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12月12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本文介紹了土建工程中混凝土的施工方法,指出了混凝土施工中的常見問題,并提出了混泥土施工技術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土建工程,混凝土,施工技術
我國經濟發展與建筑技術日漸成熟,隨著城市建筑的規模不斷擴大,建筑工程也逐年增多,因此現代化的施工技術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以混凝土施工技術最為關鍵,除了要求混凝土的強度、 完整性、 耐久性以外,施工中還必須對混凝土的溫度、 裂縫、 原料進行選擇和控制,以此來保障建筑工程整體的施工質量。
一、土建工程中混凝土的施工方法
1、 基礎施工
建筑工程的基礎施工主要是指在建筑物地基的施工,在地基礎開挖過程中應由淺入深,先進行深基礎的施工,后進行深基礎的施工,以此來保證周圍建筑物的安全,施工中尤其要注意基礎基坑的降水與排水工作,同時可以保讓施工過程中地基的安全。
2、 承臺施工
承臺施工要根據樓體的標高進行有針對性的測量,一般樓體的承臺設計為 3.50m,施工方式以間隙水平分隔為主,也就是說主樓的基礎以兩層施工為主,兩層都需要澆筑混凝土,而且澆筑時間應以 6d 為間隔,其中層層之間的厚度要達到 1.50m以上,并且層層之間一定要采取必要的間隔措施,一般都是以抗拉伸鋼筋網片作為間隔手段,在施工條件允許的范圍內,利用這種承臺施工方式可以降低混凝土內部的高溫,同時還可以減少施工成本和施工機械的投入。
3、 混凝土的施工順序
混凝土施工順序中要注意布料的施工順序,一般是從一邊開始進行推進,由遠及近,由于施工中存在一定的坡度,在有坡度的施工時,一定要保障混凝土一次性澆筑成功,逐步的推進到另一邊然后推至頂部。 施工中要注意施工設備的現場位置,混凝土輸送泵的位置一定要設置在場地的正中央,如果采用混凝土泵管進行澆筑,就需要邊澆筑邊拆管,由中間向兩邊展開澆筑施工,這樣可以散掉一定的水化熱能。
二、混凝土施工中的常見問題
1、水泥水化熱的相關影響。 水泥水化熱的放熱速率及峰值,直接影響了水泥的水化過程,水化過程快,溫度收縮大,直接影響了結構物的整體質量,溫縮裂縫的產生,是造成結構物質量整體下滑的重要因素,對結構物的耐久性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2、混凝土的配比與攪拌的相關影響。 由于在混凝土的生產過程中,混凝土質量的強度值總是離散的,這一強度受原材料的配比與施工條件共同影響,不合適的配比和不規范的施工會對結構物造成破壞性的影響,尤其在混凝土的生產過程中,砂、 石的實際含水率一般都會與設計配比存在差異 因此,要對施工時的配比與工藝進行規范。
3、混凝土澆灌的相關問題。 在混凝土澆灌時將會遇到的問題很多,相對來講比較繁瑣,應在施工時詳加注意。 此外,在澆灌前的運輸問題,預埋件表面與模板貼得是否嚴密,模板、 支架、 鋼筋、 預埋件 、預留孔洞的情況等也需注意,雖然問題的影響對結構物的影響比較小,但是如果不予注意,將對整體施工進度產生很大的影響。
三、混泥土施工技術的建議
1、 做好混凝土施工準備工作, 夯實混凝土施工質量基礎
(1) 混凝土原材料的選用。應遵循經濟合理原則, 盡量選用能減少混凝土絕對溫升的水泥、 活性摻合料和外加劑, 有效降低水泥水化熱, 推遲水化進程, 降低溫度收縮度和水泥放熱的速度及放熱最高峰值, 避免出現溫縮裂縫。
(2)混凝土配合比的優化。利用經濟適用的原料設計混凝土配比, 并按照一般混凝土摻合物性能測試法標準進行實驗, 達到施工要求。
(3)在生產混凝土時, 應改良混凝土的和易性, 降低泌水率,防止離析現象的發生, 避免沙石含水率與配比設計出現差異, 并對砂石含水率進行檢測。
(4) 摻入活性摻合料, 加入優質的外加劑, 提高水泥集體同集料所處的界面結構狀態的協調性, 使界面粘結強度更大, 最大限度的增強混凝土的抗拉極限能力。
2、 規范混凝土澆筑施工過程, 提升混凝土澆筑質量
