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06月15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了生產瀝青混凝土的拌和站,在瀝青混凝土路面施工過程中的質量管理及控制措施,這對于保證瀝青路面施工質量是非常重要的。
關鍵詞:瀝青拌和站,質量管理
引言
目前城市道路及城區道路建設突飛猛進,多數以瀝青混凝土材料為路面結構。生產瀝青混凝土的拌和站,對道路建設工程的建設質量、建設成本、安全管理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就拌和站能源節約方面應采取的措施進行探討,大致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瀝青拌和站用石子、石粉、礦粉及河砂的成本控制。
瀝青拌合站負責人,應根據瀝青混凝土道路設計標準、級配要求,考察當地具有石材合格證的生產企業。進行質量、價格、運輸距離等成本的綜合評定,最后確定供料企業,簽署供料合同。這是控制石材價格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在瀝青拌合站作業場地內,裝載機將運至料場的石料裝進冷料倉,經皮帶運輸機運至滾筒內進行加熱。加熱后的骨料經骨料提升機提升至震篩上面進行分倉,以備熱拌瀝青混凝土用。不合格的石材部分將從溢料倉門排除,再有裝載機裝走。如果選用的石料尺寸不夠規范(譬如粒徑偏大),合格率偏低,就會造成運輸成本的損耗,增加臺班費用、燃料費用、人工費用等綜合成本費用。嚴重時還會影響施工進度和質量。另外河砂及石粉的干濕程度也對加工成本影響較大。河砂在水中打撈上來,還要經過一遍或兩遍的水洗,對于運輸到拌和站的河砂,接著使用,含水量自然很高。往年剩余的石粉,經歷雨雪侵入,比較潮濕且伴有塊狀體。在骨料加熱燃油供給量一定的情況下,烘干含水量大的河砂及石粉,產量較干料有大幅度降低,從而影響整個拌和站的產量。所以,要在正式生產前幾個月,開始收購河砂,讓其水分隨時間推移,一部分蒸發,一部分侵入地表。這樣就避免了河砂含水量過大的問題。對于石粉,與河砂相比恰恰相反。最好在拌和站即將開始生產前幾天,開始進料。應選用新生產的干燥石粉。如果提前進購石粉,一定要每天收購結束后,用防雨布及時進行遮蓋,避免雨淋。其他的石材,在每天拌合生產結束時,也要進行遮蓋。
礦粉在生產前進購,在新礦粉入罐前,要提前清理干凈粉罐內壁殘留塊狀體,避免在螺旋中傳送時受卡,影響正常生產。
二、對加熱瀝青用導熱油爐及加熱瀝青量的控制。
加熱油爐目前在國內多數采用柴油加熱或煤粉加熱等形式。加熱油爐燃燒時間的長短,直接決定燃料消耗的多少。也是影響生產成本的一個方面。加熱油爐的開啟,應根據生產任務的調整而調整。在生產過程中,嚴格來說加熱油爐是不允許停止工作的。加熱油爐,一方面加熱貯存在瀝青罐里的瀝青,使瀝青溫度滿足拌合要求;另一方面加熱瀝青輸送管道,以保持瀝青順暢通噴入拌鍋及回到瀝青罐。所以,控制加熱油爐節能最有效的措施是避免加熱油爐等待時間。即加熱完一罐瀝青,接著加熱另一罐。另一方面是對加熱瀝青數量的控制。加熱的瀝青用量應該與生產實際用量相吻合,避免已加熱的瀝青過剩,造成加熱油爐工作時間長,油量消耗的過多。譬如,我們當天生產需要70噸瀝青,我們可以加熱一個盛有50噸的瀝青罐和一個盛有20余噸的瀝青罐,大可不必去加熱兩個50噸的瀝青罐。
三、對操作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的管理
拌合料質量的好壞,生成效率的高低以及成本的節約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拌合站操作人員熟練程度水平的高低及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加強操作人員業務知識培訓,使其嚴格遵守操作規程。杜絕因操作失誤引發的安全事故和生成不合格成品料而產生的成本追加。生成一拌鍋廢料或誤操作卸料按鈕導致成品料灑落在地上,都會導致生成被迫停止,甚至引發安全事故。另外,安排專人對生產現場進行巡查,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解決。把小的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
四、對拌合站進行技術升級改造。
對于采用干式除塵器設備的拌合站,除塵器布袋成本高,冷料中的水分經除塵通道進入除塵器中,附屬在除塵布袋表面。加上燃燒油料的油脂,導致整個布袋透氣性變差,除塵器里面負壓增高,除塵效果變差,最終設備失靈,滾筒內火焰變差,不能正常燃燒。對于除塵器下螺旋回收的粉塵顆粒(公路上禁用),還要派人及時用鏟車清理掉,避免堆積過大,堵塞排料口。該粉塵不易溶于水,直接排放到地面上,既影響了作業場地的清潔,又會造成大氣環境的污染。采用濕式除塵器,就可以避免上述問題。
對于采用柴油做燃料加熱骨料的拌和站,由于柴油成本高,可以改用燃燒重油或燃燒煤粉加熱骨料。
拌和站是一個綜合性的材料加工廠,由多個相互關聯的單元組成,每一個單元又相輔相成、相互協調。每一個細節,也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生產成本的高低。只有人盡其責,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做到生產效益的提高。
主要參考文獻:
1、江基恒 建筑施工企業設備綜合管理學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8)
2、謝永平 公路工程機械機務管理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4)
3、郭小宏 公路工程機械化施工與管理 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3)
4、陳傳詩 現代設備管理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