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10月20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shù):
摘要:二十一世紀之初的當代中國,佇立在變革的十字路口,伴隨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國民的文化價值觀與審美取向正隨之發(fā)生劇烈的轉變。這一時期,在建筑視覺藝術領域,在我們的城市里,不斷涌現(xiàn)的新作品印證了這一轉變:絕大多數(shù)現(xiàn)代城市標志性建筑無一例外將它們的風格轉向了純粹西化與工業(yè)化,轉向了自上個世紀60年代伊始,以包豪斯風格為代表的現(xiàn)代建筑審美。面對西方建筑視覺藝術浪潮以及日漸式微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我們不禁要問,如何才能在營造現(xiàn)代建筑的過程中找回中國悠久的審美傳統(tǒng)呢?
關鍵詞:建筑設計, 審美傳統(tǒng), 建筑視覺
Abstract: Twenty-first centur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a, stand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ross,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national cultural values and aesthetic orientation is then happen dramatic change. This period, in building visual art field, in our city, the emerging new work to justify this transformation: most modern city landmark buildings without exception will their style to pure wester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and turning to since the s began, with Bauhaus style as a representative of modern architecture aesthetics. In the face of western architectural visual art and fade out of the wav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we can't help but to ask, how to build the modern buildings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long aesthetic tradition back?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aesthetic tradition, building vision
中圖分類號: 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要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得不提到梁思成先生《中國建筑史》代序中的一段話:“因為一切有傳統(tǒng)的精神,歐美街心偉大石造的紀念性雕刻物是由希臘或羅馬而文藝復興延續(xù)下來的血統(tǒng),魄力極為雄厚,造詣極高,不是我們一朝一夕所能望其項背的。我們的建筑師在這方面所需要的是參考我們自己藝術庫藏中的遺寶。我們應該研究漢闕,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經(jīng)幢,明清的牌樓,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壁,石橋,華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聰明的應用”。這寥寥百字帶來的啟發(fā)將給出我個人對于上述問題的答案,并為本文展開搭建起骨架,進而為后文每件設計構思寫下注腳。
一、 以江南園林石橋為靈感來源的設計構思
江南園林中的無欄小石橋,整體幾何造型簡單雅致,與現(xiàn)代建筑簡潔的立面在表形邏輯方面是一致的。以此為靈感,我們可以設計出以曲折蜿蜒石橋為造型藍本的現(xiàn)代建筑,并結合運用石橋元素本身營造現(xiàn)代與古典、東方與西方相互映襯的景觀風格。其構思具體表現(xiàn)有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仿石橋式樣營造現(xiàn)代建筑。這個建筑在外觀上可看作石橋同比放大的版本,其立面要體現(xiàn)強烈的現(xiàn)代風格,色彩上則要與營造石橋相互協(xié)調。其次是營造江南園林式無欄小石橋。石橋營造本身應嚴格遵循中國古典風格且尤為需要確保施工精度,以保證其外觀簡潔嚴謹,與現(xiàn)代建筑立面遙相呼應。
