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08月09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本文主要介紹了幾點現代化小區中的建筑規劃設計思想,包括生態設計、節能設計、和特色設計等,著重強調了小區與周圍自然環境的統一協調。
關鍵詞:小區,規劃設計,生態,節能
引言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理念的不斷改變,人們對住宅的舒適性要求也越來越高,這種要求不僅僅體現在對住房的要求上,同時也體現在對其所在小區的整體環境和使用功能上。城市上生活節湊越來越快,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使得人們開始摒棄以往那種過于追求奢華、追求都市化的思想,取而代之的是“生態”、“節能”、“特色”等主題的住房理念,因此,現代化的小區規劃設計也應該體現這種時代主題。下面筆者簡要介紹幾種關于現代化小區的規劃設計思想。
一、生態小區的規劃設計
1.1通過生態設計方法來營造自然和諧、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促進小區的物質文明、建設文明和生態文明的高度統一。規劃選址小區的規劃選址很重要,盡量選擇地下和周圍環境良好的區位,避免因地形等條件造成的空氣流動不暢或風速過大等問題。小區用地應結合地形特點,不應使建筑物正對迎風的湖岸或容易形成風道的山谷等地,住宅小區用地最好選擇避風向陽的朝南的坡地上。
1.2規劃布局在小區規劃布局上,要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環境,協調好住宅建筑與其它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小區規劃設計要綜合考慮建筑物的結構型體、朝向、間距、周邊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運用建筑空間構圖原理和手法,合理布置住宅、公共建筑、道路、綠化、建筑小品等的相對位置,使它們組成一個井然有序的有機整體。
1.3景觀的營造在景觀的營造上,要體現人性化設計,盡量滿足不同人群的生理、心理、文化、交往等方面的要求。盡可能地利用住宅區地面作為景觀環境用地,發揮住宅區周圍環境背景的有利因素,創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區,還應注重動物、植物的引進和生物多樣性,給小區帶來生氣,增添小區的生活氣息,創造真正具有良性生態效果的住區環境。有條件的小區配備園林、噴泉、休閑廣場、游泳池、健身會所等實施,創造一種自由漫步式的家園模式,并為小區居民提供多個交流場所,為人際交往和娛樂生活提供設施保證。各種實施還應體現出對使用者的人文關懷,充分考慮安全和便利因素。如各個景點和廣場的設計要注意居民的“可達性”,離居住區的距離不應太遠,區內道路要符合殘疾人無障礙通行要求,設置盲道,運動器械要考慮老人、孩子的活動特點,把安全舒適作為第一設計要素。
二、加大節能設計我國的住宅需求量
2.1住宅建設也消耗掉了大量的土地資源和能源。因此,現代化的小區建設應充分考慮節能,通過對小區的合理規劃和布局,以及對建筑的合理設計,來充分利用太陽能和風能等自然能源。下面將從這些方面來做到小區的節能設計。
2.2小區道路系統設計小區道路同時也是小區的風道,道路布局應充分結合建筑物的布局和結構,應有利于組織小區的通風,并結合小區綠地空間,盡可能地把綠地中的新鮮空氣引入小區,以提高小區空氣質量,改善小氣候環境,提高居住環境的舒適度。可使道路的走向與夏季主導風向平行,以便于組織通風,同時為抗御冬季寒風的侵襲,還應使道路與冬季主導風向保持一定的角度。
2.3小區綠化及景觀規劃良好的居住區綠化,不僅能美化小區環境,而且對于住宅建筑節能有重要的作用。在炎熱的夏季,濃密的樹冠能夠將35%的太陽輻射熱吸收掉,把20%~25%的輻射反射到天空,植被的蒸騰作用和其根部的保水作用還能吸收掉相當多的熱量。小區綠化和水體可以有效調節濕度、降低氣溫、改善通風質量,從而減小城市熱島效應對小區的影響,改善住宅建筑外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
