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12月05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要學好外語,必須了解文化的差異,這已經成為共識。但要切實了解文化,弄清語言與文化的關系,還必須深入探析語義文化差異的淵源,了解它們的來龍去脈,使跨文化交際的研究以言語為本,把文化像錨一樣牢固地拋在語言的詞匯、語法、比喻之中,不要遠離偏離這個方向,切實推動語言學的研究的發展。
關鍵詞:漢英詞義 文化差異 東西文化
Abstract: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well, we must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this has become a consensus. But it should earnestly understand cultural, and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but also must to deeply analyze the origin of semantic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cause and effect of understanding them, making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ith words for this study, the culture as firmly as anchor into the language vocabulary, grammar, metaphor in. Do not stay away from deviation from this direction, the paper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linguistic research.
Key Words: Chinese-English word mean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things culture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漢英詞義的文化差異
英語“classroom”, “reading room” 漢語是“課室”、“閱覽室”;“worker”,“teacher”是“工人”,“教師”;“street lamp”,“street sweeper”為“路燈”、“清道夫”。那么“rest room”是不是“休息室”?“lover”是不是“愛人、妻子”?
答案是NO。大部分的英語復合詞是可以望文生義;但一部分卻不是這樣,表面上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實指的是另一回事,涵義不相同。
“rest room”是“廁所”,“lover”是“情人”。
中國人將廁所雅稱為“輿洗室”、“洗手間”甚至“化妝室”;英國人普遍的叫“toilet”,馬桶,是從古時候傳下來的,沒有我們那么雅俗;當然也有像我們稱為“lavatory”(洗臉的地方),“bathroom”(洗澡房),或者叫W.C.(water closet)有沖水設備的地方,近代才稱為更斯文的“rest room”。
像“廁所”這樣的詞,都是各個民族忌用的詞匯,但由于各個民族的文化、風俗習慣不相同,采用的委婉詞(euphemisms)就不盡相同。
中國人過去將自己的妻子一般叫老婆、雅稱為夫人或太太。解放初期直至改革開放初期,思想比較保守、僵化,認為叫老婆為夫人、太太就有資產階級情調,更不容許有什么情夫、情婦,所以過去一般中國人腦海里很少有“情人”這個概念。“愛人”指老婆、妻子,是“五四”運動出現的,解放初期解放區比較時髦,一直沿用到改革開放前、直至現在。由于有這樣的社會背景,很容易將“love”+“er”理解為愛人,妻子,而不是什么情夫情婦。
概念和詞義既有一定聯系、又有區別。概念對全人類、對漢英兩個民族來說是共同的; 但用什么詞義表達某一概念,由于兩個民族有著不同的發展歷史,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信仰觀念,不同的風俗習慣,一句話,不同的文化、文化的差異,產生了兩個民族語言不同的文化涵義。“語義是經過民族對概念的篩選而成的,篩選的過程是打上民族烙印的過程”。(注1)
二.詞義與文化關系
