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08月24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作者通過對奧爾多·羅西的《城市建筑》一書中主要概念的解讀,試圖進一步了解羅西對于城市和建筑的思考和思想,并且在此基礎上分析了羅西的城市研究方法,指出其意義。
關鍵詞:建筑設計職稱論文發表,奧爾多·羅西,建筑
引言
羅西在《城市建筑》一書中以其敏銳的視角,對現代建筑的功能主義、空洞的文脈主義以及對現代城市規劃過于追求功能性進行了批判。《城市建筑》以其淵博的知識結構和嚴謹的思考方式,成為了在20世紀60年代最為重要的建筑和規劃理論經典著作之一,并且對后世直到今天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1.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無論是用現代主義城市來取代19世紀的傳統城市,還是采用現代建筑去重建創傷后的城市,現代建筑所展現的結果與其所宣稱的美好理想相去甚遠。羅西就是在現代建筑面臨困境時期的年輕一代的建筑師。對羅西和當時的其他建筑師而言,他們不可能再像他們的父輩那樣成為現代建筑的英雄,現代主義運動初期的那股理想主義熱情已經一去不復返。
羅西認為,現代建筑運動之所以失敗,其根源在于缺乏理性的基礎,缺乏對城市及其建筑的深入分析。《城市建筑》從“科學”的角度,客觀地對現代建筑進行辨證的分析。羅西的著作與思想不僅僅使人們認識到城市及其建筑的歷史價值,更重要的是它為建筑領域帶來了一場深刻的“范式革命”。
2.城市之于建筑
由于深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羅西看待事物的態度十分客觀。他認為任何一門科學都應當擁有一種實證性的基礎,并希望建筑師的作品看上去和科學家的工作差不多。
羅西希望的是將城市及城市里的建筑置于歷史背景中,將它作為歷史的一部分來評價它的意義,消除過去與現在之間的割裂關系。他通過闡釋城市與建筑之間一種永恒存在的辯證的復雜的關系,突出建筑學的合理性與科學性。建筑,作為城市的一部分,只有通過研究城市本身才能總結出有關建筑學的科學性的原則。
在城市這個宏觀背景中,建筑只是一個宏觀結構中的某一部分,但它卻是構成了用來闡述城市問題的具體出發點。城市的歷史也就是建筑的歷史。建筑的意義也必然要放到城市這一背景之中。基于這一辨證關系,羅西采用城市地理學、經濟學以及歷史學的更加綜合、更加理性的方法來進行城市研究。
與充斥著功能主義的現代派建筑觀念不同,羅西認為應當將城市整體視為“人類最杰出的創作”,提出了“城市人造物”的概念。 “城市”是一種由具象和抽象要素構成的整體,它既代表物質環境基礎又代表人造物,并且是由眾多可視和非可視要素構成的整體。而“人造物”的含義也遠遠大于具體的建筑物,它不僅是指城市中某一對象的有形部分,還包括它所有的歷史、地理、結構以及與城市總體生活的聯系。而作為城市構成要素的建筑,也是代表著人類文明的構造物。城市里的建筑作為人類生活的舞臺,體現著世代相傳的文化,體現著社會性與個人性,體現著新老交替。
羅西認為19世紀以來的功能主義以及在現代建筑中的類似傾向都忽視了感官因素,因此將不可能具有藝術性。他認為只有在感覺和視覺的介入下才能顯示藝術價值的所在。當人們提到城市時,主要指的就是城市形象。正是形象使得城市與建筑密不可分。這一觀點為城市設計的過程中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不同類型的城市或建筑,其空間特征的創造才是最重要的,功能性問題都是相對次要的,而且可以解決的。
城市形象的形成是經歷時間的磨合,人們集體性創造的產物。羅西強調時間在一個建筑作品中或者在城市中所起的作用,他認為建筑形式與城市本身一樣,是經歷時間演化而來的,并且由于它們的歷史及其形式表達而為其特征。當一座城市從最初的聚落開始演進,隨著時間的推移,城市本身也獲得了一種自我意識與記憶。
3.類型學與建筑
羅西在《城市建筑》中針對建筑形式進行觀察與描述,并不像大多數建筑歷史研究所做的那樣,只是進行年代劃分或者單純的素材資料整理,他期望透過對于建筑形式的描述,揭示城市“人造物”的深層結構。
