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7月31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肛瘺是痔瘡的一種。隨著現代人生活壓力的逐漸增大和生活節奏的逐漸加快以及生活的不規律等是導致肛瘺的直接誘因,很多人也因此得了肛瘺。一般西醫都采用手術的方法來治療,這種方式危險大,痛苦大。本文從中醫角度進行了診斷,以希望找出解決辦法,這不失為一篇優秀的醫學論文。
【關鍵詞】 肛瘺 中醫 診斷
肛瘺是指直腸或肛管與周圍皮膚相通的一種異常管道,中醫稱之為肛漏。一般由原發性內口、瘺管和繼發性外口三部分組成,也有的僅具內口或外口者。內口為原發的,絕大多數在肛管齒線處的肛竇內;外口是繼發的,在肛門周圍皮膚上,有時不止一個,整個瘺管壁由增厚的纖維組織組成,內復一層肉芽組織,經久不愈。肛瘺多是肛周膿腫的后遺癥。臨床上分為化膿性或結核性兩類。其特點是以局部反復流膿、疼痛、瘙癢為主要癥狀,并可觸及或探及瘺管通到肛門內。
[診斷要點]
1.癥狀
(1)流膿:局部間歇性或持續性流膿,久不收口。一般初形成的肛瘺流膿較多,有糞臭味,色黃而稠;久之,則膿水稀少,或時有時無,呈間歇性流膿;若過于疲勞,則膿水增多,有時可有糞便流出;若膿液已少而突然又增多,兼有肛門部疼痛者,常表示有急性感染或有新的支管形成。
(2)疼痛:當瘺管通暢時,一般不覺疼痛,而僅有局部墜脹感。若外口自行閉合,膿液積聚,可出現局部疼痛,或有寒熱;若潰破后膿水流出,癥狀可迅速減輕或消失。但也有因內口較大,糞便流入管道而引起疼痛,尤其是排便時疼痛加劇。
(3)瘙癢:由于膿液不斷刺激肛門周圍皮膚而引起瘙癢,有時可伴發肛門濕疹。
2.體征
(1)肛門視診可見外口,外口凸起較小者多為化膿性;外口較大,凹陷,周圍皮膚暗紫,皮下有穿鑿性者,應考慮復雜性或結核性肛瘺。低位肛瘺可在肛周皮下觸及硬條索,高位或結核性者一般不易觸及。以探針探查,常可找到內口。
(2)直腸指診:在內口處有輕度壓痛,少數可捫到硬結。
(3)探針檢查:只在治療中應用,一般不能作為診斷用,防止穿破瘺管壁,造成假道。
(4)X線造影:自外口注入30%~40%碘油,照相可見瘺管分布,多用于高位肛瘺及蹄鐵形肛瘺。
(5)B超檢查:通過B超檢查可發現是否有膿腫形成,有無瘺管甚至瘺管的走行方向。
3.分類
(1)低位單純性肛瘺:只有一個瘺漏管,并通過外括約肌深層以下,內口在肛竇附近。
(2)低位復雜性肛瘺:瘺管在外括約肌深層以下,有兩個以上外口,或兩條以上是管道,內口在肛竇部位。
(3)高位單純性肛瘺:僅有一條管道,瘺管穿過外括約肌深層以上,內口位于肛竇部位。
(4)高位復雜性肛瘺:有兩個以上外口及管道有分支竇道,其主管道通過外括約肌深層以上,有一個或兩個以上內口者。
4.肛瘺的發展規律
將肛門兩側的坐骨結節劃一條橫線,當瘺管外口在橫線之前距離肛緣4cm以內,內口在齒線處與外口位置相對,其管道多為直行;如外口在距離肛緣4cm以外,或外口在橫線之后,內口多在后正中齒線處,其漏管多為彎曲或馬蹄形。
[鑒別診斷]