文化的定義是什么?據說不少于250種說法。按詞典所下的準確定義應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作者傾向于把文化分為三個層面來分析:“表層,即器物文化,包括一切有形可感的物質和精神新產品,如建筑文化,酒文化,茶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戲曲文化;中層,即制度文化,包括人際關系中各種體制規范、禮儀習俗,行為方式等;深層,即觀念文化,包括思維方式,思維習慣、傳統文化、社會心態、價值觀念、風土民情、審美情趣等”。(注2)本文所指的文化涉及有表層的也有中層、深層,但主要是指深層的。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有人說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有人說語言是文化的載體。Halliday1990年在系統語言學中給出了一個統一的理論框架,把語法看成人類經驗的理論,把內容看成是社會人們互相活動的語言形式,把文化的內容像拋錨一樣緊緊地拋在我們使用的語法,選用的詞匯及利用的比喻方法之中。(Anchors culture in the very grammer we use…)(注3)Halliday這一結論是對語言與文化的關系的研究理論一大發展。過去語言與文化關系的研究往往只停留在某一單獨層面上進行,把語言的人文性規定為只受某一種文化因素的影響。Halliday這一發展把人們眼光引向多角度、多層次地研究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視線更遠、更寬、更全面,這也正是中國文化語言學者所追求的遠大目標。
語言的人文性反映在語言的結構上,也反映在語言意義的變化中。語言結構諸如語法,作為語言的組織規則,主要是以一種有序排列規則表現出來,而這種排列實質上是思維順序反映。語言的人文意義在很大程序上與民族的邏輯思維規律聯系在一起。如漢族的思維習慣與西方人不同,西方人重本體,句子里常常出現主語,即使沒有主語也要出現假主語,如It is snowing.漢族重事情,不重本體,句子里常常不出現主語。例如:老張有個弟弟在武漢工作,前天給他去了一個電傳,說是孩子跌傷了腳,怕出大事,估計過兩三天就趕回上海。這個句子除了開頭出現主語老張外,其余的小句里都可以填進不同的施事主語,實際上說話卻無須出現施事主語,聽的人也應全能聽明白。
而詞義的人文性是在更深層次反映出來,即觀念文化:宗教信仰,社會心理,價值觀念,風土民情,審美情趣等,有更濃郁人文色彩。
“詞語獲得新意義的過程中凝固著一個民族的豐富內涵,每個民族總是按照自己的思維規律和認識方式,根據已有知識認識程度、生活習俗和道德標準去展開聯想,確定新事物的認識角度。”(注4)
中國人說“掛羊頭賣狗肉”,而不是說“掛狗頭賣羊肉”,這反映了中國人褒羊貶的傳統觀點,羊比狗好。
中國人一般對狗的印象很壞,由狗構成的詞都含貶義有:“走狗、看門狗、喪家狗、哈叭狗、狗腿子、狗急跳墻、狐朋狗友、狐群狗黨、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從“犭”旁字也帶貶義:“犯、狠、狂、猙獰、狡猾”等。而在西方,“狗”是褒義:“a lucky dog”(幸運者)。而對羊,中國人很喜歡,羊有吉祥義,“吉祥”在古代銘文“吉羊”。羊溫順,民歌有“我愿作一只小羊,依偎在戀人的身旁”。羊肉味道好,滋陰補腎,中國人很喜歡吃。從羊的字有“美、善、羹”,羊和“美食、美餐、美味”都有關,由此引申為“吉祥、美好”。中國人對羊和狗的喜惡感情反映出一種社會觀念和行為準則,那就是羊喜歡合群(“群”字從羊),符合中國人重社會,重群體的觀念;而與“群”義相反的是“獨”,“獨”以“犭”為形旁,《說文解字》:“犬相得而斗也”,即“獨”的本意為狗咬狗,其結果是離散、分裂。褒羊貶狗正是中國人在重集體,輕個體的觀念支配下形成的一種民俗文化心理。
三.漢英詞義文化的差異的探析
美國語言學者Vades 1988年把語言教學的文化障礙稱為文化溝(culture gap)。形成這個gap有好幾種渠道,下面從地理環境、歷史背景、社會制度、風俗習慣幾方面進行探析。
1. 地理環境:中國、英國處在不同地理位置,有著不同的氣候,不同的生活環境,同一概念表達方式,比喻方法有所不同。我國廣東是全國柑橙盛產地,陳皮很多,如果從別地拿陳皮到廣東賣,是多此一舉,故有習語“倒販陳皮到廣東”,英國的紐卡斯爾是著名的產煤區,把煤帶到那里去,也是多此一舉,故也有習語“carry coals to New Castle”。同一概念,由于地理位置、物產不同,采用不同表達方法。表示了相同的概念。
我們常用習語“雨后春筍”來形容一般事物的迅速發展,英語中的同義習語“like mushroom”。這是由于英國地處緯度較高、不適宜生產竹。兩種不同的生活環境決定了漢英同義習語的不同比喻。
“cheesecake”一詞有兩個含義:一個是這個詞的原意――乳酪餅;另一個是它的引申義――漂亮的姑娘。“乳酪餅”是如何引申出“漂亮姑娘”的含義呢?
美國紐約有一位著名的攝影師叫凱恩(James Kane)。凱恩非常愛吃乳酪餅。1912年夏季一個涼快的下午,凱恩像往常一樣,請一位女演員靠在海邊的欄桿上,擺好姿勢,等待一條輪船駛近時拍照。就在凱恩按下快門的瞬間,一陣大風吹來,拂起女演員的裙子,照片中留下的女演員的姿態比預料的要好得多。在暗房里沖出底片后,凱恩非常興奮,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字眼來表示自己的心情,脫口而出:“這真是一塊乳酪餅!”(That’s a real cheesecake.)
