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06月27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總結了榆林市南部丘陵溝壑區抗旱造林的主要技術措施,分析了其取得的成效,為干旱地區造林提供技術支持。
關鍵詞:職稱論文發表,抗旱造林,技術措施
前言
榆林市位于陜西省最北部,南部山區梁峁起伏、溝壑縱橫,這里十年九旱,平均年降雨量260-390mm之間,且多集中與七、八、九三個月,屬干旱半干旱地區,一般春季少雨多旱,且風沙很大,夏季干熱,冬季干冷,而秋季雨水較多,風沙也較小。過去陜北地區造林多集中于春季,造林成活率往往不足40%,常常是一年造林,三年補植,有時甚至形成年年造林不見林的局面。
1、采取的技術措施
1.1適地適樹
在生物界,有“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自然規律,“適地適樹”就是這一規律在造林中的具體體現和應用。做到“適地適樹”是干旱半干旱地區提高造林成活率,實現科學造林的基礎。 樹種選擇不當,不僅影響成活,而且影響生長發育和效益發揮,造林時使‘地’和‘樹’有機辨證地統一起來,才能使樹木發揮最大的潛力,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由于不同的立地條件水分含量不同,科學區劃立地類型,選擇不同的造林樹種,做到喬、灌結合,針、闊并重,以鄉土樹種為主,經濟樹種與生態樹種合理搭配。立地條件差的以側柏、刺槐等耐干旱樹種為主;立地條件較好的可適當發展一些經濟樹種,使該樹的生態學特性與造林地立地條件相適應。
1.2整地
經過歷年來整地的調查發現,整地方式不同,土壤中含水量不同,相同整地方式由于整地時間不同含水量也不同。一般水平階整地比魚鱗坑和小坑穴整地好,其蓄水能力強,保土又增肥。因為水平階整地是沿等高線由高到底、由上到下逐階坑挖臺階,改變了坡度縮短了坡長,能完全截斷地表徑流。造林地塊多為山坡地,造林選地時,應根據不同地塊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適地適整,適樹適整,講求實效,并根據不同的地塊,分別采用魚鱗坑、反坡梯田、穴狀等不同整地方法,以改善土壤保水、蓄水、攔水的功能。嚴格技術標準,保證栽植坑的容積和斷面形式質量,不僅如此,還要盡量保留原生植被,以免形成新的水土流失。
1.3苗木選擇與起運
苗木是植樹造林的重要前提條件。不同樹種適宜不同的環境條件。樹種的苗木質量直接影響到造林的效果。應根據造林立地條件和造林的規劃,優先選用鄉土樹種、具有廣闊前景的樹種和抗旱、抗逆性強的優良樹種。造林用苗必須是經過驗收且具備“一簽兩證”的Ⅱ級以上優良苗木,并且做到責任到人,實行驗質簽收制度。起苗要選擇在無風的陰天進行,避免強陽天和大風天氣起苗。圃地土壤干旱的要提前3~5 d灌1次水,使苗木吸足水分。起苗要保證根系完整,不損傷樹干,修去多余枝葉、根系,細致包裝。要重點保護苗木的根系以防失水,盡快運往造林地及時造林。要做好起苗、運輸、造林等環節間的銜接,最大限度地縮短起苗至造林的時間,以減少苗木水分的散失。起苗后不能及時栽植的,要及時假植、澆水。
1.4栽前處理
一是截干處理。萌芽力強的樹種可將苗干截掉,刺槐、杏樹、荊條等保留主干10~20 cm,楊樹、垂柳等保留主干150~200 cm。經濟樹種蘋果、梨、大棗等一般按相應的定干高度短截。截干可有效減少苗木地上部分的水分散失。二是浸根處理。經長時間運輸、假植的苗木栽前要對根系浸水1~3 d,使苗木吸足水分。三是生根粉處理。應用ABT生根粉處理苗木根系,可以促進苗木根系發育,縮短生根時間,增強抗逆能力,提高成活率。使用時,一般是將經濟苗等裸根苗根部放入25 mg/kg ABT 3號溶液中浸泡1 h,或用25 mg/kg ABT 3號溶液和成泥漿,苗根蘸泥漿造林。四是生根保水劑處理。生根保水劑具有強力快速吸水、高度保水、反復供水的突出特點,可以吸收自身重量數百倍至上千倍純水,可為苗木根系直接提供水分。使用時,將生根保水劑與水按1∶200的比例充分吸水,形成凍狀物,蘸根后造林。也可將10~15 g生根保水劑充分吸水后直接填入樹坑苗木根部后覆土。五是植物蒸騰抑制劑處理。選擇無風、晴朗的早晨或傍晚,將蒸騰抑制劑用水稀釋200~500倍,均勻噴灑于苗木的葉面和枝干,以滴水為度,可有效抑制苗木蒸騰,保持苗木體內水分。