在混凝土澆筑施工過程中由于其澆筑過程十分繁雜,為了更好的施工, 必須規范混凝土澆筑施工過程, 具體做法是: 澆筑前開展模板相關參數的檢查工作, 重點對鋼筋的位置、 保護層的厚度、混凝土墊塊的數量和安置的預埋件表面是否與模板緊密相貼等進行檢查,并將檢查結果記錄在施工記錄表。對于模板內的雜亂物品和鋼筋上的污漬, 予以及時清除, 待確認合格后再進行混凝土澆筑施工; 對于模板、 鋼筋、 預留孔洞、 支架等構件出現變形或移位時, 予以及時采取措施, 使之各司其責; 對于模板上的縫隙和預留孔洞應加強保障其嚴密性,嚴防被堵塞的情況發生。特別是對混凝土結構物的結構特性豎向分布時的澆筑,應遵循從低到高的原則, 進行分層澆筑。具體的說, 就是先在底部進行澆筑保證水泥砂漿同混凝土的完整性。
混凝土的澆筑施工過程應一氣呵成。 對于必須暫停的情況,應盡量縮短暫停時間, 務必在底層混凝土沒有完全凝結之前, 完成上一層混凝土的澆灌工作。確保混凝土的運輸、澆筑和暫停時間不超過混凝土的初凝時間。對于暫停時間必須大于初凝時間的情況, 應預留施工縫, 但此處是混凝土的新舊結合點, 導致結合效果不佳, 成為構造物的薄弱點, 所以預留施工縫的位置應在受剪力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并且其位置應在澆筑前按設計要求和施工技術方案中進行明確標識。
混凝土在澆筑入模后應立即進行充分的振搗,使新入模的混凝土填滿模板的每一角落, 應根據分層下料、 分層振搗的要求,把每層厚度嚴格控制在規定數值以內。上層混凝土振搗要在下層混凝土初凝前進行, 以確保上下層混凝土結合成整體, 提高混凝土的密實性, 澆筑過程中應安排專人負責檢查, 經常敲打正在澆筑部位的墻柱模板, 以排除影響混凝土中的氣泡, 從而保證混凝土結構構件外形正確, 表面平整, 強度和其他性能符合設計的要求。提升混凝土澆筑質量。
3、 加強土建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術的相關建議
(1) 注意水泥水化熱對工程結構物的影響。水泥水化熱在放熱過程中, 其放熱的速度和放熱最高峰時放出的熱量, 對水泥在水化過程中的進度有著直接的影響。當水化過程過快時,造成溫度變化大,對工程結構物的總體質量構成直接威脅。由于溫度變化大, 忽冷忽熱, 極易出現裂縫, 對工程結構物的性能大大降低, 導致工程結構物的經久耐用性不強。
(2)注意混凝土的配制受施工條件的影響。在混凝土制作過程中,因混凝土的配制受施工條件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原材料質量差、 施工不規范、 缺乏相關制度保障, 混凝土配料比與實際設計方案不同等方面, 導致混凝土質量強度不高。
(3)注意混凝土澆灌時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在混凝土澆灌時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澆灌前選擇混凝土的運輸方式, 安置的預埋件表面是否與模板緊密相貼, 鋼筋、 預留孔洞、 支架等構件是否達到工程質量要求。由于這些影響看似對工程結構物影響不大, 且比較繁瑣, 因此必須在混凝土澆灌時應多加注意, 否則將會給整體工程進度帶來不小的影響。
隨著我國建筑行業中施工技術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尤其是對于混凝土施工作業重視程度的提升,適時加強對于混凝土施工技術的改革與創新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混凝土施工作為建筑工程建設的重點項目之一,提高其施工技術,對于促進建筑的整體進度和質量也是極為重要的,必須引起建筑工程設計、 施工、 監理單位,以及各級建筑管部門的重要,并且堅強監管。
參考文獻:
[1] 劉萬超, 林祖銘. 談土建工程施工中的幾個重要工藝的質控問題[J]. 民營科技, 2010,(09)
[2] 王天鳳. 淺談瀝青混凝土施工前期的質量控制[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 2009,(01)
[3] 黃彬霖. 房屋建筑中鋼筋工程的施工質量控制[J]. 企業導報, 2011,(05)
[4] 吳訓杰, 吳海龍. 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質量控制[J]. 技術與市場, 2011,(07)
[5] 董瑩, 李曉輝. 城市隧道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質量控制[J]. 科技創新導報,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