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10月09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撫寧太平鼓舞蹈作為河北省優秀民族傳統文化之一,發展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獨具特色,其對于維護我國舞蹈藝術的多樣性、完善舞蹈發展歷史以及弘揚優秀民間舞蹈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河北撫寧太平鼓; 舞蹈藝術; 教學研究
太平鼓舞蹈是我國優秀的傳統舞蹈,是一種在我國河北、山西、寧夏、陜西、青海、內蒙古、遼寧、黑龍江等地區民間十分盛行的舞蹈形式。 但由于不同地區地理條件、人文條件的不同,導致太平鼓舞蹈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加強對太平鼓舞蹈的研究和傳承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舞蹈論文范例: 舞臺美術在舞蹈表演中的作用
1.太平鼓舞蹈發展相關概述
1.1太平鼓舞蹈發展歷史
太平鼓舞蹈最早源于巫人舞蹈,又名鞞舞、鞞鼓等,是我國最古老的、具有代表性的傳統舞蹈之一。 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歷史,鞞舞逐漸更名為太平鼓舞。 《宋書·樂志》中明文記載:“鞞鼓,未詳所起,然漢代已施于燕亨矣。 傅毅、張衡所賦,皆其事也。 ”《中國古代音樂史》中記載:“用有柄的單面鼓作為道具的一種集體舞。 這種舞漢代已有。
因為這種鼓很像一把圓形的扇子,所以,在較后的時代中,亦稱為鞞扇舞。 ”《清稗類抄》中寫道:“京師有太平鼓之戲。 鐵條為廓,蒙為皮,有長柄。 柄末綴鐵環十數,且擊且搖,環聲與鼓聲相應。 其小者,如碗如鏡,為孩提玩物。 更有大如十石甕者,群不逞而擊諸市。 所至,鼓聲環聲宣笑聲哄鬧聲,耳為之震。 ”
太平鼓舞蹈最早出現在唐王李世民東征高麗時期,在撫寧駐軍時期傳入撫寧。 唐朝建立以后,國家昌盛、社會穩定,這為民間藝術的創新和繁榮發展創造了諸多有利條件。 各大舞種都擁有許多民間傳承人,且國家也培養了大量專業人員,如官伎、營伎和家伎等。 尤其是在軍事戰爭中,淪落為奴隸的樂舞伎隨軍出征,在軍隊安營扎寨時,他們便提供樂舞服務。 例如,《撫寧縣地名志》中寫道:“撫寧縣的地名與唐王李世民東征有關的近40個,由此可見,太平鼓是李世民東征時傳進撫寧的。 ”
1.2撫寧太平鼓舞蹈藝術特征
1.2.1表演形式
撫寧太平鼓舞蹈分為舞蹈表演、太平鼓演奏兩部分,其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通俗易懂、易記。 因此,擁有廣泛的受眾群體。 表演形式以家庭炕頭、庭院表演等為主,除了鼓,再沒有其他伴奏形式,多為婦女專用。 撫寧太平鼓舞蹈在發展過程中并沒有專業的技藝傳承人,多以母女、妯娌、姑嫂等傳承為主,且傳承譜系中最多不超過四代。
1.2.2形制和演奏形式
太平鼓與芭蕉扇十分相似,且鼓柄、鼓框等都是利用長方形扁鐵條制成,在鼓框上蒙上一層動物皮,皮上多寫“太平盛世”幾個字,并紋上各式各樣的吉祥圖案,如代表富貴的牡丹、代表幸福的蝙蝠等。 鼓柄下重疊一個大鐵圈和一個小鐵圈,大鐵圈與鼓柄連接,為橢圓形,小圈放在大圈下面。 大小圈都擰成麻花形狀,并套上若干小鐵環,這些小鐵環能夠在圓圈上自由活動。
鼓柄上纏上一層布料,以起到護手、保暖等作用。 撫寧太平鼓從形制角度分為大中小三類,且中型鼓最受歡迎。 小型鼓聲音清脆、音量高,但聲音持續時間短; 大型鼓聲音低沉,持續時間長; 中型鼓介于大型與小型鼓中間,形制最佳。 大中小型鼓在共同演奏時,多呈現出層次感、立體感強及聲音渾厚、音色對比度高等優勢。 一般來說,在演奏太平鼓的過程中,演奏者需要一只手拿鼓槌、一只手拿鼓柄,找到不同手指持放的最佳狀態,進而演奏出美妙的聲音。
1.2.3節奏特征
撫寧太平鼓因為形制大小不同,演奏部位、演奏方式也有所不同,能夠演奏出單一的音色與音高,也能夠演奏出混聲的音色與音高。 太平鼓因為存在不同的演奏部位,能夠細分成擊奏鼓背面、擊奏鼓環、擊奏鼓框、擊奏鼓邊以及擊奏鼓心等類型。 演奏的形式包括齊奏、輪奏、重奏、對奏以及獨奏等方式。 演奏方法包括鼓槌擊奏、手指彈奏等方法。 其中,手指彈奏又分為手指悶奏、彈奏和輪奏等形式,鼓槌擊奏包括彈擊、滑擊、悶擊、輕重緩急等不同演奏方法。 從大量的實踐來看,根據舞蹈的具體情況配置以不同的演奏方法能夠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撫寧太平鼓的鼓點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嗑瓜子、彈棉花、貓撓門等動作都能衍生出不同的鼓演奏方法。
1.2.4隊形轉變
撫寧太平鼓舞蹈形式多樣,主要包括獨舞、群舞、對舞以及輪舞等形式,且隊形非常豐富,如夾寨子、八面斗、四面斗、四季平安、走八字、剪子股、串門子、串胡同、龍擺尾、串胡同等。 舞步又涉及后退步、前進步、碎步、踏步、交叉步、虛步、橫挪步等。 另外,太平鼓舞蹈的動作語言非常生活化,如斗獅子、看媳婦等都源于生活實際,生動形象,具備農村人的樸實。 由于撫寧太平鼓舞蹈表演藝術源于生活,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受到社會大眾的喜愛,受眾群體廣泛。
