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工程施工時,經常發生一些質量通病,這些質量通病不能根除,在施工時只能進行防治,本文從質量通病前期控制的必要性、原材料選用、產生原因和防治及處理方法方面進行探討。
[摘 要]:混凝土工程施工時,經常發生一些質量通病,這些質量通病不能根除,在施工時只能進行防治,本文從質量通病前期控制的必要性、原材料選用、產生原因和防治及處理方法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混凝土 質量 通病 防治 方法
在現代建設中,建筑施工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做好施工準備,施工組織調配,方案制定,施工技術到質量控制和處理等方面需要廣泛,綜合地運用現代化科學手段,對施工各方面進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是防治混凝土質量通病產生的原因的關鍵。
一、混凝土質量前期控制必要性
混凝土是由膠凝材料(水泥)、細骨料(如砂子)、粗骨料(石子)及必要時摻入的化學外加劑與礦物混合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經攪拌成可塑性的拌和物,隨著時間的增長而逐漸硬化,發展成為具有一定強度的塊體。由于混凝土是一種多相、分散型的復合材料,若其中一項原材料達不到要求或比例不合適,均會對整個混凝土造成影響,從而引起混凝土的質量下降,澆筑以后很容易出現裂紋,甚至坍塌的現象。混凝土質量的前期控制,是指根據設計要求的混凝土的合格質量水平確定合理的原材料組成和各生產工序的最優工藝參數,它包括混凝土組成材料的質量檢驗與控制,以及混凝土配合比的設計、確定與控制,這些因素直接影響建筑工程的堅固,耐久,適用等性能。建筑材料的組成、結構、規格、使用及選擇,直接影響建筑工程質量。材料的化學成分、礦物成分將影響一系列工程質量。
二、混凝土出現質量通病的幾種表現形式及防治措施
1.蜂窩
蜂窩是指混凝土結構局部出現酥松,砂漿少、石子多,石子之間形成空隙類似蜂窩狀的窟窿其產生原因:(1)混凝土配合比不當,石子、水泥材料加水不準造成砂漿少,石子多。(2) 混凝土攪拌時間不夠,末拌均勻,和易性差振搗不密實。(3)下料不當或下料過高,末設串簡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漿離折。(4) 混凝土未分層下料,振搗不實或漏振或振搗時間不夠。(5) 模板縫隙不嚴密,水泥漿流失。(6) 鋼筋較密,使用石子粒徑過大或坍落度過小。(7)基礎、柱子、墻根部位未稍加間歇就繼續灌上層混凝土。
防治措施:認真設計,嚴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經常檢查作到計量準確,混凝土拌合均勻,坍落度適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過2m 應設串筒或溜槽澆灌應分層下料,分層搗固,防止漏振,模板應堵塞嚴密,基礎、柱子、墻根部應在下部澆完間隔1~1.5h沉實后再澆灌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現“爛脖子”。
處理方法
:小蜂窩:先洗刷干凈后,用1:2或1:2:5水泥砂漿抹平壓實,較大的蜂窩:先鑿去蜂窩處薄弱松散顆粒刷洗凈后,支模用高一級的細石混凝土仔細填塞搗實,較深的蜂窩如清除困難,可埋壓漿管、排氣管,表面抹砂漿或灌筑混凝土封閉后進行水泥壓漿處理。
2.麻面
指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現缺漿和許多小凹坑、麻點形成粗糙面,但無鋼筋外露現象。其產生的原因:(1) 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漿渣等雜物未清理干凈,拆模板時混凝土表面被粘壞。(2) 模板未澆水濕潤或濕潤不夠,構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過多出現麻面。(3) 模板拼縫不嚴密,局部漏漿。(4)模板隔離劑涂刷不勻,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與模板粘結造成麻面。(5)混凝土振搗不實,氣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點。
防治措施:模板表面要清理干凈,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漿等雜物,澆灌混凝土前,模板縫應澆水充分濕潤;模板縫隙應用包裝膠帶紙或膩子等堵嚴,模板隔離劑應選用長效的涂刷均勻,不得漏刷,混凝土分層均勻振搗密實,并用木錘敲打模板外側使氣泡排出為止。
處理方法:表面作粉刷的可不處理,表面無粉刷的就在麻面局部澆水充分濕潤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漿,將麻面抹平壓光。
3.孔洞