二、 以“山”為主題的現(xiàn)代建筑
首先有必要指出,這里所講的“山”是指高度符合東方人審美標準的“山”,其中代表如中國的黃山、華山。
作為東方人,每當我們游覽上述名山,觀賞盎然生長于懸崖裸巖上寥寥數(shù)棵蒼勁孤絕的古松時,感受到的美無疑是震撼而又經(jīng)典的。這種充滿禪意的自然美與現(xiàn)代建筑純粹的視覺美在美學表達方式上存在共通之處——即均傾向于在視覺感受方面多做減法,突出主題。有此共性,這為我們將東方審美糅合到現(xiàn)代建筑中提供了表意層面的基礎。接下來,我們再稍稍突破一下常規(guī)性的思維,把一幢或幾幢造型適當現(xiàn)代建筑的立面想象為大山的絕壁,由于前者立面簡潔單一,與后者具備形態(tài)上的相通性,從而進一步在表形邏輯方面支持了我們的設計構思。
既然表形和表意方面都有了著力點,那么當數(shù)棵造型優(yōu)美的古松被安排在現(xiàn)代建筑立面的適當位置生長出來時,鋼筋混凝土建筑物本身無疑已經(jīng)被擬自然化了——樓即是“山”,“山”即是樓。
兩者的組合會成就一張全新而又時尚、現(xiàn)代的東方面孔,而我們改變并創(chuàng)造它需要的只是幾棵美妙絕倫的松樹。當然,僅有上述構思還不能做到完美,下面讓我們共同來關注如下幾個細節(jié)。
第一,選擇造型適當?shù)默F(xiàn)代建筑主體是上述構思實現(xiàn)理想視覺表達的根本。
由于本方案設計思路依賴于東方審美和現(xiàn)代建筑風格在表意邏輯上的趨同,其想象空間具備很大的延展性,因此我們無需刻意營造狀若山形的現(xiàn)代建筑,采用單一幾何造型的建筑組合才是上佳的選擇(如,建筑造型可采用多個錯落的長方體,以園林疊石的手法形成組合,每個長方體疊石建筑物在其類似“懸崖絕壁”的立面適當位置種植古松,使得觀賞者從建筑群不同角度都能感受到它的東方韻味;此外,由于我們在想象上樓體同于山體,且“疊石”手法將大體量建筑化整為零以解決適度比例的問題,因此設計對于建筑物體量限制相對第一項構思要小一些。當然,要利用“疊石”掌握好樹與建筑形體在比例上的協(xié)調也并非輕而易舉,需要設計者細致而嚴謹?shù)耐魄?。
第二,選用適當?shù)默F(xiàn)代建筑立面對上述設計視覺藝術風格表達非常重要。
這里我們所強調的建筑立面不僅指它的材質,也包括其色彩。由于松樹呈現(xiàn)為自然的青黑色,為突出視覺效果,建筑立面主體色應選用淺色系的顏色,比如白色就對視覺反差的形成很有好處。確定立面主體色彩之后,我們在此基礎上去考慮材質的運用、幕墻的設計就能取得最好的美學效果。
第三,運用新技術達成該設計方案的進一步完美。
為使本設計方案最大限度發(fā)揮其優(yōu)勢,我們可以對古松與建筑立面的關系進行優(yōu)化。具體來說,由于松樹種植占據(jù)了立面空間(為與建筑主體造型相協(xié)調,樹所在立面勢必需要留出正方形或矩形空洞并向建筑內部縱深),鑒于此,我們完全可以設計出能將種植松樹容器及基座進行平行位移的機械裝置,實現(xiàn)其從可突出建筑外立面到完全進入建筑內部的形態(tài)變化。當樹突出建筑外立面時,它可以一定程度上通過自然條件生長,進入室內以后,則可通過現(xiàn)代技術提供的光照與水繼續(xù)生長。
三、 從日本古典建筑中得來的現(xiàn)代設計構思
日本茶室、禪院類建筑外在色彩表現(xiàn)常以黑、白為主,這種審美習慣的形成,一方面是傳統(tǒng)上受建筑材料所限,而另一方面則基于其視覺營造是以達成樸素的禪意美為最高準則,有此前提,黑、白兩色簡潔搭配所表現(xiàn)出靜與思的空間自然高度符合東方人內斂、含蓄的精神追求。無獨有偶,現(xiàn)代設計在審美取向上亦對簡約風格相當認同,黑、白經(jīng)典搭配常常也是它們的最愛。由于上述古典與現(xiàn)代風格在運用色彩方面所表現(xiàn)出的一致性,使得創(chuàng)造一件巧妙融合東方美學的現(xiàn)代建筑作品成為可能。
在完成主體現(xiàn)代建筑設計的基礎上,為糅合不同的視覺感受,形成反差后的藝術效果,建造者可以在現(xiàn)代建筑周圍適當位置營造一處精致的禪院式建筑,以其黑瓦白墻來反襯主體建筑的強烈現(xiàn)代風格。由于要純化兩種風格的對比,現(xiàn)代建筑和古典建筑周圍應極少做綠化,只用適宜的石材鋪就即可,即使綠化,也須采用風格一致的禪式園林。如果不營建園林,那么在現(xiàn)代建筑與古典建筑之間種植一、兩株適當植物來豐富景觀、緩沖風格上的強烈差異還是有必要的,為達到這一目的,可在兩者間古典建筑一側(可緊靠禪院式建筑種植,營造盆景式的禪意風格)種植一株高大的櫻花樹或日本楓。我們可以想象,每當初春或深秋來臨,黑白相間的現(xiàn)代與古典建筑在絢爛櫻花或火紅楓葉的輝映下,必定會呈現(xiàn)出強烈而獨特的美感。
最后,對于未來中國,經(jīng)過當代社會思想觀念劇烈轉型的洗禮,其發(fā)展的天平必將逐步實現(xiàn)追求數(shù)量與關注質量的平衡,而在這一潮流推動下,作為可以影響并改變國人審美態(tài)度與價值取向的建筑師,一方面擁有著巨大的創(chuàng)作空間,另一方面也承擔著前沿的創(chuàng)新責任。以此作為前提,不斷審度傳統(tǒng)的精神、不斷梳理歷史的庫藏,值得成為中國建筑師們永恒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