工程施工結束后,道路需予以恢復,在道路兩側路肩及邊坡采取撒播草籽臨時綠化。
b)工程措施
施工前首先對有表土覆蓋區域采取表土剝離措施。對現狀用地為耕地、園地的,待施工結束后,需將道路表層硬化物清除,并采取土地整治措施。
c)植物措施
施工期間在施工道路兩側路肩采用撒播草籽進行防護,施工結束后,對現狀為荒草地的臨時占地,考慮本區內水土保持和環境功能要求,選擇撒播狗牙根草籽。
4 結論
項目的建設將對地區生態環境造成一定范圍和程度的不利影響,本方案的編制能預防和治理因工程建設可能新增的水土流失,使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確保工程建設及運行安全,保護、改善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土地產生率,使損毀的林草植被在設計水平年得到較好的恢復,提高土地生產力,重建新的更好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 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2
[2] 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
[3] 公路排水設計規范[M].交通部發布,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