2.河北撫寧太平鼓舞蹈教學研究
2.1注重培養學生的協調性、節奏感
撫寧太平鼓舞蹈有著豐富的鼓點,打擊鼓不同的部位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效果,且敲打時需根據鼓點節奏,表演者一邊走著舞步、一邊打鼓,人鼓合一,鼓聲與舞步十分和諧。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要求學生在演奏時左手拿柄舉鼓,多方位搖動,右手拿鼓鞭不斷擊打鼓心、鼓背、鼓框以及鼓邊,運用打、抽、抖、叩等不同打法。
太平鼓舞蹈中,太平鼓主要為舞蹈伴奏,配合舞蹈動作進行擊打,一邊打鼓,一邊跳舞。 以撫寧太平鼓舞蹈為教學內容,特別是在舞蹈專業增加撫寧太平鼓舞蹈教材,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對舞蹈節奏、鼓點的掌握,且舞步與打鼓節奏的配合,以此訓練學生的身體協調性、節奏感。 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先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并做好演奏法、鼓點教學,當學生熟悉以后,再逐步增加基本動作,當學生能夠做到動作與鼓演奏合二為一時,再增添隊形變化因素。 如果學生全面掌握了動作要領,教師可要求學生進行改編、創作,如此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節奏感、協調感,也能激發學生參與太平鼓舞蹈的興趣與熱情,在自我娛樂中尋找靈感,進而發展為自己創編舞蹈。
2.2注重優化舞蹈教材
撫寧太平鼓舞蹈是一種民間藝術,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取材,不僅能讓人產生熟悉感、拉近距離,還能豐富精神生活,提高審美意識和感受,激發人們對勞動和生活的熱愛,發揮育人價值。 眾所周知,太平鼓舞蹈的鼓點節奏、舞蹈動作等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原型,生動形象、通俗易懂、易學易記,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撫寧太平鼓舞蹈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并進行實例證實,提煉撫寧太平鼓舞蹈的精華,創作出新的舞蹈,不僅提高了教學有效性,還能對撫寧太平鼓舞蹈進行重新梳理、整合; 將全新的舞蹈形式編進學校的課程教材中、運用到教學中,還能豐富教學內容和民間舞蹈內容,提高教學效率與水平,實現對傳統優秀民族舞蹈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具有很強的現實價值和長遠的發展意義。
2.3為民間鼓舞藝術研究者提供資料
從目前我國高校舞蹈教學“道具——鼓舞”的實際來看,教材內容以少數民族民間舞蹈為主,有關漢族鼓舞的教學內容較少。 而撫寧太平鼓舞蹈道具、舞蹈形式獨具特色,能夠彌補漢族舞蹈的缺失和不足之處。 撫寧太平鼓舞蹈擁有兩千多年的發展歷史,且是河北省冀東地區優秀傳統民間藝術,能夠豐富我國舞蹈藝術,傳承和創新民間舞蹈文化。 作為一種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撫寧太平鼓舞蹈逐漸被人們遺忘,只有很少的老一輩人會聊起撫寧太平鼓舞蹈。 盡管近年來撫寧太平鼓舞蹈存在重新活躍的趨勢,但成效甚微。 要想實現對撫寧太平鼓舞蹈的傳承和創新發展,任務艱巨。 基于此,必須加強對撫寧太平鼓舞蹈素材的收集、整合與挖掘,為傳統鼓舞蹈藝術的深入研究夯實基礎。
3.結語
撫寧太平鼓舞蹈發展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在我國北方地區的民間舞蹈藝術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在21世紀初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為實現撫寧太平鼓舞蹈的傳承和創新,舞蹈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通過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增加學生對太平鼓舞蹈藝術的理解和掌握,豐富教材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撫寧太平鼓舞蹈的發展歷史、藝術特征樹立正確的認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增加理論知識、實踐技能教學,注重豐富教材內容、擴大學生知識面; 通過太平鼓舞蹈實踐訓練培養學生的身體協調感、節奏感,積極為民間舞蹈藝術研究者提供研究素材,以此提高人才培養效率與水平,傳承和創新民間舞蹈藝術。
【參考文獻】
[1]嚴慧.秦皇島撫寧太平鼓田野調查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20.
[2]趙世瑩,張竹巖.“鼓舞太平”創作談[J].音樂時空,2016(10):171-172.
作者:趙世瑩 李亞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