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9月18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本篇文章是由《物理教學探討》發表的一篇物理論文,力求反映基礎物理教學的學術水平和發展方向,對教改中的“前沿”,熱點問題及時作動態報道,達到“教”有所用,“學”有所獲的目的,為提高教師和學生的科學素養起到積極的作用。針對創新能力的培養對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探究。
摘要:德育工作在學校教育中一直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如何學習和做人,這對加強青少年德育工作提供新的契機。
關鍵詞:德育滲透 教書育人 勇于探索 獻身科學
中共中央關于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德育要與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相結合,滲透、貫穿在各學科教材和教學過程中。”在德育大綱的實施途徑上又明確指出:“各科教師均要教書育人,寓德育與各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之中。”;“理科教學要注意培養學生學習事實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幫助學生學習和樹立辨證唯物主義的一些基本觀點。”根據上述精神,本人在近二十年的物理教學中,認真探索德育滲透的途徑,取得較好的效果,本文就此淺談一些做法和體會。
1利用物理規律本身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物理規律本身包含許多哲學思想。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例如:講天體運動時:“從十八世紀三十年代人們共發現太陽的九顆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而第九顆行星冥王星由于軌道離太陽太遠最近被排除這個家族,這說明科學是在不斷探索、不斷發展。講能量轉化及守恒定律時,教育學生看任何事物要用變化、發展的眼光去看。講分子運動論時,一個分子的行為和大量分子的行為完全不同,告訴學生任何事物都存在共性和個性,量變到質變的辨證統一觀點。講質點、勻速直線運動、彈簧振子、單擺等知識時,滲透在分析問題過程中抓事物主要矛盾的哲學原理。同時還利用物理規律來喚起學生“異想天開”的求知欲望。如講庫侖引力時讓學生與萬有引力形式相對比:后設疑:“二者的表達式如此相似,是否存在必然聯系?可至今還沒有哪位科學家做出回答,你們將是二十一世紀祖國科技發展的主人,祖國希望你們現在努力學好物理基礎知識,或許你們之中的某位同學將來做出解答。”物理公式簡潔、嚴謹.但其內涵豐富多彩也是進行對稱美、和諧美等美育的最佳材料。通過形式美教育的同時,將其內涵加之擴展,為學生理解記憶,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例如:復習牛頓第二定律F=ma時,講到它包括矢量性、對應性和瞬間性。學生感嘆無比:“牛頓真了不起,僅僅用了三個字母就包括著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學生受到公式美和內容美的熏陶。
2利用物理學史上的重大發現,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
講授有關物理知識時,我總是講點物理學史上的重大發現及對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的事例,對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學習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學習態度等無疑是一種好的嘗試。在講瓦特蒸汽機的發明。拉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序幕。愛迪生電燈的發明,從此人類進入了電的時代。阿基米德在浴室中洗澡,發現身體浸入水中,水就會從盆邊溢出,突發靈感:阿基米德定律從此誕生了。這一發現,不僅揭開他苦苦思索的“黃冠”之迷,也是流體力學誕生的慶典。“樹上蘋果掉下總是落向地面”這在大家看來司空見慣的現象中,在牛頓的眼里卻孕育著萬有引力定律的誕生。加利略在教堂中發現懸掛在天花板上油燈的擺動,驚奇的發現油燈擺動振幅越來越小.可每次擺動的時間卻幾乎相等。這就是擺的重要特性“等時性”的雛形,由此誕生了世界第一個擺鐘。開普勒三定律是開普勒經過長達四年,否定19種假設最后發現的。太陽系中的第八顆行星海王星就是萬有引力定律的產物。通過描述科學家對自然現象的敏銳觀察和科學推測、勇于探索、不畏艱難、最終發現物理規律的精神,激發了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激勵了學生樹立科學精神,初步養成了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也為今后進行科學研究和探索打下思想基礎。