羅西對建筑形式進行分類,目的在于合理的定義城市及城市“人造物”。他堅信在建筑類型與城市形態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互關系。在《城市建筑》中羅西引述了德·昆西關于類型這個詞的理解:“類型并非指所要復制或者精確模仿的事物的圖像,而是指某種元素,其本身必然作為模型的一種規則……”
在羅西看來,類型作為一種建筑概念、一種建筑組織原則,并非簡單依葫蘆畫瓢的衍生物,因此它是在漫長的歷史中由不同的思想創造出來的完全不同的建筑作品的根源。例如,在我國廣袤的土地上,西藏的碉樓、福建的客家土樓和北京的四合院等住宅形制都各自體現著當地的風土人情,表現形式也不同,但它們都一個共同點——以院落為中心。一種建筑類型可導致多重建筑形式的出現,每個建筑形式卻只能被還原成一種建筑類型。
羅西所強調的類型學可以是分析城市和建筑的工具,也可以是建筑設計的理念來源。類型所具有的永恒性特征是能夠在設計的過程中被感知和掌握的,這可以幫助設計師采取相對理性的思維來應對設計中的問題。
4.類型學與城市
城市的具體構成要素與整體之間的關系是研究城市的重要環節。而類型分析可以恒定某些不變要素,從而幫助研究者去識別主導要素。因此,類型學在城市研究中的應用極為關鍵。
羅西反對按照功能方式進行分類的城市研究。他認為,將城市的各種不同地區僅按單純的功能現象進行看待,將城市視為由一系列元素并置構成,元素之間的關系只是功能方面的差異,以這種狹隘的觀點來看待整座城市,忽略了深層次的價值觀。
羅西將城市構成要素分為兩類——住宅區和主導要素。住宅區就是大片密度相當但形勢可以各異的大片可辨識的區域;而主導要素則是代表了城市特征的諸多因素,它在城市的形成與演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羅西提出了一種城市構成圖景,城市是由眾多具有空間整體性的城市區域構成,在各個城市區域中,都包含著居住區域和主導要素。
城市區域這一概念同樣包含一系列的社會因素與空間因素,它本質上是由社會的階級劃分與經濟功能而產生的,并且能夠對當地居民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正是由于它們的特殊性導致了特定的形式結果,從而形成了一片可以進行討論的具體的城市范圍,并且也由于具體性而能夠被體驗。這種概念分析解釋了一座城市的形成過程。
從羅西采用城市區域這一概念來解釋城市的構成的過程中,可以再次看到類型概念的運用。羅西所指的城市區域并不是按照社會構成成分來辨識,而是以形式的同質性為標準。因此,城市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同質連續性,它的多樣性不是偶然的,相反是來源于某些根本性的東西。歷史、城市記憶賦予城市以特殊性,城市的任何構成要素都是由歷史與城市本身的記憶所形成的。
5.結語
作為新理性主義的發起人之一,羅西的以城市為背景來思考建筑的理念,使建筑師趨近于一種更加客觀的研究者,建筑的設計過程也趨于科學化,對當今世界各國建筑師的設計觀念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只有盡可能多的了解城市,才能理解城市中特定建筑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意]奧爾多·羅西,黃士均譯.城市建筑學.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2][美]凱文·林奇,方益萍譯.城市意象.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3]大師系統叢書.奧爾多·羅西的作品與思想.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5
[4]劉先覺.現代建筑理論第二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5]童明.羅西與《城市建筑》.建筑師第1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