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9月05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國有商業銀行是指由國家(財政部、中央匯金公司)直接管控的商業銀行,其特點體現在所有的資本都是由國家投資的,是國有金融企業。目前主要有: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共5家。
摘要:國有商業銀行上市是近幾年來經濟金融界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通過資本市場改造傳統銀行已成為趨勢。相對于股份制商業銀行的上市而言,國有商業銀行上市有著更為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上市動因,論證了“整體上市,分步實施”模式上市是國有商業銀行發展的必由之路,隨后針對國有商業銀行上市所面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思路。
關鍵詞:國有商業銀行 上市動因 上市模式
正文:
以股份制形式組建銀行,在國際上已經成為普遍趨勢。從英國《銀行家》雜志公布的2001年全球1000家大銀行排名來看,按一級資本總額排名全球前50位的大銀行當中,除我國的四大家國有銀行外,全部都是股份制銀行。而我國的國有商業銀行由于產權結構的模糊性和不穩定性,導致了法人治理結構極不完善。亞洲金融風暴的一些事實表明,政府直接指揮商業銀行進行資源的配置會擾亂金融系統的有序運行,阻礙資金儲蓄的增長,威脅到金融秩序的穩定性,對國有企業和國有商業銀行的長遠發展十分不利。因此,我們必須對國有商業銀行的產權結構進行再造并推動其上市,才能促進其長遠發展。
一、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上市的動因
(一)外在動因
1.國有商業銀行上市是政府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金融體制改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金融市場化是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必然趨勢,而國有商業銀行的上市可以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的進程。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潛力將會越來越大,如果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規模不能保持同步的擴張,不僅會制約我國金融市場的開放和發展,也會弱化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因此,在保證國家控股地位不變的前提下允許國有銀行上市,可有效擴大國有銀行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力,在大力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同時,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
國有商業銀行上市是政府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結果。 基于目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弱競爭力,加入WTO以后,在一個充分競爭的環境中,如果不進行改革,我國銀行業面臨著客戶邊緣化、價值鏈邊緣化、金融創新邊緣化、人才邊緣化的危機。國家追求的仍然是局限條件下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然而,現代社會的金融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經濟的核心,金融業具有極強的外部性,可以說,現代社會的各種經濟關系都集中于銀行,銀行業倒閉或者經營管理體系不完善,會影響到一個國家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穩定。在這種預期下,政府必定要推動銀行體系改革,尋求改革的良藥。而我國的國有商業銀行更加受加入WTO的沖擊,外資銀行的進入直接威脅到國有銀行的生存,增加競爭力是其唯一的出路,因此改革也是自然的選擇。
2. 國有商業銀行上市是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外在要求
國有商業銀行上市,有助于引入國際戰略投資者,分散銀行上市的風險,為銀行業務拓展提供新的融資渠道。國有商業銀行上市,必然會吸收一部分境內法人、機構和個人甚至境外的投資者作為股東。投資者購買銀行的股票,目的是為了得到盡可能高的回報,如果銀行經營管理者沒能改善經營管理,提高銀行的經濟效益,利潤較少甚至出現虧損,投資者就會“用腳投票”,拋出股票,給發行股票的銀行施加壓力。另一方面,在實行規范的股份制情況下,股東還可以通過股東大會“用手投票”,對經營管理者施加影響,促使他們努力改善經營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另外,國有商業銀行上市在充實金融板塊、減少股票指數的人為操縱、穩定證券市場、促進投資理念方面的作用也不可小覷。目前我國的證券市場正處于低迷狀態,金融企業以其利潤豐厚穩定、股本規模大且多為知名企業等特點,極易成為市場上的特殊板塊。商業銀行上市有助于資本市場的結構完善和發展成熟,為資本市場提供一種新的成長性和穩定性的中堅力量,促進資本市場長期的穩定發展。以深發展和浦發銀行為例,目前兩家公司總市值分別達到280億元和580億元,各占兩市總市值約1.65%和3%。在深發展的高速成長期,它曾經領漲大盤,是當時著名的風向標,在其平穩經營階段則與后上市的浦發銀行共同成為主力運作的指標股,起到護盤作用。可以想象,當金融企業上市漸成氣候并形成一個較大的金融板塊時,因其市值比重較大且股價穩定,可以成為調節大盤走勢和抑制投機的理想杠桿。四家國有銀行2001年按境內審計計算的每股收益平均值為0.32元,參照2000年兩市每股收益平均為0.21元來比較,應當屬于較高水平。以2001年凈資產收益率這一指標來衡量,招商銀行最高,達到27.97%,浦發銀行為15.03%,深發展為11.09%,民生銀行為11.91%。可見,從盈利能力和對股市的影響力而言,銀行股能夠起到穩定我國金融市場的作用。
3.國有商業銀行上市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
