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8月05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有關兒科系列著名期刊:《中國實用兒科雜志》重點報道兒科醫學領域的新成果、新技術、新進展,交流成熟的臨床經驗,注重臨床研究,以促進我國兒科醫學事業的發展。中國實用兒科雜志創刊于1986年,當時刊名為《實用兒科雜志》,雙月刊;1993年更名為《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9年由雙月刊改為月刊,規格為國際通用的大16開本;2006年由64頁增至80頁。
【摘要】目的 討論心跳驟停兒科診斷與治療。方法 對患兒臨床表現結合檢查結果進行診斷并治療。結論 應馬上對患兒進行心肺復蘇,然后進行復蘇后處理,在使用藥物治療的同時注意缺血缺氧性腦病的防治。
【關鍵詞】心跳驟停 兒科 診斷 治療
心跳驟停是指心臟搏動突然停止,血液循環停止,繼之全身組織、器官功能亦相繼停止。心跳驟停引起的突然死亡,稱為心臟性猝死。腦組織對缺氧、缺血極為敏感,大腦供血完全停止5min則神經細胞開始死亡,甚至可導致腦死亡或腦不可逆的損害,即心跳驟停搶救存活者常見的后遺癥。
1 病因
1.1 呼吸衰竭 最多見,如新生兒窒息、重癥肺炎、呼吸窘迫綜合征、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腦水腫與顱內高血壓征等,均易導致衰竭而引起心中心跳驟停。
1.2 心臟疾病 急性心肌炎、心肌病、心臟房室傳導阻滯、急性心包填塞等,亦常引起心跳驟停。
1.3 其他原因 有藥物中毒或過敏,電解質和酸堿失衡,溺水、觸電、嚴重創傷等意外事件。醫源性因素如氣管插管、心包穿刺、心導管檢查、心臟手術等均因機械刺激,迷走神經過底興奮而致心跳驟停。
2 臨床表現
在原有疾病的基礎上突然出現:
2.1 神志突然喪失。
2.2 大動脈搏動消失。
2.3 瞳子L散大、對光反射消失。
2.4 心音不能聽見或明顯心動過緩。
2.5 呼吸停止呈不規則。
2.6 心電圖常見等電位線或心到顫動。
3 治療
3.1 心肺復蘇
3.1.1 初期心肺復蘇:
①打開氣道:保持氣道通暢是人工通氣的先決條件,彩用仰頭抬頦或仰頭抬頸法。
②人工吹氣:搶救和放在前額上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病兒的鼻孔,然后深吸氣口對口連吹氣兩口,嬰兒需口對口和鼻吹氣。吹氣量應以使病兒胸部抬起為度。吹氣頻率:嬰兒30~40次/min,兒童15~18次/min。
③胸外心臟按壓:胸外心臟按壓是緊急維持人工循環的主要方法,注意以下幾點:A.將病兒仰臥在硬板上,消除按壓死腔。B.按壓部位要正確。C.按壓姿勢正確:肘關節伸直,雙肩位于病兒胸骨正上方;新生兒和小嬰兒可采用環抱法復蘇即雙手環繞病兒胸部,用雙手拇指或重疊的雙拇指按壓。D.按壓的強度以能觸及大動脈搏動為宜。
3.1.2 后期心肺復蘇:
①氣管插管和機械通氣:插管前準備好各種器械,氣管插管插入后應盡快聽雙側呼吸音,確定導管位置無誤后,方可因定,連接簡易呼吸器,施行控制呼吸或使用呼吸機進行器械呼吸。
②靜脈穿刺建立靜脈通道、監測心電圖。
③胸內心臟按壓:進行胸外心臟按壓10min無效,或病兒胸骨、脊柱畸形無法正確旅行胸外心臟按壓,應立即請外科醫師開胸直接用手按壓心臟(心室),更多用于手術中心跳驟停。
④藥物治療:
A.首先腎上腺素。
B.心臟復跳后心動過緩、心臟阻滯者選用阿托品。
C.心跳停搏時間較長有嚴重酸中毒者選用碳酸氫鈉糾酸。
D.有心室顫動者先用利多卡因。
⑤除顫:心室顫動時應先人工通氣供氧,再進行除顫。