3利用物理學家的平生事跡對學生進行獻身科學報效祖國的教育
如牛頓是經典力學的奠基人,是物理學史上的一員巨將,但他卻說“那是由于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緣故”。布魯諾為了堅持哥自尼“日心說”被當時的天主教活活燒死。居里因為思考問題而慘死在奔跑的馬蹄之下。愛因斯坦的大氣晚成。卡文迪許由于扭枰實驗測得萬有引力常數G=6.67x10-~Nm2/kg被譽為“能測出地球質量的人”。阿基米德只需要一根足夠長的木棒而成為能“撬起地球”的人。而他研究發明的硝酸甘油被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此阿基米德悔恨終生。我國國家功勛錢學森當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時,沖破美帝國主義長達五年的層層封鎖,依然回到祖國的懷抱。這些內容,講課時緊緊結合教材特點介紹給學生。科學家的那種勤奮、刻苦、靈活、持久、為科學真理不為強暴而獻身的精神對學生有很強的感染力。從而使他們心靈得到凈化、思想得到升華。在我教的學生中,也有出國的,但他們都表示,到國外只是充電,為了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目的是更好地報效祖國。
4利用我國科技發展巨大成就,進行愛國情感熏陶
講授各文章內容時,教師要充分利用配置課本前頁的彩圖和插圖激發學生愛國情感。例如:利用圖象再現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時那萬眾歡呼、激動人心的情景,學生也為之激動,引起了極好的感情共鳴。1970年4月,我國自己研制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升空的事實。這標志著中國成為繼蘇、美、發、日、之后第五個擁有研究和發射衛星能力的國家。2003年的金秋時節我國自己設計的宇航飛船首次把楊利偉送上太空,創下了宇航飛船載人的歷史。2007年的金秋時節我國自己設計的嫦娥一號探月衛星發射成功,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東方紅一號、宇宙飛船、嫦娥一號的發射成功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史上的三個里程碑.它標志著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日益加強。這些重大事件,學生耳聞目睹、易于接受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5理論聯系實際。增強同學們學習的自信心
五年制大專學生都是被重點高中據之門外的。他們的程度很差,因此,學習精神起伏跌蕩,缺乏自信心,我就利用教材的適當內容鼓起他們的勇氣,克服自卑心里,樹立自信心。例如;講加速度的概念;即速度變化快慢時,告訴學生說: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就是加速度。
再如:講牛頓運動定律應用時有兩種情況:已知物體受力求運動和已知運動求物體受力在實際當中有重要作用。指揮宇宙飛船飛行的科學工作者根據飛船的受力情況可以確定飛船在任意時刻的位置和速度,他們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我們在這里講的是一樣的,只是計算復雜。因此別小看我們坐在這里學習的可是高新技術的原理,只要大家努力.說不定在坐中間會出現未來科學家。“在把楊利偉送上太空的監控室內負責人就有曾是我市八中高中畢業的孫立軍同學,市八中只是戴帽高中,這說明什么?”。同學們開懷大笑,看得出,同學們的情緒高漲,臉龐洋溢著自豪的神采。還有讓同學們做些小實驗,如:用一把直尺.一塊秒表或擰開水龍頭粗略測量當地的重力加速度。這類小實驗儀器簡單,操作方便,較容易成功。對培養同學們的自信心很有幫助。機械波的形成、橫波縱波的區別、波速,波長,周期(頻率)決定因素及公式的具體應用是教學難點。聯系5.12汶川大地震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剛發生地震的第二天是物理課,我先讓學生描述地震來臨時的情景,學生迅速從各個方面收集記憶.在我的引導和學生的配合下歸納為:先上下顛簸后左右、前后晃動。我進一步引導這說明什么?我再講解地震的形成過程,通過分析得出地震形成產生的地震波既有縱波.又有橫波,縱波的傳播速度較橫波快。因此從地心產生的振動傳到地面的表現形式就是先上下顛簸后左右、前后晃動。而橫波是造成建筑物破壞的主要元兇.我們從中得到的啟示是:當有上下顛簸的感覺時馬上離開。
6結束語
在多年的物理教學中,堅持德育滲透。從形式上看與教學內容無關,其實,提高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明確學習的目的.端正了態度.受到了科學方法的訓練,這種教育可以說是遷移默化的,很有成效。不僅提高了學習成績,而且會使學生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