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5月06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 要:本文通過對康縣境內蜜源植物進行調查分析,總結了蜜源植物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康縣實際提出了蜜源培植的發展思路。
關鍵詞:中蜂養殖;蜜源植物;康縣;現狀;問題;建議
康縣位于甘肅東南部,毗鄰川、陜兩省,總面積2958km2,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型氣候。生態環境優越,光照充足,氣候濕潤,無工業污染,境內林草覆蓋率高達69.2%。
1 蜜源植物的種類及面積
根據泌蜜量的高低,康縣蜜源植物可分為主要蜜源植物和輔助蜜源植物。主要蜜源植物有油菜、漆樹、板栗、冬小麥、玉米、蕎麥、向日葵、櫻桃、花椒、山楂等;輔助蜜源植物主要有桃、梨、蘋果等林果以及瓜類、蔬菜、林木、花卉等。根據蜜源植物的主要用途,康縣蜜源植物有農作物類、林灌類、牧草類、中藥材類和花卉類,總面積5.85萬hm2。據理論測算,康縣蜜源植物面積載蜂量5.8萬群。
植物論文范例:江蘇植物細胞遺傳學研究回顧與展望
1.1農作物類
康縣農作物常年種植面積1.8萬hm2,主要有冬小麥、玉米、大豆、蕎麥、小豆、白蕓豆、馬鈴薯、油菜花、水稻、向日葵、黃花、瓜類、豌豆、胡蘿卜等。
1.2林灌類
康縣林灌覆蓋面積14.5萬hm2,喬、灌木76科,600余種,主要樹種73科,255種,珍稀樹種28種。其中林灌類蜜源植物約1.49萬hm2,主要有刺槐、洋槐、漆樹、松樹、棗樹、獼猴桃、油桐、梧桐、七里香、狼牙刺、海棠、毛桃、高山杜鵑、山葡萄、核桃、花椒等。
1.3牧草類
康縣草原面積7.70萬hm2,牧草類蜜源植物約2.31萬hm2,主要有栒子、苜蓿、紅豆草、羊奶子、胡枝子、野豌豆、馬桑等。
1.4中藥材類
康縣境內藥用植物567種,包括野生和人工種植,其中蜜源植物約0.21萬hm2,主要有杜仲、銀杏、姜樸、厚樸、五味子、板藍根、黨參、三七、大黃、甘草、柴胡等。
1.5花卉類
康縣花卉有70余種,面積約0.04萬hm2。花卉類蜜源植物約0.016萬hm2,主要有芍藥、牡丹、桂花、菊花、紅葉李、紫荊、木槿、十樣錦、月季、火棘、野草莓、迎春、鳶尾等。
2 蜜源植物分布地區
2.1南部北亞熱帶氣候區
該區處于牛頭山以南,屬明顯的河谷亞熱帶氣候,包括白楊、兩河、三河、銅錢、陽壩5鎮。區內海拔560~2300m,地形復雜,山間河谷和小河眾多,森林覆蓋率高,林木資源豐富,占全縣森林面積的66%,香樟、紅椿等珍稀樹種分布廣泛。1200m以下是含常綠闊葉樹種的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1200~1500m主要是落葉闊葉林,1500m以上針葉樹種增加,逐步形成針闊混林,垂直帶譜十分明顯。該區主要蜜源植物有漆樹、櫟樹、樺樹、椴樹、板栗、五倍子、姜樸、厚樸、刺楸、椿樹、油桐等,林下植被種類復雜,灌木林中大量散生著獼猴桃、五味子、七里香、八月瓜、火棘和野櫻桃、毛桃、野山梨、梅李子等野生水果。
2.2中部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氣候區 該區位于牛頭山和萬家大梁之間,處于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氣候區,包括岸門口、王壩、城關、碾壩、豆壩、店子6個鄉(鎮)。氣候陰濕多雨,平均海拔1583m,水熱資源充裕,森林覆蓋率較高,多以松、櫟、板栗為主,散生核桃、漆樹、紅豆杉、獼猴桃、五味子、藥材、牧草、花卉等。
2.3北部暖溫帶氣候區 該區地處萬家大梁以北,屬暖溫帶氣候,包括長壩、望關、平洛、周家壩、太石、大堡、寺臺、云臺、大南峪、迷壩10個鄉(鎮)。海拔800~2343m,雨水偏少,光熱水土條件好,水資源豐富,疏林地、灌木、草地面積大,主要蜜源植物有核桃、花椒、糧食作物、油菜、向日葵、果蔬、花卉等。其中長壩鎮為中部到北部過渡區,大部分蜜源植物與中部類似;望關鎮、平洛鎮、周家壩鎮、太石鄉、大堡鎮、寺臺鎮為高半山干旱、半干旱農區,植被多以側柏、松、櫟和林隙灌、草為主;大南峪鄉、迷壩鄉為濕潤丘陵農區,迷壩鄉大部分蜜源植物與南部基本類似。
3 蜜源植物花期及特點
3.1蜜源植物花期
油菜花期4月中下旬;冬小麥花期4月下旬—5月初;玉米花期7月中旬—8月上旬;蕎麥花期8—9月;向日葵花期7—8月;漆樹花期5—6月;板栗花期6月下旬;櫻桃花期3—4月;花椒花期4月;山楂花期5—6月。
3.2蜜源植物特點
一是蜜源植物種類多、分布廣。康縣地理、氣候復雜,植物種群多樣,輔助蜜源豐富。蜜源植物分屬100多科,有700余種,涉及農作物、林灌木、牧草、中藥材和花卉等5大類型,南、中、北21個鄉鎮均有連續分布,總面積達5.85萬hm2,載蜂量5.8萬群。