部分病兒通過心臟按壓及利多卡因靜脈注射可以除顫,無效時則需電擊除顫。將除顫器的一只電極板置于胸骨右緣第二肋間,另一電極板放在左腋中線第四肋間。電極板大小因年齡而異,嬰兒用直徑4.5cm、兒童用直徑8cm。除顫電能,首次為2Ws/kg,以后漸增至4Ws/kg,范圍為20~150Ws/kg。
3.2 復蘇后處理 心肺復蘇僅是一種維持性措施,心跳恢復后必須進行持續生命支持。
3.2.1 循環功能恢復:
①心跳恢復后循環功能不穩定的常見原因:A.有效循環血容量不足;B.心肌收縮無力;C.心律紊亂;D.微循環障礙;E.酸堿平衡失調和電解質紊亂;F.原發病因未祛除。
②心肺復蘇成功后,對危重病兒應連續監測心電圖、血壓、尿量、中心靜脈壓、肺動脈楔壓、血氣及血電解質的變化,積極尋找原發病因,針對病因處理。
③根據血流動力學改變,并結合紅細胞比積和血漿總蛋白決定液體補充量及性質。
A.紅細胞比積<42%、血漿總蛋白低:輸血。
B.紅細胞比積<42%、血漿總蛋白不低:輸紅細胞液。
C.紅細胞比積>42%、血漿總蛋白低:輸血漿。
D.紅細胞比積及血漿總蛋白均高:輸糖及補充電解質。
④改善心功能。
⑤糾正心律失常:嚴重心動過緩或傳導阻滯選用阿托品或民丙腎上腺素;頻繁室性早搏可應用利多卡因,室性心動過速或心室顫動應行電復律(同“1.心肺復蘇”)。
3.2.2 呼吸功能的維持和改善:心跳恢復后,必須繼續施行機械通氣,直到循環穩定,呼吸交換量滿意方可停止,無自主呼吸或通氣不良時可適當使用呼吸興奮劑。加強呼吸道管理,注意呼吸道的加溫濕化,間歇吸痰,解除支氣管痙攣,保持呼吸道通暢。機械通氣時首先要確定呼吸參數:潮氣量10~15ml/kg,呼吸頻率15~18次/min,吸呼比1:2,氧濃度(FiO2)復蘇初期使用純氧,以后FiO2改為0.4~0.5。復蘇初期主張過度通氣,PaCO2維持在28~35mmHg以減輕腦水腫。為防止低氧血癥、肺水腫和急性呼吸功能不全的發生,應予以預防性呼氣末正壓。
3.2.3 腎功能衰竭的防治:復蘇后應記錄24h尿量及尿比重,如每小時尿量>50ml,尿比重>1.015,表時腎功能良好;每日尿量<400ml為少尿,每日<100ml為無尿。可應用呋塞米(速尿)1mg/kg靜脈注射,觀察反應作進一步處理。
3.3 缺血缺氧性腦病的防治
3.3.1 低溫:既降低腦代謝,又降低顱內壓,減輕腦水腫。
3.3.2 機械通氣:保證供氧。
3.3.3 及早足量脫水:應用甘露醇、呋塞米(速尿),使尿量多于輸液總量。同時注意電解質的補充,血漿滲透壓>320mmol/L停用甘露醇。
3.3.4 抗驚厥治療:常選用硫噴妥鈉或地西泮(安定)、苯巴比妥鈉(魯米那鈉)。
3.3.5 糖皮質激素:應用地塞米松或?尼松龍(強的松龍)靜脈注射。
3.3.6 肝素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抗凝、利尿、改善微循環。
3.3.7 腦細胞代謝激活劑(如腦活素)的應用。
3.3.8 高壓氧治療。
3.3.9 其他治療:維生素C、維生素E、能量全劑、鈣通道阻滯劑等的應用。
3.4 原發病的治療 心跳驟停的原因繁多,如麻醉意外,外傷、電擊、溺水等意外、心肝疾病、中毒性疾病,呼吸衰竭,嚴重低血壓,電解質紊亂,迷走神經張力過高及嬰兒猝死等。心肺復蘇成功后應尋找病因,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
參 考 文 獻
[1]劉海沛,喻文亮,孫波,2005年國際小兒心肺復蘇指南解讀—基礎生命支持[J].國際兒科學雜志.2006年03期.
[2]馬紅秋,辛德莉,兒童心肺復蘇術的研究狀況和對比[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6年04期.
[3]何時軍,陳賢楠,病毒相關性小兒危重病[J].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06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