是指混凝土結構內部有尺寸較大的空隙局部沒有混凝土或蜂窩特別大,鋼筋局部或全部裸露。其產生的原因:(1)在鋼筋較密的部位或預留洞和埋設件處,混凝土下料被擱空,未振搗就繼續澆筑上層混凝土。(2) 混凝土離折,砂漿分離、石子成堆、嚴重跑漿,又未進行振搗。(3) 混凝土內掉入工具、木塊、泥塊等雜物,混凝土被卡住。
防治措施:在鋼筋密集處及復雜部位如柱的節點處,應采用細石混凝土澆灌,在模板內充滿,認真分層振搗密實或配人工搗固,預留洞口應兩側同時下料,側面加開澆灌口,嚴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塊、模板工具等雜物掉入混凝土內,應及時清除干凈。
處理方法:將孔洞周圍松散混凝土和軟弱漿模鑿除,用壓力水沖洗,支設帶托盒的模板,灑水充分濕潤后用高強度等級的細石混凝土仔細澆灌搗實。
4.露筋
是指混凝土內部主筋、架立筋、箍筋局部裸露在結構構件表面。其產生原因:(1) 灌筑混凝土時鋼筋保護層墊塊位移,或墊塊太少或漏放,致使鋼筋緊貼模板外露。(2) 結構構件截面小,鋼筋過密,石子卡在鋼筋上,使水泥砂漿不能充滿鋼筋周圍造成露筋。(3) 混凝土配合比不當,產生離折,靠模板部位缺漿或模板漏漿。(4) 混凝土保護層太小或保護處混漏振或振搗不實,或振搗棒撞擊鋼筋或踩踏鋼筋,使鋼筋位移造成露筋。(5)木模板未澆水濕潤,吸水粘結或脫模過早,拆模時缺棱、掉角,導致露筋。
防治措施:澆灌混凝土時,應保證鋼筋位置和保護層厚度正確;并加強檢查;鋼筋密集時,應選用適當粒徑的石子,保證混凝土配合比準確和良好的和易性;澆灌高度超過2m,應用串筒或溜槽進行下料,以防止離折;模板應充分濕潤并認真堵好縫隙;混凝土振搗嚴禁撞擊鋼筋,在鋼筋密集處,可采用刀片或振搗棒進行振搗;操作時,避免踩踏鋼筋,如有踩彎或脫扣等及時調直修正;保護層混凝土要振搗密實;正確掌握脫模時間,防止過早拆模,碰壞棱角。
處理方法:表面露筋:刷洗凈后,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漿,將充滿露筋部位抹平;露筋較深:鑿去薄弱混凝土 和突出顆粒,先刷干凈后,用比原來高一級的細石混凝土填塞壓實。
因此,保證建筑工程質量,關鍵是正確選擇材料、使用材料和進行合理的材料設計。
三、原材料的使用是避免混凝土質量問題的關鍵
1.水泥材料的使用
不同的水泥品種,具有不同的特點,必須根據工程的具體環境條件合理選擇水泥品種,以滿足結構耐久性的要求。水泥在施工過程中應注意做到以下幾點:⑴優先使用散裝水泥。⑵運到工地的水泥,應按標明水泥的品種、強度等級、生產廠家和出廠批號,分別儲存到有明顯標志的倉庫中,不得混裝。⑶水泥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應防水、防潮,已經受潮結塊的水泥經檢驗合格后方可使用。⑷水泥庫房應有排水、通風措施,保持干燥。堆放袋裝水泥時,應設防潮層。防潮層應距地面、邊墻至少30cm,堆放高度不得超過15袋,并留出運輸通道。⑸先出廠的水泥先用。⑹應避免水泥的散失浪費,作好環境保護工作。
2.骨料的使用
施工中應統籌規劃,認真研究砂石骨料儲量、物理力學指標、雜質含量及開采、儲存和加工等各個環節。使用的骨料應根據優質、經濟、就地取材的原則進行選擇。可以選用天然骨料、人工骨料,或者互相補充。選用人工骨料時,有條件的地方宜選用石灰巖質的料源。骨料分為粗骨料和細骨料。骨料的質量要求包括:強度、抗凍、化學成分、顆粒形狀、級配和雜質含量。對粗骨料質量要求:(1)粗骨料最大粒徑:不應超過鋼筋凈間距的2/3、構件斷面最小邊長的1/4、素混凝土板厚的1/2。對少筋或無筋的混凝土結構,應選用較大的粗骨料粒徑。(2)在施工中,宜將粗骨料按粒徑分成下列幾種粒徑組合:當最大粒徑為40mm時,分成D20、D40兩級;當最大粒徑為80mm時,分成D20、D40、D80三級;當最大粒徑為150(120)mm時,分成D20、D40、D80、D150(D120)四級;(3)采用連續級配或間斷級配,應由實驗確定。(4)粗骨料表面應潔凈,如有裹粉、裹泥或被污染等應清除。細骨料質量要求:⑴細骨料應質地堅硬、清潔、級配良好;人工砂的細度模數宜在2.4~2.8范圍內,天然砂的細度模數宜在2.2~3.0范圍內。使用山砂、粗砂、特細砂應經實驗確定。⑵細骨料的含水率應保持穩定,在施工期間應根據天氣變化隨時測定,人工砂飽和面干含水率不宜超過6%,必要時應采取加速脫水措施。
四、結語
通過上述分析證明:原材料的使用是避免混凝土質量問題的關鍵。保證混凝土的工程質量,既是一個技術問題,又是一個管理問題。必須以規范、規程為標準,嚴格操作、科學管理,用認真的態度控制好每一個環節,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混凝土的工程質量,真正做到“百年大計,質量第一”。
參考文獻:
[1].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過程控制與質量驗收要點對照使用手冊[M].哈爾濱:黑龍江文化音像出版社,2004.
[2]中國
建筑科學研究院編著.CECS02:2005,超聲回彈綜合法檢測混凝土強度技術規程[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