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06月26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 要: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城市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越來越重視,創造出優美的道路景觀已成為園林工作者的當務之急。文章對城市道路的園林綠化、景觀設計等方面進行分析總結。
關鍵詞:城市道路 綠化 規劃 景觀
城市道路在城市中有著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它是城市的骨架,反映一個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水平,體現著城市形象,承載了一個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觀念的轉變,城市道路建設逐漸受到社會的重視。而城市道路環境創造更是是一個經濟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物質環境等多種環境因素共存互動、相互交錯的復雜過程。只有全面系統地將各種要素融合在城市道路環境建設之中,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應。
一、城市道路景觀存在的問題
(一)道路建設缺乏個性。千樓一面、千街一面的現象普遍存在,今天又不管城市歷史背景,不看城市的整體風貌,又出現了到處仿歐式建筑的現象,使得道路失去了個性。道路建設在空間上,兩側建筑的色彩、材料、形式等方面過于雷同,缺乏可識性。
(二)綠地率偏低。城市道路在規劃建設時由于用地緊張,往往擠占綠化用地,道路綠地率偏低現象嚴重。就目前已建成道路來看,總體呈現由內而外綠地率相對增加的現象。居于城市中心的道路往往只有兩側行道樹,稍微離開市中心,方會漸漸出現中間隔離帶和機非隔離帶,路側綠化帶只有在市郊才能見到其身影。對城市道路綠化的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導致往往存在交通擠占綠地的現象。
(三)綠化的用地規劃缺乏科學性、合理性、系統性。有時同一條路上有好幾種種植方式,景觀比較凌亂,沒有形成線的效果,不具有統一性和連續性。有的道路因設計不科學,只有有限的停車位,而人、車流量很大,結果造成人為破壞嚴重,樹木根本無法種植,勉強種了也無法存活。與此相反,某些區塊又片面強調綠化,忽視了道路基本的交通功能。
(四)綠化與地下管網、架空線路之間的矛盾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如在埋有地下管網的地段上盲目栽植大型喬木、灌木,結果使樹木長勢減弱,甚至因根系無法伸展,吸收不到所需養分而死亡;在有架空電線的下面盲目栽植速生大型喬木,短期內產生樹線矛盾而不得不疏枝截干,嚴重影響了美化效果。
(五)整體環境質量差。城市道路現狀存在的共性問題是環境質量問題。道路綠化系統不健全,對缺損綠化修補不及時;沿街建筑形式雜亂無章,沒有特色;圍墻裸露缺乏裝飾,廣告隨意亂貼;交通標志缺乏系統的精心的設計;道路設施缺乏系列化、標準化設計。
二、道路景觀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一) “以人為本”的原則。在城市道路景觀中體現以人為本,主要體現人們的主人翁地位。一個城市的持續生命力來自于城市的主體即市民對城市的親和力、滿意度和歸屬感。一個城市的環境越美,形象越好,大家對這個城市的發展前景就越有信心,就越能集聚人氣,吸引財富,就越能帶動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是道路的使用者,他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活動決定著城市的未來。城市道路景觀設計時考慮不同的要求,反映不同的觀念。各種服務性設施的配置以及在道路的建設實施過程中都要從人的角度出發,滿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一個好的城市道路景觀設計要處處為人著想,充分考慮和引導廣大市民參與,促進市民良好習慣的養成,提升文明素質,從而奠定文明城市的基石。
(二)尊重、繼承和保護歷史的原則。城市中那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場所給人留下印象是深刻的,這就為城市個性建設奠定了基礎。這是因為城市有歷史意義的場所的建筑形式、色彩、空間尺度和生活方式,恰恰與隱藏在市民心中的、駕駛行為產生地域文化認同社會價值觀相吻合,因此能引起市民的共鳴,喚起對過去的回憶,產生文化認同感。
(三)整體性原則。城市道路格局的設計要從城市的整體出發,城市道路景觀的設計要體現和展示城市的形象和個性。城市道路景觀的設計要為突出城市的個性服務。