2.4住宅單體的節能設計首先,應控制每戶的面積要適中。應避免當前過分追求大面積的住宅,提倡節約型住宅,合理地使用面積,這樣可以有效節約建材、以及建造、使用、維護過程中的大量能耗。其次,住宅室內平面布置應合理。合理布置臥室、起居室、餐廳、廚衛等功能空間,考慮空間的緊湊性,避免過多的與功能無關的空間尺度,盡可能地將主要居住空間面朝南向,以利于日照、通風和空氣對流。再次,要控制適當的住宅層高。層高過高,會浪費建造成本,日常使用的能源消耗也會增大;層高過低,會減少室內的采光面積,并使室內通風不暢,還會造成室內空間的壓抑感,一般住宅層高以2.8m為宜,不宜超過3m。最后,控制合理的窗墻面積比。合理的窗墻比有利于建筑的采光和通風,但還應地區、朝向和房間功能出發,合理控制開窗大小和數量。
三、加強居住小區規劃設計
3.1在規劃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點,在盡可能不破壞建設基地原有的河流、山坡、樹木、綠地等地理條件的同時,加以利用,創造出建筑與自然環境和諧一致、相互依存, 富有當地特色的居住環境。
3.2小區規劃既要注重文化傳統的沉積,又要具備現代化的生活環境,滿足人們對小區人文氛圍和社區功能的要求。也就是說,居住小區的規劃應該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歷史人文環境及居民的生活模式,使整個小區有機地融入到所在城市的大環境中。
3.3以往住宅的垃圾處理通常是將垃圾道附設于住宅的樓梯平臺處,因而經常發生堵塞而造成臭氣四散、影響居住環境,在居住小區規劃中可以將垃圾道改設在住宅內部生活服務陽臺處,避免公共場所的交叉污染,也可以放棄垃圾收集方式而采用室外垃圾桶、垃圾箱和中轉站來處理。在垃圾中轉站的設置上應注意便于垃圾清運和處理,不要使清運垃圾的車輛橫穿小區,造成污染的擴散。
3.4自行車、摩托車存放與垃圾處理也是小區服務環境的關鍵問題之一,居住小區中的自行車庫應遵循集中與分散的布置方式,因地制宜,采取多種途徑。如利用院落中的半地下室以及高架平臺下部等。
3.5在居住小區的規劃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居民的有效防范行為, 通過控制小區和組團入口、明確劃分空間領域等措施來提高小區的安全防衛能力。一是在小區和組團的入口處設置明顯標志,使居住小區具有較強的領域性和歸屬性。二是注重院落空間的強化, 使居民之間既有充分了解和相互熟悉的機會,又可以使住戶視線能夠觸及到住宅入口,便于對陌生人進行觀察、監視。三是注重小區交通網絡的合理組織。在小區主干道的規劃設計上要做到“順而不穿, 通而不暢”, 減少交通環境的混亂交雜,提高安全系數,在小區級道路的規劃上盡量作曲形設計,限制車輛穿行的速度,達到安全與降低噪音的目的。同時,規劃時應盡量減少組團的出入口,一般設置兩個即可,以便有效控制外來行人任意穿行,從而起到安全防衛的作用。
3.6半私用空間是住宅樓幢之間的院落空間, 是居民就近休息、活動和健身的場地,在設計上應注重其設施的多樣化和完備性,把它規劃成小區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居民活動空間。私用空間即住宅底層庭院、樓層陽臺與室外露臺。底層庭院的設置使居民可以自由種植,增加組團內的景觀,又使居民有安全感。樓層上陽臺可以眺望、休息、種植花卉, 營造垂直綠化的景色。
3.7半公共空間, 是指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的空間,作為居住組團內的半公共空間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居民增加相互接觸、熟悉、交流的地方, 是鄰里交往、游樂、休息的主要場所, 也是防災避難的疏散的有效空間,以及通過較完整的綠地和開闊的視野作為居民接近自然的場所。在這部分的空間規劃上應注重根據各居住組團的不同組合方式來考慮, 并保證其交通暢通、功能齊全。
四、結語
總之,現代化的小區規劃設計應充分考慮生態節能設計,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為人類提供更加舒適、更加親近自然的生活場所。居住區是城市的組成部分,滲透了城市的許多內在因素,規劃也是居住小區的關鍵,規劃師必須理性對待,建立“以人為本”的觀點,在設計中保證居住小區環境舒適、居民身心健康。同時居住區規劃應充分考慮建筑與人、建筑與自然、人與自然的相輔相承的依賴共生關系,使建筑、環境與人的和諧統一。也要體現小區規劃設計的創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