二是泌蜜量大、產量穩定、蜂產品質量好。康縣境內日照時間南北差異大,中、北部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雨量較少,蜜源植物營養積累多,花蜜分泌量大,含糖高,流蜜穩定,蜂蜜波美度高、酶值高,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
三是泌蜜差異性大,花期時間長、銜接好。各類蜜源植物開花泌蜜參差不齊,花期從4月初起持續到9月結束,開花時間6個月,流蜜時間長,更有利于繁殖蜂群和蜂產品生產。秋季花期結束后,氣溫驟降,蜂群有充足的時間休養越冬。四是栽培蜜源增加。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退耕還林草政策的實施,人工種植中藥材、牧草、園林花卉、經濟林果及經濟作物面積增加,成為新興蜜源。
4 蜜源植物開發利用現狀
近年來,康縣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把中蜂養殖作為重點產業來抓,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天保工程、退耕還林草、美麗鄉村建設等政策的實施,大力培育開發新興蜜源,逐步推進了全縣蜜蜂養殖產業的有序快速發展。截至2020年末,康縣養蜂達到6.18萬群,養蜂戶6766戶,蜂蜜產量463.5t,實現產值4635萬元。蜂農戶均產量68.5kg,戶均產值6850余元。發展養蜂專業合作社91家,加工企業2家。注冊“花廟牌”“廣紅”“隴情蜜意”“隴原蜜都”“聲泉御慧”“西秦嶺”“中蜂部落”等蜂產品商標10多個。大力發展蜂產品電商企業,促進線上、線下銷售。養蜂業成為農民增收的又一重要途徑。
5 存在問題
5.1蜜源植物時空分布不均
因受三大生態區氣候影響,康縣蜜源植物分布有明顯區別。地域分布上,南部以喬、灌等林木及林間植物為主,中部以林、灌、草為主,北部以農作物、稀樹、灌、草為主。且大部分蜜源植物生于深山密林,蜂群難以到達蜜源深處,致使大部分蜜源資源無法利用。蜜源植物占比上,南部林區比重在48%,中部灌區在27%,北部農區在25%。季節(花期)分布上,蜜源多在春夏季節,而秋季絕大部分植物花期結束,蜜源急劇減少。花期相對較短且集中,缺乏互補性,蜂群采蜜時間較短。
5.2影響蜜源植物泌蜜量的不確定因素增多
近年來,蜜源植物大小年、氣候變化(春寒持續時間長、陰雨過多以及全球氣候變暖等)、蜜源植物提前開花(春季升溫較快花期提前)等因素均對蜜源產生影響,造成蜜源在一定區域內分布差異性增大,出現泌蜜量減少或不流蜜現象,從而對蜂群繁殖和生產均造成一定影響。
5.3農作物種植面積減少,蜜源萎縮
農村大批農民外出務工,勞動力缺乏,加之種糧比較效益低,造成大片耕地撂荒,冬小麥、玉米、大豆、馬鈴薯、蕎麥等大宗農作物種植面積銳減,蜜源植物面積萎縮,而且在短期內難以恢復。
5.4政府不夠重視,投入不足
康縣財稅收入低,財政困難,對全縣養蜂產業發展投入少。近年來,康縣通過調研才對中蜂養殖產業引起重視,但對蜜源植物培育開發利用意識仍然淡薄。
5.5蜂農思想觀念落后,生產技術革新緩慢
大部分蜂農依然采用傳統養蜂方法,發展活框養蜂、外出放蜂意識淡薄,蜜源資源利用不夠充分合理。
6 發展思路和建議
6.1合理規劃,優化蜜源培植
按照全縣南中北不同氣候區蜜源植物分布和蜂群養殖量及密度,合理規劃,適量調整,優化布局,有效利用現有蜜源資源,挖掘未開發利用的蜜源潛力;在蜜源植物分布相對不足的區域,對蜂農自發培植蜜源植物行為予以鼓勵,大力提倡并支持各鄉(鎮)發展蜜源植物栽植,對南部各鄉(鎮)林區蜜源劃定保護區予以保護,使各氣候區蜜源植物花期互補連續,有效銜接。
6.2積極應對,緩沖氣候影響
加強蜜源植物管理,落實冬春季防病蟲、防凍等綜合管理措施,緩解蜜源植物大小年現象;對于氣候變化所致的蜜源開花提前或滯后問題,可推廣補飼技術,也可通過外出放蜂的辦法緩解當地蜜源壓力。
6.3調整結構,開辟新興蜜源
立足農村農作物種植面積銳減實際,采取獎補政策,鼓勵、吸納農民工回鄉創辦蜂產業。搶抓“一帶一路”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全域生態旅游等政策機遇,進一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茶葉、蠶桑、核桃、花椒、櫻桃、油桃等經濟林果和油菜、油葵、向日葵、中藥材、蔬菜、花卉等經濟農作物以及蕎麥、大豆等小雜糧作為新興蜜源,增加蜜源植物種類和面積,提高泌蜜量,補充中北部蜜源不足現狀。
作者:王桂強,萬太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