通過上市,國有銀行可以改善自身資金結構,優化股權結構。我國銀行的資金構成較為單一,與國外同業相比,資金經營質量和運作效率較低,而且不良貸款的比例也偏高。銀行為達到上市要求而努力的過程,也正是銀行剝離不良資產、改善資金結構的過程。同時,我國的絕大多數商業銀行不是國有獨資銀行,而是政府、法人占絕對控股優勢的股份制銀行,這種股份結構在某些時候是影響和制約銀行的管理和經營的。而上市則會使銀行的股東數量呈幾何級數增加,給銀行帶來的股權結構上的優化是顯而易見的。近年來,我國改革力度較大,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科技教育、社會保障、國防安全、環境治理和保護、國企的解困等方面需要大量的資金,連年預算赤字,國家財政并不充裕,不容易拿出數以千億計的預算用于補充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金。與此同時,我國民間資金相對充裕,居民儲蓄已突破八萬億元,上市不失為充實銀行資本金,提高資本充足率的好方法。這樣可以充分動員社會資金,擴張民間投資渠道,減輕財政壓力,優化金融資源的配置。
(二)內在動因
1.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需要
國有商業銀行上市有利于建立明晰的金融產權結構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現行的國有獨資產權模式,導致了產權關系模糊、資本非人格化以及所有權與經營權難以分離、責權利不明、缺乏有效的自我約束機制以及經營效率和效益低下等問題的出現。目前,國有商業銀行的法人治理結構也存在著嚴重的缺陷,董事會與監事會的設置以及經營管理層的任命基本上都是由政府決定,董事會形同虛設,監事會能否發揮有效作用也有待于進一步的觀察。這種狀況難以形成對經營管理層的有效約束,至于法人治理結構所包括的各個方面相互之間關系的協調就更無從談起。國有商業銀行上市改造,就是要建立與現代商業銀行制度相適應的金融產權結構,使國有商業銀行獲得獨立的法人產權地位和自主經營權,實行政企分開,徹底擺脫形形色色的政府干預。建立有效的內部權利約束機制,形成對經營機構和人員的產權約束,防止諸如“內部人控制”等問題的產生,使公司具有更大的穩定性和更長的延續性。
2.提高資本充足率、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需要
國際清算銀行于1988年專門通過的《巴塞爾協議》中明確規定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資本充足率代表了商業銀行應對金融風險的能力,該比率越高,存款人的本金安全就越有保障。目前我國大陸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普遍未能達標。而上市有利于通過資本運營進行規模擴張,可提供補充資本金的來源渠道,快速提高資本充足率。從目前情況看,國有銀行每年發放貸款以大約8000億的速度增長,按照巴塞爾協議規定資本充足最低8%的要求,國有銀行每年至少需要補充600到800億的資本金,在目前財政赤字已達到相當高度的情況下,要求財政每年撥付幾百億元資金補充國有銀行資本金的可能性不大。因此,通過上市在資本市場上融資,是提高國有銀行資本充足率的有效途徑。
國有商業銀行上市有利于分散金融風險、實現資本的社會化,有利于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抗風險能力。目前,政府是國有商業銀行的惟一出資者,在實際操作中,對它們的經營狀況承擔著無限責任。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科技快速發展,金融風險也逐漸增大。在目前這種體制下,一旦出現金融危機,政府就被推到風險第一線。國有商業銀行改制上市,更多的投資者出資入股,金融風險對政府的影響就小得多。另外,國有商業銀行上市還可以疏通融資渠道。商業銀行上市后,可以通過增發新股、配股等方式補充資本金,沖銷一部分不良資產,提高銀行資產的質量。深圳發展銀行作為國內第一只上市的銀行股,在10年的時間里,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高比例送配,由原來的小盤袖珍銀行股發展成為今天總股本達19.45億元的深市“龍頭股”,大大增強了銀行抵御風險的能力,促進了銀行規模的擴張和業務的拓展。國有商業銀行應借鑒深圳發展銀行的成功經驗,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盡快上市,并且在上市后,充分運用資本市場后續融資功能,實現資本的社會化,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抗風險能力。
3.應對加入WTO挑戰的需要
加入WTO后,銀行業的競爭將是第一位的。面對競爭和挑戰,國有商業銀行借助上市提高資本充足率,引進先進的管理技術和風險控制機制,加強外部監督,提高國際競爭力,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根據有關WTO成員國達成的協議,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銀行業對外開放主要包括:兩年內允許外資銀行對國內企業開放人民幣業務;5年內允許外資銀行具有完全市場準入和開辦人民幣零售業務;外資銀行在指定的地區內,可享有中國國內銀行相同的權利(即國民待遇);5年內取消地區限制和客戶限制。也就是說在加入WTO后,外資銀行將會以更大的規模、更多的業務、更快的速度進入我國金融領域,從而不可避免的為我國本來已渾身是病的銀行業帶來強烈的沖擊。按照市場準入和國民待遇原則,在華外資銀行的待遇將逐步提高,再結合其科學的運作機制、資產規模效益和先進的管理手段,將極大地提高其在中國金融市場的影響力,其競爭優勢將逐漸顯現出來。面對即將到來的金融業的激烈競爭, 國內商業銀行應深化改革,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的經濟實體。國有銀行要擺脫困境,并有能力同外資銀行競爭,就必須從根本上入手也就是從改革產權基礎入手進行制度創新,而通過上市進行股份制改革就是這一制度創新的現實選擇。
小編推薦優秀經濟期刊 《經濟師》
1986年創刊,現為月刊,在《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2011—2012)中,被評為“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該報告是國內外期刊評價中第一種分類分級排行榜和權威與核心期刊指南,采用定量評價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構建了科學、合理的多指標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