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12月24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介紹了冬瓜疫病的危害癥狀和測報方法,并針對病害的發生規律與特點,提出防治措施,以期為冬瓜疫病的防治提供技術指導。
關鍵詞:優秀的農業報刊,冬瓜疫病,測報方法,防治措施
冬瓜疫病是由鞭毛菌亞門真菌疫霉菌(Phytophthora de Bary)侵染所致的一種土傳性病害[1-2],易造成植株大面積死亡、果實軟腐,且傳播迅速,嚴重影響冬瓜的產量和質量,挫傷菜農種植冬瓜的積極性。筆者就冬瓜疫病癥狀特點、病情趨勢、預測預報及防治方法等方面進行介紹。
1危害癥狀
本病主要侵害莖、葉、瓜果。苗期發病,莖、葉、葉柄呈水漬狀或萎蔫,后干枯死亡。成株染病多從近地面的嫩頭a或節部發生,初為水漬狀,病部失水致莖節收縮,病部以上葉片迅速萎蔫,但莖節維管束不變色,嚴重時致植株枯萎。葉片受害,先出現水漬狀圓形或不規則的灰綠色大斑,嚴重受害的葉片全張枯死。果實染病,初現水浸狀斑點,圓或近圓形,后病斑擴大凹陷,有的裂,溢出膠狀物,果斑外圍出現1圈稀疏白霉,即孢囊梗及孢子囊,菜農稱冬瓜果的病斑為“打印”,被害果肉變色,嚴重時“倒囊”腐爛,不能食用[3]。
2測報方法
2.1調查內容與方法
根據李惠明編寫的《蔬菜病蟲害預測預報調查規范》一書介紹黃瓜疫病的方法。①苗期病害系統調查:在出苗后10~15 d至定植前5 d,選擇地勢較低、重茬老苗床或品種抗病性較弱的利于苗期早發病的苗床2~3個。采用對角線5點取樣法,每5 d調查1次,每點定株20株,共取樣100株,調查病株發病率。②大田病情系統調查:在定植后10 d至冬瓜采收結束前10 d,選早、中、晚茬口的主栽品種,利于發病的地勢低、種植密度偏高的類型田塊2~3個。采用棋盤式取樣法,每5 d調查1次,每田定點20個,每點定株5株,共取樣100株,調查發病率與病情指數。③大田病情巡回普查:在冬瓜疫病進入發生始盛期開始至冬瓜采收結束前15 d結束,選冬瓜定植15 d以后的早、中、晚茬口各主栽品種的類型田塊2~3個,調查總田塊15塊以上。采用棋盤式取樣法,每10 d調查1次,每田定點20個,每點定株5株,共取樣100株,調查發病率。將各階段調查數據填入相應表中。
2.2病情預報
根據測報點冬瓜疫病病情系統消長調查,在冬瓜主栽茬口、主栽品種疫病株發病率3%~5%的初始發生期時,匯總當前病情發生基數、中長期天氣預報的溫度、雨量、日照時數對下階段病情發生的影響等綜合因素分析發生動態,向主要生產區發出預警趨勢預報。
3防治措施
3.1農業防治
選用抗(耐)疫病品種,如廣東南海青皮冬瓜、桂蔬一號黑皮冬瓜等。實行5年以上輪作、地膜覆蓋高壟搭架立體栽培,避免積水使土壤中病菌濺附到植株上,減少侵染機會。一般畦高30 cm,畦寬(包溝)2 m;采用幅寬1.5~2.0 m地膜覆蓋;搭架可用“人字架”或“三星鼓架龍根”的搭架方式。加強田間管理,清潔田園。培育壯苗移栽,合理施肥。科學用水。灌水要及時適當,一般播種或定植后要澆足保苗水或定植水,緩苗發根時要適當控制水分,促根深扎土層,結瓜后做到“見濕即干”。夏季高溫期,嚴禁大水漫灌,避免灌后積水,灌水時間以早、晚為佳,實行長畦短灌,嚴禁雨前或久旱猛灌大水;大雨過后及時排盡畦溝積水。發現中心病株應及時拔出銷毀,在病株穴內撒上石灰[4]。
3.2藥劑防治
種子消毒可用25%甲霜靈可濕粉劑8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粉劑500倍液浸種30 min。也可用55 ℃溫水浸種15 min,或用40%福爾馬林150倍液浸種30 min,之后在常溫下浸種4~6 h并用清水沖洗干凈后催芽。苗床土壤消毒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kg拌土200 kg與苗床營養土拌勻后撒在苗床上,或放于營養全缽中。定植時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6.5%普力克水劑600倍液250g/穴灌根,防治效果較好。葉面噴霧防治可用72.2%普力克水劑600~7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70%乙磷·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6%霜霉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加4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80%大生加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96%硫酸銅500~1 000倍液,或10%高效殺菌寶水劑200~300倍液灌根防治。灌藥液250~300 mL/株。莖蔓基部已發病部位,刮去病斑并涂60%琥·乙磷鋁(DTM)可濕性粉劑5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倍液防治,每隔5 d涂抹1次。
4參考文獻
[1] 李衛民,宴衛紅,黃思良,等.廣西黑皮冬瓜疫病的病原菌鑒定及其生物學特性[J].植物病理學報,2007,37(3):333-336.
[2] 朱豪紅,陳景成,吳永官,等.玉林市黑皮冬瓜疫病發生影響因素分析及防治技術措施[J].中國植保導刊,2009(4):22-23.
[3] 顧江濤,丁建成,戚仁德,等.瓜類疫病的發生原因及其無公害防治措施[J].安徽農業科學,2002,30(1):111-112.
[4] 陸少峰,吳永官,黃思良,等.冬瓜疫病防治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07,23(11):3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