(四)可持續性原則。在城市迅猛發展的同時,自然遭到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日益惡化,可持續發展應運而生。可持續發展是二十一世紀的主題,它有兩層意思,一是強調滿足人的需要,以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為目標;二是關注影響發展的因素。可持續的城市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道路環境設計中也要遵循這一點。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力求人與自然的高度融合。在道路景觀設計中要注意加強自然景觀要素的調整、運用和恢復。
三、城市道路景觀綠化設計
(一)道路形式的考慮
對于交通性道路,我們要以直線和大半徑的曲線為主,通過道路兩側的建筑和綠化樹木的高度與道路寬度的比例產生空間感受。這樣為流動的車輛提供舒適和安全性的服務。步行街是交通性道路的延續,在設計時要注意合理使用收放的手法,再相對寬闊的地方設置一些園林小品,如小型噴泉、雕塑等等,可增添可賞性,提高道路的自然情趣。
(二)廣告牌、環境雕塑小品和設施設計
廣告是信息時代的產物,道路廣告在現代城市景觀中不可回避,其作用在于宣傳,需要相對強烈的視覺沖擊。為此,廣告尺幅一般較大,色彩較為濃烈,因而常常與周圍景觀不協調,影響到城市的形象。對于此類現象,除了嚴格審批程序之外,我們可以考慮在設計時統一考慮,使之成為一個景觀要素,例如和雕塑小品結合,既可增添了不少樂趣,又節省了空間。道路雕塑小品、功能設施應當擺脫陳舊的觀念,強調形式美觀,功能多樣,設計思想要體現自然,有趣,活潑,輕松。例如大膽的將電話亭、座椅和標示牌藝術化,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三)城市道路景觀綠化設計
城市道路綠化設計是城市道路設計的核心,良好的綠化可以構成簡潔、大方、鮮明、自然、開放的景觀。隨著城市建設飛速發展,城市道路網絡的不斷增加和完善,行道樹、林蔭道與防護林帶共同聯成綠色走廊。道路綠化設計同其它綠地一樣也要遵循統一、調和、均衡、節奏和韻律、尺度和比例五大原則。
(1)幾種常用的道路板式:
①一板二帶式。這是道路綠化中最常用的一種形式,即在車行道兩側人行道分隔線上種植行道樹。此法操作簡單、用地經濟、管理方便。但當車行道過寬時行道樹的遮蔭效果較差,不利于機動車輛與非機動車輛混合行駛時的交通管理。
②二板三帶式。在分隔單向行駛的兩條車行道中間綠化,并在道路兩側布置行道樹。這種形式適于寬闊道路,綠帶數量較大、生態效益較顯著,多用于高速公路和人城道路綠化。
③ 三板四帶式。利用兩條分隔帶把車行道分成三塊,中間為機動車道,兩側為非機動車道,連同車道兩側的行道樹共為四條綠帶。此法雖然占地面積較大,但其綠化量大,夏季蔽蔭效果好,組織交通方便,安全可靠,解決了各種車輛混合互相干擾的矛盾。
④四板五帶式。利用三條分隔帶將車道分為四塊,連同兩側行道樹共有五條綠化帶。此種板式使各種車輛上行、下行,互不干擾,利于限定車速和交通安全;如果道路面積不宜布置五帶,則可用欄桿分隔,以節約用地。并可按道路所處地理位置、環境條件等特點,因地制宜地設置綠帶,如山坡、水道的綠化設計。
(2)城市道路綠化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道路形式的選擇要依據道路環境特色進行決定。例如兩側建筑景觀比較有特色,那么道路綠化就選擇比較低矮的植物。如果立地條件允許,則植物配置要盡量考慮大、中、小喬木、花灌木和地被的有機結合,突出層次感、色彩感和季相變化,使道路景觀呈現多樣化和個性化相結合,做到自然生態、品位高雅。
(3)城市道路綠化更應注意行道樹的選擇,改變行道樹樹種單一,地被色塊過于重復的現象。應采取同一道路的行道樹的配置手法相對統一的方式。我們可以選取十幾種行道樹作為基調樹種,確保城市道路綠化能體現和諧一致的總體風貌,而中下層盡量豐富多彩。堅持以鄉土樹種為主,同時大力推廣本地自然條件適宜的樹種。
(4)道路綠化中行道樹種植的兩種常用設計形式。
①樹帶式:交通、人流不大的路段,在人行道和車行道之間,留出一條不加鋪裝的種植帶,一般寬不小于1.5米,植一行大喬木和樹籬,如寬度適宜,則可分別植兩行或多行喬木與樹籬;樹下鋪設草皮,留出鋪裝過道,以便人流或汽車停站。
②樹池式:在交通量較大,行人多而人行道又窄的路段,設計正方形、長方形或圓形空地,種植花草樹木,形成池式綠地。正方形以邊長1.5米較合適,長方形長、寬分別以2米、1.5米為宜,圓形樹池以直徑不小于1.5米為好;行道樹的栽植點位于幾何形的中心,池邊緣高出人行道8厘米一10厘米,避免行人踐踏。如果樹池略低于路面,應加與路面同高的池墻,這樣可增加人行道的寬度,又避免踐踏,同時還可使雨水滲入池內。池墻可用鑄鐵或透水彩石做成,設計時應當簡單大方。
作者簡介:
馬穎會/1976年生/女/寧波人/寧波市鄞州區城市建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園林綠化項目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