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06月15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這篇教育理論論文發表了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教育對經濟的發展有著多方面的影響,在經濟發展中勞動力是生產發展的根本,而勞動者的素質跟教育密不可分,所以無論是經濟對教育還是教育對經濟都有著一連串的聯系,以下是論文對這一觀點的詳細分析。
關鍵詞:教育理論論文,經濟發展
一、教育對經濟發展得影響
教育對經濟的發展影響體現在多個方面。其中勞動力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馬克思曾說過:“教育會生產勞動能力”。勞動者是首要的生產力。人是有一定科學知識,生產經驗,勞動技能等來使用生產工具,實現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者。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生產,進步,壯大,需要大批的各行各業的專家學者、工程技術人員,懂得現代科學技術和管理現代化生產的干部。在生產技術進一步科學化、知識成為經濟發展根本的條件下,科學技術人員和高層次管理人才已成為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科學技術人員和高層次管理人才的培養,必須通過教育來獲得。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廣泛運用于生產,社會的生產和再生產的實現越來越離不開教育,培養各類專門人才和高素質勞動力,教育也越來越成了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改善生產管理和提高生產管理水平,關鍵是發展教育,只有培養出具有社會主義深情和掌握較高科學技術知識的適應現代化大生產的勞動人民,才能有效地提高生產管理水平和經濟發展質量。再者,教育事業的發展有利于拉動內需,促進經濟發展。校舍改善和教師住房建設與安居工程一樣,能拉動對土木磚瓦和鋼鐵的需求,況且教師住房也應該是安居工程的一部分,同樣關系民生,而教學儀器,實驗器材,體育器材和圖書物資的生產也涉及到眾多行業,國家投入的增加同樣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農村教師津補貼,提高農村偏遠貧困地區教師的崗位津貼,能夠鼓舞一部分大中專畢業生到農村任教,一方面解決青年的就業困難,另一方面改善農村學生的辦學質量。農村教師收入提高了,自然也要擴大消費,從而帶動消費增長,利國利民。
二、經濟發展對教育的影響
教育對經濟的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積極影響,一個是消極影響。教育的發展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因此經濟的發展對教育的影響是顯著的。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教師的素質也在逐步提高。現在,中小學教師基本上都是大學畢業。各個學校在招聘教師時,都要經過嚴格的篩選。我們從教師崗位的激烈競爭中,可以感覺到,只有真正的高素質人才才能真正勝任這一工作。經濟的發展使得教育得到普及,而教育的普及必然惠及教師的培養。經濟的發展,使得知識不斷得到細化。就拿英語專業的本科生來講,考研時就要具體細分為翻譯、教育、文學、語言學等方向。每一個學科,每一種專業的細化,也使得各種培訓機構不斷的興起,促進了一個行業的發展。隨著國民生產總值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給普及教育提供了條件。我國現下所提供的九年義務教育正得到普遍的應用。權利得到保障是經濟對教育最顯著的影響之一。與之相對應的經濟的發展對教育的影響也有其消極的方面。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的出現和推廣使很多的學生沉溺于網絡游戲之中。對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構成潛在威脅。互聯網是一張無邊無際的"網",內容雖豐富卻龐雜,良莠不齊,青少年在互聯網上頻繁接觸西方國家的宣傳論調、文化思想等,這使得他們頭腦中沉淀的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和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形成沖突,使青少年的價值觀產生傾斜,甚至盲從西方。不少青少年寧可整日沉溺于虛幻的環境中而不愿面對現實生活。而無限制地泡在網上將對日常學習、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嚴重的甚至會荒廢學業。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逐漸富裕,人們對物質的要求出現了價值的失衡,而且也頻頻在媒體中披露。追求出現了一些不正之風,一些腐敗奢侈之風,這些多少都會使青少年幼小的心靈受到污染及負面的影響。同時,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人總會在無形中對各方面優越的人提出夸獎或者羨慕。這在無意中都會給孩子灌輸一種攀比的心理。
三、結論
經濟與教育在當代社會相輔相成,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教育的變革和發展。教育是培養適合經濟發展人才的一種社會活動,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關系十分緊密。它既是傳遞社會生產經驗和生活經驗的必要手段。大力發展教育是經濟可持續發展得核心。人力資本理論認為:教育具有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等功能,在經濟發展中居于先導性、全局性、基礎性地位,對促進生產率的提高和經濟增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訓練技能、傳授知識、開發智力等教育活動來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從而達到縮短社會生產的平均必要勞動時間,實現巨大的經濟效益。教育的變革要以經濟為基礎。經濟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設備基礎,以及物質保障,使教育的發展能夠及時有效的進行。
推薦期刊:南方職業教育學刊(雙月刊)于2010年9月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公開出版發行,由廣東省教育廳主管,汕頭職業技術學院與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合辦,2011年1月創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