其實,多年來,攝影師一直都在攝影時,要模特兒們說“cheese!”因為,發這個音時,可以使模特兒張開嘴唇,露出雪白的牙齒和迷人的微笑。我們經常聽到攝影師對擺好姿勢的模特兒說:“Wet your lips and say ‘cheese!’”(“添一下嘴唇,說一聲cheese”)。
“乳酪餅”與漂亮女郎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是什么把它們聯在一起?是美國的地理位置,西方人的飲食文化。美國盛產小麥,西方人喜歡吃的食品比喻為最漂亮的女郎。
英國是一個島國。英國人喜歡海洋,因此很大一部分英語習語來源于航海事業。這些習語起先還是水手們的術語,表達力強,后來逐漸被陸上人采用,在更廣泛范圍上使用,例如“over head and ears”本是水手們的語言,作“滅頂”解,后來陸上的人用來表達人們其他活動如“over head and ears in debt”(深陷愛情中),其他與航海有關習語還有很多,如: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
to rest on one’s oars.(暫時)
to clear desks.(準備戰斗)
in deep water.(在水深火熱中),等等。
2.歷史背景
漢英兩民族歷史發展不同,不同歷史發展階段,不同歷史背景,對自己詞義的發展,也賦予十分豐富的內涵。
我國有習語“破釜沉舟”,這習語出自于戰國時代。項羽與秦兵打仗,過楚河后就把鍋打破,把船鑿沉,表示不打勝仗絕不回頭。英國也有意思相似習語“cross the Rubicon”或“Burn one’s boats”. Rubicon(盧北孔河)意大利北部一條河。公元前40年,凱撒大帝越過盧北孔河與羅馬執政龐培決戰,過河后也采取斷然行動,決定冒重大危險破釜沉舟。
十分相似概念,由于不同的歷史人物、不同歷史條件,給同一概念賦予不同文化內涵,習語的比喻也不相同。對家畜肉的稱呼,漢語很簡單,在動物名稱后面加上一個“肉”就可以,如豬肉、牛肉、羊肉。英語就不相同,豬pig、豬肉pork,牛cow,牛肉beef.羊sheep,羊肉mutton。為什么會這樣呢?這是因為第十世紀,英國被法國納曼底人侵略。法國人成了上等階層,而英國人成了下等階層。下等階層的英國人的任務是養豬,養牛養羊,故動物的名稱采用原英語詞匯pig, cow, sheep, 而上等階層的法國人的任務是吃送到桌子的豬肉、牛肉、羊肉,故肉的名稱用法語詞匯pork, beef和mutton。由于英國這一特定歷史背景。造成了家畜與肉的稱謂不一致。
“布衣蔬食”過去標志著中國人生活簡樸,是一種美德,但今天若將它直譯為wear cotton clothes and eat vegetable food恐怕會引起誤解。因為今天布衣蔬食遠非窮人所專用。布衣的價錢要比尼龍等合成料的衣要貴得多。蔬食也是西方醫生給飲食過量的百萬富翁開的良方妙藥了。“布衣蔬食”最好是譯為“coarse clothes and simple fare”這不僅保持了原義,而且fare一詞略帶古色,反映出原文的風格。
由于歷史的發展,生產力、生活水平不同,人們的觀念也有所改變、不同,詞義也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變化。
3、 社會制度
不同的社會制度,人們有不同的觀念。也給同一詞語賦有所不同的文化含義。
“The poor peasants talked about their happy life”這句話對了解中國農村解放后發生的重大變化的人來說就很容易理解,但對英美國家的人就感到很費解。Peasant在英語的意思是鄉巴佬,粗俗的人,沒教育的人,poor是窮、缺錢缺物,怎么一個窮的鄉巴佬會談論起他們的幸福生活呢?當然覺得不可思議。
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對poor peasants有不同態度。在中國poor peasants和labourer含有正面、積極含義,甚至一段時間很紅很吃香,但在西方國家卻有反面,積極的意味。相反landlord(地主)capitalist(資本家),boss(老板)等對中國人來說有一定貶義,而在西方很多人來說卻不是這樣。
我們現在為了穩定人心,把失業稱為“待業” 、“下崗”、“內退”等等。美國把失業叫得更好聽,稱為“involuntarily leisured”(賦閑)各自的說法不盡相同,但是為了達到各自不同政治目的,賦有各自的政治色彩。
在國際關系中大國霸權主義者為了掩蓋他們的侵略行徑,也常常采用美麗的詞藻來美化他們的所作所為。美國侵略越南時把美國兵屠殺越南人叫做“wasting enemy”(消耗敵人)或“pacification”(緩請行動)。里根政府1986年制造了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采取新的恐怖活動,襲擊了利比亞,美其名曰“a little psychological warfare” (一場小小的心理戰)美國侵略南斯拉夫也叫做“accidental delivery of ordnance”(誤送彈藥)。
