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08月24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在山區修建公路的時候經常遇到濕軟路基,本文根據此滑坡的物理力學特性,在深入分析滑坡成因的基礎上本著安全經濟技術先進施工可行和保護環境的原則,對某大型公路滑坡進行分析加固治理設計。
關鍵詞:道路施工評職論文,濕軟路基,滑坡分析,加固措施
1 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高等級公路的建設逐步由東部轉向中西部地區,特別在西南山區,不可避免的遇到大量高填方、軟弱地基及順層斜坡地基等特殊地段的路基[1]。濕軟路基為軟弱路基的一種特殊形式,特別在斜坡上的填方濕軟路基,其設計施工的方法還不完善[2],部分修建好幾年以后出現路基滑坡現象。本文以西南某濕軟路基滑坡為依托來分析其成因并進行治理加固。
2 工程概況
該滑坡位于某高速公路K102+100~K102+300段,為填方路堤,左側坡面按1:1.5、1:1.75坡比放坡,中心最大填高23m,左側填方邊坡最高約25m,坡面采用框架植草防護。該路段于2007年竣工并于同年12月通車運營。
2010年7月28日,該路段左幅路面沿隔離帶出現弧形張拉裂縫,至2010年9月21日,裂縫最大寬度達15cm,路面縱向開裂長度達45m,左幅路基下沉約5米。目前滑坡還在繼續滑動,左幅交通已中斷,路基持續下滑,嚴重威脅右幅正常通車。
2 滑坡原因
經地質鉆探和用探地雷達技術揭示 邊坡地層主要由人工回填土、粉質粘土和炭質泥巖組成,其中地層土石混合現象比較嚴重,土中夾雜大量碎石和塊石塊石直徑通常在0.2~1.2 m。路段區下伏為煤系地層,炭質泥巖為相對隔水層,巖體長期在地下水的浸泡下易軟化、強度降低,形成濕軟地基。該路段左側改移老路為區內鄉村重要連接公路,重型車輛多、交通量較大,同時,受7月、8月持續降雨影響,大量降水下滲,導致下伏炭質泥巖進一步受水浸泡,在重型車輛荷載作用下,改移老路發生明顯的沉降,路基沉降量達4~5m,導致高速公路填筑體前緣變形破壞。由于貴州省受2009年干旱氣象災害影響,土體長期處于干燥、失水狀態,在2010年7、8月份的持續降雨作用下,路基填筑體突然賦水,加之前緣改移老路大規模沉降,導致填方體位移變形,路基發生開裂跡象,在降雨的進一步下滲作用下,路堤失穩,填筑體大規模下座,最終誘發滑坡形成,屬推移式大型滑坡。
3 滑坡加固治理設計
3.1 設計指導思想
在充分掌握滑坡巖土介質物理力學特性、地層分布狀況、滑坡成因的基礎上,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因地制宜、因勢利導,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3.2 設計遵循的基本原則
(1) 做到科學、安全、消除滑坡隱患達到邊坡長久安全 穩定之目的。
(2) 保證邊坡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節省工程投資,降低工程造價。
(3) 保護周邊生態環境,要優化施工縮短工期。
3.3 加固設計方案
根據滑坡工程地質條件以及施工技術規范[3],本著安全經濟、技術先進、施工可行和保護環境原則,筆者對此濕軟路基大型滑坡進行了加固治理設計。通過多種方案的技術分析與經濟比較,最后選擇了安全經濟、技術成熟、工期短暫的路面花管注漿、抗滑樁結構型式。
(1)路面花管注漿
為保證治理施工期間右幅路基運營安全,于K102+140~K102+195段路基中央分隔帶位置設置4排注漿花管,采用1×0.5m梅花型布置,共220根,單根長15m,共3300m。灌注水泥漿量為222.1m3。
(2)抗滑樁
于K102+131~+231.8段路中線左側53m位置設置一排全埋式抗滑樁對滑坡進行支擋。抗滑樁共23根,為φ2.6m圓型樁。其中A型抗滑樁共19根,單根長24m,共456m。采用機械成孔、C30混凝土澆筑,共2420.6 m3;B型抗滑樁共4根, 單根長20m,共80m。采用機械成孔、C30混凝土澆筑,共424.8 m3。
4 結語
根據滑坡巖土介質的物理力學特性,在深入分析滑坡成因的基礎上,筆者對山區某濕軟路基大型公路滑坡進行了加固治理設計,并作為技術人員參與了施工技術管理,歷時3個半月施工優質、高效地完成該滑坡加固治理任務,獲得建設單位和監理單位的良好評價。滑坡治理完成后,邊坡經受了數次大暴雨的考驗,從目前情況來看,邊坡安全穩定性良好,加固治理取得了顯著效果。
參考文獻:
[1] 魏永幸,羅強,邱延峻.斜坡軟弱地基填方工程技術研究與實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12.
[2]鄭穎人,陳祖煜,王恭先等。邊坡與滑坡工程治理 [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3] (JTG D30-2004)公路路基設計規范[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