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12月03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一部壁畫史,從裝飾的角度上講,可以看成一部裝飾風格的發展史和演變史”。翻開中國壁畫史,便可以發現這種現象:先秦壁畫、秦漢墓室壁畫是裝飾風格的;從魏晉南北朝石窟壁畫的興起至今一直延續著裝飾風格。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壁畫有西漢和東漢的墓室壁畫;北齊的太原南郊王郭村婁壑墓壁畫;北魏敦煌莫高窟壁畫;約公元四世紀,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唐朝李賢墓壁畫和唐莫高窟壁畫;元朝山西永樂宮等等。裝飾風格在中國古代壁畫長期的歷史衍變中集聚,濃縮著中國傳統藝術的主觀情感和審美情趣,使其具有造型功能和審美功能,它不但豐富了裝飾藝術的表現力,而且形成了獨特的表現形式和審美情趣。本文試圖從歷史淵源的角度去思考和觀察,并結合在實踐中對裝飾語言的分析與探索,來闡述中國古代壁畫裝飾美。
從民族心理看中國古代壁畫裝飾美
藝術是人類的審美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審美傾向,而民族心理是藝術的歷史淵源。中國古代壁畫不像中國繪畫那樣有自己的畫論專著和美學理論。而中國壁畫的理論目前還不完善。但是中國壁畫同時于中國畫也是有相關之處,中國畫尚線、壁畫也尚線。從仰韶文化的彩陶中圓柔曲線到楚墓中行運流水線,從顧愷之的細勁連綿的“形”線到梁楷瀟灑淋漓的“意”線,都充分體現了藝術家對線條美的再創造和再表現。不同的民族性格必然有與其相適應的藝術表現形式。中華民族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農業古國,因而滋生了“平和”與“內在”的民族性格,強調“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孔孟之道,對藝術提出“發于情、止于禮,講究中和之美”,力求“合情合理”。中國藝術家雖刻意追求外在的形式美,但尤其注重形式背后的“意”,“得意在意象、得象在忘言”,這種意象性思維模式帶有很大的具體性、直觀性和經驗性。由此可見,中華民族以自己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審美情趣的偏好,形成了獨特的“意”式的裝飾美。
裝飾風格的格局
裝飾是按照“美”的規律所從事的一種創造性的美化生活的藝術活動;是一種精神生,是意識形態的產物。
所謂裝飾語言,是一種對藝術觀念的表達;是以線、面、體、色、質等為媒介來反映藝術家審美的表現手段;通過特有的表現手法來物化藝術家的藝術追求。他們在藝術創作上相對較靈活、寬泛,以至于直接作為創作的手段,形成了風格迥異的裝飾美。中國古代壁畫強調主觀對客體的感受,兼客入主,媾合二體化一,從而使中國壁畫以其獨有的藝術魅力立足于世界藝術之林。綜合中國古代壁畫,從其裝飾語言的運用所呈現出的風格上大致分為線性裝飾、面性裝飾、體性裝飾、色彩裝飾及綜合裝飾。
線條裝飾
即以線為主要媒介來造型的表現方式。線性裝飾大多是意象造型但跡簡而癔賅,具有極強的表現力,為“意”提供了廣闊空間。這些常常被毛筆描畫出來,由簡勁有力、舒展、細致的線條形成的衣紋,顯示出棉衣般的厚重感;由圓潤輕柔、自由流暢的線條形成的衣紋,則顯示出服裝絲綢般的輕薄柔軟。還有,如墩煌莫高窟中的菩薩、飛天等,人體在整體上通過腰、臂、腿等處的自然曲線現出裊裊婷婷窈窕柔美的身姿,衣袖線條所形成的皺紋以及拂起后的轉折紋路、領口的隆起、衣袖的長闊窄瘦等真實的從線條中感受出來。