1.5栽植
適宜的造林時間應在土壤化凍后立即開始造林,苗木萌芽后停止造林。此外,應注意總體布局,有先有后。造林時間順序一般先平地后山地,先低山后高山,先陽坡后陰坡,先萌芽早的樹種如柳樹、楊樹等,后萌芽遲的樹種如槐樹、棗樹等。杜絕大風、強陽天造林,以免苗木失水過度而影響成活。具體栽植方法如下。一是坐底水栽植。坐底水栽植補充土壤水分的不足,當土壤含水量低于10%時,應澆坐底水。經過測定,針葉苗木根部澆水1~2 kg,土壤含水率提高15%~20%,能保證苗木栽植后15 d內生根成活所需的水分。二是“三埋兩踩一提苗”。苗木定植時,先埋少量土,以苗木不倒、不移動為準,澆第1遍水,約25 kg,水稍沉后一埋一踩一提苗;再澆第2遍水,約15 kg,水沉后,再一埋一踩,并修出樹盤,再踩一遍。即“三埋兩踩,一提苗”,分層澆水,分層踩實。三是適當深栽。制約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為水分不足,適當深植有利于防風保墑,使苗木根系接觸土壤中的水分,從而提高造林成活率。四是秋冬造林。一定要覆土掩埋,第二年春季適時放苗,分次進行。
2、成效分析
2.1促進林木生長
抗旱造林不僅提高了成活保存率,而且促進幼樹生長,在苗高、地徑、主根長、根莖比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平均生長量要高出1倍以上。其緩苗快,能迅速適應造林地環境,幼樹早期生長迅速,幼林郁閉也能提早1~3年。
2.2降低造林成本
采用抗旱造林技術降低造林成本主要體現在造林成效上,開始造林時,抗旱技術要增加造林成本20%~30%,但高出部分通過提高造林成活率,使單位面積林木省去了反復補植、重造成本,從而使造林成本大大降低,一般來說,可以節約2~3倍的造林費用,而且造林地條件越差,效果越明顯。
3、總結
(1)由于生態比較脆弱、氣候異常、連年干旱,特別是春季干旱缺水,雖然廣大林業科技工作者積極研究探索,在造林中采取一系列抗旱造林技術,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但是,干旱問題仍然是困繞林業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仍然需要繼續研究推廣新的抗旱造林技術,確保造林實效。
(2)當前,基層林業技術人員較少、任務重,深入基層宣傳林業生產技術的機會較少,群眾缺乏接受和應用新技術的自覺性,使很多適用、實際、實效的抗旱造林技術難以全面推廣。
(3)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項基礎產業和一項公益事業,林業生產周期長,見效慢。抗旱造林技術的推廣,通過降低造林成本、提高造林成活率、增加林木生長量等方式,徹底改變林業生態效益的滯后性、間接性、公益性。在工程造林施工中,擴大抗旱造林規模,提高科技應用含量,對林業重點生態工程的順利實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抗旱造林是一項技術含量較高的工作,如果能夠在今后的林業工作中廣泛推廣應用,既可以節省成本,又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所以采用科學的抗旱造林技術,有助于林業生態效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閆淑蘭.遼西地區抗旱造林綜合技術應用[J].北京農業:下旬刊,2010(2):24-26.
[2] 鄭洪韜,焦憲輝.淺談抗旱造林技術[J].北方經貿,2010(5):26-27.
[3] 和正元,劉培偉.抗旱造林方法淺析[J].陜西林業,2010(2):41.
[4] 巨換梅.淺談抗旱造林技術研究進展[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5):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