1.肛門部化膿性汗腺炎 肛門部化膿性汗腺炎是皮膚及皮下組織的慢性炎性疾病,常可在肛周皮下形成漏管及外口、流膿,并不斷向四周蔓延。檢查時可見肛周皮下多處漏管及外口,皮色暗褐而硬,肛管內無內口。常常被誤診為肛瘺,土要區別是化膿性汗腺炎的病變在皮膚及皮下組織,病變范圍廣泛,可有無數竇道開口,呈結節狀或彌漫性,但竇道均較淺,不與直腸相通,切開竇道后無膿腔及瘺管。
2.骶前畸胎瘤潰破 骶前畸胎瘤是胚胎發育異常的先天性疾病,多在青壯年時期發病,初期無明顯癥狀,如腫瘤增大壓迫直腸可發生排便困難。若繼發感染,可從肛門后潰破而在肛門后尾骨前有外口,肛門指診?捎|及骶前有囊性腫物感,而無內口。手術可見腔內有毛發、牙齒、骨質等。
3.肛門周圍毛囊炎和癤腫 毛囊炎和癤腫是常見的皮膚感染,初起表現為局部紅腫痛的小結節,漸腫大,呈錐形隆起。數日后,結節中央組織壞死而變軟,出現黃白色膿栓,紅腫疼痛范圍擴大,膿栓脫落,排出膿液,炎癥漸消而愈,若多個癤腫同時發生,稱為癤病,若發生瘺管,病變較淺,不與肛門相通。
4.骶尾部囊腫 骶尾部囊腫是一種先天性疾病,一般認為是因胚胎發育異常引起的。常為表皮囊腫或皮樣囊腫。位于骶骨前直腸后間隙。囊腫呈單囊性、雙囊性或多囊性,大者如雞蛋,小者如蛋黃,腔內可有膠凍狀黏液,多在青春期20~30歲發病,無感染時,常無癥狀,有時感覺骶尾部脹痛,若囊腫長大或繼發感染,則出現發熱、局部紅腫、疼痛等癥狀。潰破或切開引流后,形成竇道,無內口,其鑒別要點是骶尾部囊腫多有患處脹痛,其瘺口多在臀中縫或其附近,距肛緣較遠而離尾骨尖較近,有上皮組織向瘺口內延伸,瘺口凹陷,不易閉合。若囊腫較大,直腸指診時可發現骶前膨隆,可觸到囊性腫物,表面光滑,界限清楚。探針檢查可向骶骨前肛門后方深入,深者可達10cm左右,腸之間有囊腔,內有不定形的散在鈣化陰影,可見骨質或牙齒。病理檢查可確診。
5.會陰部尿道瘺 瘺管是尿道球部與皮膚相通,瘺口常在會陰部尿生殖三角內,排尿時有尿液從外口流出,若瘺口較小,或因炎癥粘連閉塞,排尿時只有少量尿液從外口流出,感染后瘺口有膿液流出時,易誤診為肛瘺,檢查時直腸內無內口,瘺道與尿道相通,常有外傷史和尿道狹窄。
6.骶尾部骨髓炎 由骶骨骨髓炎造成骶骨與直腸之間的膿腫,膿液由尾骨附近穿破,形成瘺管。瘺口常在尾骨尖的兩側,并與尾骨尖平齊,有時有兩個對稱的瘺口。
7.骶尾部骨結核 骶、髂、髖、恥骨骨結核可以形成膿腫,膿液在臀部或會陰部或腹股溝穿破,形成瘺管。本病具有發病緩慢,無急性炎癥,破潰后流清稀膿液,外不收口,創口凹陷,伴低熱、盜汗等癥狀。瘺口距肛門較遠與直腸不通。
8.肛管直腸癌 肛管直腸癌晚期,潰爛后也可形成瘺管,但其特點是腫塊堅硬呈菜花狀,潰瘍深大,分泌物為膿血、惡臭、持續性疼痛。病理檢查可確診。
參 考 文 獻
[1]楊永來.改良掛線法治療肛瘺580例.中國中醫藥科技 > 2006年05期.
[2]肛瘺的掛線治療.《大腸肛門病外科雜志》2006年05期.
[3]高位復雜性肛瘺的診治近況.《中國現代臨床醫學》2006年10期.
[4]中藥分期脫管治療單純肛瘺30例臨床觀察.《張家口醫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5]手術治療直腸陰道瘺的臨床體會.《中華臨床醫學雜志》2007年05期.
[6]肛瘺合并痔52例手術治療的體會.《廣西醫學》2007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