中國古代壁畫的線性裝飾壁畫中可以看到以骨法用筆來體現出線性裝飾美和線性抽象美,將主觀意識通過類相方法表現在藝術之中,這就是中國造型藝術和意象的最高境界。
面性裝飾
即以面為主要媒介來輔助造型的表現方式。這些“面”常常具有規律和秩序感,具有極強的裝飾性。面性裝飾多見于佛像藝術之中,如墩煌莫高窟中的衣紋服飾的表現,簡勁有力、粗獷舒展的線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自由流暢、變化有序的面,描繪出衣內人體的動勢。同時大而修長的面,強化佛法無邊、神秘威嚴的視覺效果。圓潤的面又能獲得內心上的親近感,使普渡眾生、慈悲為懷的宗教目的更鮮明。這種粗中有細的面性裝飾,是在符合人體形態和運動規律,符合視覺審美需要的條件下的大膽處理。采用“平面化、規整化”的面,加深主體“意”的表達,使其更顯氣勢恢宏,獲得令人頂禮膜拜,獲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獨特的藝術表現美。
體性裝飾
即以體為主要媒介來輔助造型的表現方式。一般是指相對基本形較小的地方,在精心的穿插的藝術處理下,可以獲得與“線”和“面”異曲同工的裝飾效果和裝飾美。體性裝飾運用性的要數東漢前期壁畫墓。壁畫題材沿襲西漢晚期以來的傳統,并在它的影響與作用下保持著形貌威武,筆法豪放的藝術形勢。“人神天鬼、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讓墓主沉浸在彌漫的神話世界之中。在藝術表現上采用“非令壯麗、無以眾感”,借此表現墓主的身傷與地位、尊嚴與權威。加上祖先崇拜與動物崇拜結合在一起,漢人認為人是由龍鳳蛻變而成,他們認為動物或兇猛無比或翱翔于天空,都具有超人的能力,這樣動物更有靈性,可以與神接近。因而壁面上蒼龍、神虎、仙鶴、祥云采用繁紛復雜、盤根錯節,卻穿插有序,富有神秘色彩的體性語言。有形無形的造型,更具有神的色彩。這樣便可獲得在意而非形的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色彩裝飾
即以色彩為主要媒介來輔助造型的表現方式。中國古代壁畫中的彩繪,其色彩運用,同樣遵循“隨類賦彩”的美學原理。其色彩是主觀、心理的類相色彩,而非客觀的。藝術家因其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情感的心理的需要,大膽運用色彩,無需顧及色彩真實,只要無礙于藝術家感情的宣泄、便可以“因時、因地、因物、因形、因色而類色”,使色彩呈現出鮮明的個性和特有的藝術風格。山西永樂宮三清殿壁畫《朝元圖》采用堆金瀝粉,色彩構圖完整、飽滿,給人以生存的希望與生活信念。中國古代壁畫在表現領域上呈現出無比的廣闊與浩大;在表現深度上呈現出典型性、象征性與概括性。如果說應物象形反映了中國藝術對宇宙事物的認識,隨類賦彩則反映了中國藝術對宇宙事物的處理與表現。
傳統與未來
筆墨當隨時代,不同的時代需要不同的審美情趣、審美心理,不同的裝飾風格和裝飾美與時代精神相適應。自“八五思潮”以來,西方藝術觀與西方的舶來品被改頭換面后粉墨登場蹈步流星。在高潮過后,大家反思自身與傳統,重新評價西方現代藝術,重新給中國藝術定位。認為傳統藝術是前進的桎梏,也是前進的堅實土地。只要我們不“守天敬地”,也不“奴顏媚骨”,便可以從傳統藝術中尋根找到具有現代意義的閃光點。中國古代壁畫的獨特藝術表現是融合情思與客觀物象的,它是一種以特有視覺和觸覺來表達過界的手段,完全可以獲得現代意義。我們不可能在短期得心應手把運用西方創作方法,創作出一流作品。再說,藝術需要多樣性,“越是有民族性,就越是有世界性”。我們不能泯滅傳統的精華而走向大一統,我們應該不斷以新的視角發現和挖掘傳統壁畫藝術的精華,找到中國壁畫的未來之路。正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