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12月29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對我國交通運輸方式發展進行了評價,根據積累的數據進行縱向比較闡明取得的進步。分析了交通運輸迅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安全隱患以及各種運輸方式結構矛盾突出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提出了交通運輸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方案。
關鍵詞:交通運輸 可持續發展 對策 創新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ransportation way was under evaluation, the accumulation of data according to the longitudinal comparison clarify progress. Analyzes the transportation rapid development brings the environment pollution, hidden security trouble and mode of transportation in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outstanding problems, and based on thi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puts forward the transportation of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scheme.
Keywords: transport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innovation
中圖分類號:U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我國交通運輸方式的不斷發展
近年來,我國不論是交通設施總量、規模,還是運輸能力供給以及運輸質量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
在大規模投資的帶動下,我國交通的各種運輸方式的總里程增幅明顯,全社會主要運輸方式完成客運量也呈現了明顯的增長,由2005年的184.70億人增加到2010年的327.91億人,增長77.5%,年均增長12.2%。
1.1鐵路運輸呈現新發展
隨著“全國鐵路第六次大提速”的實施,時速超過200公里的“和諧號”動車組開始運行在全國各地,我國鐵路裝備水平上了新臺階。目前,我國高速鐵路在建規模超過1萬公里。到2012年新建高速鐵路總規模達到1.3萬公里,我國已成為世界上高速鐵路發展最快、系統技術最全、集成能力最強、運營里程最長、運營速度最高、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
1.2港口基礎設施規模明顯擴大
近年來,沿海港口建設投資超過3500億元,在長江干線、西江航運干線和京杭運河等沿線相繼建成了一批規模化、專業化港區。全國規模以上港口集裝箱吞吐量13060萬標準箱。我國港口吞吐量已經連續6年保持世界第一。港口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成為帶動臨港工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引擎。
1.3航空運輸規模快速增長,基礎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近五年,民航基礎設施5年投資2500億元,相當于前25年民航建設資金的總和。截止到2010年底,運輸機場達到175個,5年新增33個,改建了一批機場,初步形成了規模適當、功能完善的機場體系。這些機場覆蓋了全國91%的經濟總量、76%的人口和70%的縣級行政單元。其中首都機場客運和浦東機場貨運分別進入世界前2和前3名。近五年,我國民航航線里程和網絡進一步完善。
我國民航航空業務規模快速增長,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航空運輸系統。完成了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重大航空運輸保障任務,在汶川、玉樹地震救援等突發事件緊急運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航空運輸無論客運還是貨運在綜合交通體系中的比重不斷提高。
2、運輸發展中帶來的問題
公路運輸量大幅度增長,高速公路發展突飛猛進;鐵路運輸供求矛盾突出,運能趨緊;航空運輸業發展速度較快,位于各行業之首;水路運輸增長勢頭強勁,市場需求旺盛;管道運輸進入大發展時期,總體而言供求矛盾突出。但是,隨著運輸量的擴大,交通運輸的社會成本也越來越大,消耗大量資源,產生大氣、噪聲等環境污染,同時還會造成交通擁擠、交通事故等,加大了間接社會成本。
2.1環境污染
隨著汽車工業和道路事業的發展,機動車擁有量的日益增加,路網密度不斷提高,致使道路交通所產生的某些不良現象如噪聲、廢氣、振動、電磁波等相應增加,直接或間接地破壞了環境的生態平目前我國城市的空氣污染已經到了很嚴重的程度,其中交通運輸排放的廢氣是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
2.2安全隱患
我國還處于經濟迅速發展,交通量不斷增加,汽車化水平與小氣車急劇上升階段。交通需求遠大于供給,交通建設、交通管理、交通法規及相關體制都很不完善,各類交通事故頻繁發生,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貨物損失。交通事故不僅會造成人身傷亡和貨物損失,還會帶來衛生、社會以及經濟方面的巨大損失。
2.3各種運輸方式結構矛盾突出各種
運輸方式之間的配合不夠,如公路、鐵路、水運如何發揮各自的優勢又相互協調、分工合作還考慮的很少。運輸網絡的布局也有待改善,目前港口的專業化分工和配套建設不完善,民航機場尚未形成干支合理分工、銜接配套的合理布局。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還缺乏基本的交通條件,居民出行和貨物運輸十分困難。
3、可持續運輸發展的建議
3.1加快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
首先要大力強化各種運輸方式骨架體系,擴大干線通道的運輸能力,同時也要擴展線網的覆蓋面,增加通達程度,特別是提高農村廣大地區的可達性,使運輸網絡系統能適應國家、地區經濟發展的要求。繼續完善大城市間的旅客快速運輸系統、客運主要樞紐的建設、大城市和市郊運輸系統、重要集裝箱線路、多方式協調快運系統及大宗貨物與特種貨物運輸系統。
3.2保持運輸資源的持續合理使用
努力提高各種運輸方式的技術裝備水平和運輸能力,提高運輸活動的效率和質量,開發新能源技術,保持運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其次,要提高運營能力和管理水平,發展集裝箱運輸及其他先進的運輸組織方式。再次,要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和公共交通,使城市交通系統成為高速度、低污染、低能耗、以公共交通為主的綜合運輸體系。
3.3大力推進交通運輸技術創新
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就是要建立運輸經濟效率最高而社會成本最低的運輸發展模式,而無論是效率的提高還是社會成本的降低,都離不開技術的支持。運輸技術創新是指新技術、新運輸方式、新的運輸組織管理方法在運輸領域成功運用的全過程。加快運輸技術創新步伐,是實現可持續發展運輸的必然選擇。綠色運輸技術應該包括降低運輸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以及減少運輸污染物,緩解交通擁擠以及保障交通安全的技術。
4、結語
我國運輸方式不斷發展的同時帶來更多的環境,交通,結構問題。如何解決交通運輸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第一規劃合理的,制定符合國情的發展戰略,使交通和經濟、環境的發展相協調。第二推進交通領域內的技術創新,使用新能源和技術以來提高效率和減少能耗,保證最佳的運輸水平和環境友好的運輸方式。
參考文獻
[1]董焰.《綜合交通運輸的發展和改革》.中國科技技術出版社,2004年.
[2]陳怡.《我國交通運輸需求總量及結構分析》.長安大學,2006年.
[3]尚榮麗.《交通運輸發展的區域差異性比較研究》.長安大學,2007年.
[4]國建華.交通運輸的可持續發展[J].中國鐵路.2003(12):22-25.
[5]李斌.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的評價及建議[J].廣東公路交通.2002(4):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