4、 信仰觀念、風俗習慣
(1)信仰
Friday是一周中的第五天,在羅馬歷法中,是為紀念愛和美的女神維拉斯而設,在北歐神話中,。在北歐神話中,與Venus相應的神是Frigg或Freya.。
在基督教文化中,星期五被認為是一星期中最不吉利的一天,因為耶穌星期五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圣經中,亞當和夏娃就是在星期五偷吃了禁果,被逐出伊甸園,后來因為又死于星期五。如果星期五又碰上十三號,就更倒霉了。因為耶穌受難前的最后晚餐,共有13人——耶穌基督和他的12名使徒。
美國有88%的人信基督教,遍布城鄉的教堂和修道院構成了一個天羅地網的基督教文化圈,成為美國人世世代代、生生死死依傍的精神支柱、行為的典范和向心的紐帶。Friday與基督教這么多的不吉利日子聯系在一起,美國人怎么不害怕?所以在西方傳統里,輪船不能在13日起航,更不能在星期五的13日起航。
中國人大部分相信的不是基督教,是佛教,道教。很多習語都用神、佛、神廟及和尚比喻。如“神通廣大”,“跑了和尚跑不了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2)價值觀念
一些詞在漢語常用意義中是貶義,但在英語中卻含有褒義或只是中性詞,如“ambitious”譯為“野心勃勃”,帶有貶義,常與greedy(野心的、殘忍的)。而在美國人的眼里ambitious意味著有雄心的,有抱負的,如“poor but ambitious”(人窮志不窮),“ambitious and hardworking”(壯志滿懷,勤奮努力)。造成詞義的差異主要是中國人鼓勵集體主義,而西方人鼓勵個人勤奮,價值觀念不同。
(3)風俗習慣
英國人很重視privacy, 所以不愿別人干涉私事。Privacy含有“私隱”“私事不愿被人干涉”等意義。成語“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個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
但中國人對privacy的概念十分陌生,漢語中也沒有與privacy相當的詞語,部分原因是:中國人各家住得很近,北京的“四合院”或“大雜院”,人們差不多住在一起,個人生活或私事很難比被別人知道。這種情況與西方很不一樣,大部分家庭是獨門獨戶,而且離得較遠。另一種原因是:中國人長期以來,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崇尚集體。團結友愛,加上住得近,接觸機會多,互相幫助、關心、這種情況與西方重視 privacy截然不同。又如“best man”(男賓相)。很久以前蘇格蘭的婚姻習俗是“搶婚”。新郎要用“綁架”的方法搶走自己意中的姑娘。這不僅需要勇氣和膽量,而且需要足夠的力氣。所以,新郎往往在自己的朋友中挑選一位最勇敢的人,同自己一起去“搶”新娘。這位新郎最親密、最勇敢的朋友當然就是“最好的人(best man)”了。同樣,新娘也必須有一位女伴幫助自己“反抗”新郎的“綁架”。這位新娘最親密的朋友就成了“女賓相(bridesmaid)”。現在,搶親的習俗已不復存在,但婚禮中的男女賓相的風俗習慣仍然保留下來,成為文明婚禮中不可缺少的參加者。
要學好外語,必須了解文化的差異,這已經成為共識。但要切實了解文化,弄清語言與文化的關系,還必須深入探析語義文化差異的淵源,了解它們的來龍去脈,使跨文化交際的研究以言語為本,把文化像錨一樣牢固地拋在語言的詞匯、語法、比喻之中,不要遠離這個方向,偏離這各方向,切實推動語言學的研究的發展。
參考書目
Claire Kramsch: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Brian Foster:the changing English language 「M」 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1
Herbert Suteliffe:words and their stories
胡文仲:文化與交際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劉伶等:語言學概要「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鄧真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蘇新春:詞義文化的鉤沉探賾「M」.廣州:廣州出版社,1997
胡狀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