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01月10日 分類:新聞中心 次數: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 席習近平向獲得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存浩,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 裝備部程開甲頒發獎勵證書。
1月10日電中共中央、國務院1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高能化學激光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存浩,著名物理學家,中國核試驗科學技術的創建者和領路人,“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程開甲院士,共同榮獲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中國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每人獎金500萬元人民幣,此前已有22位著名科技專家先后獲此殊榮,他們分別是袁隆平、吳文俊、黃昆、王選、劉東生、金怡濂、吳孟超、王永志、李振聲、葉篤正、閔恩澤、吳征鎰、王忠誠、徐光憲、谷超豪、孫家棟、師昌緒、王振義、謝家麟、吳良鏞、鄭哲敏、王小謨。
當天的獎勵大會上,2013年度中國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也一一揭曉并頒獎,本年度共授予10位科技專家和313個項目國家科學技術獎。
張存浩院士簡介
張存浩,男,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山東無棣人,1928年2月出生。他是中國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高能化學激光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奠基人之一,長期從事催化、火箭推進劑、化學激光、分子反應動力學等領域的研究,取得多項國際先進成果。
程開甲院士簡介
程開甲,男,1918年8月出生,江蘇吳江人,1941年畢業于浙江大學物理系,1946年留學英國,1948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任英國皇家化學工業研究所研究員。1950年回國后,歷任浙江大學物理系副教授,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副主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第九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核試驗基地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基地副司令員,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員、顧問,現任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院士),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科技論文發表范文:
摘要:神經科學是關于人類神經系統的結構、功能和發展等方面的學科,它致力于研究大腦的結構、功能以及大腦局部刺激對大腦的影響和大腦的性能反應。腦成像技術作為神經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領域,由于其能夠直接觀察大腦在信息處理和應對刺激時的神經化學變化、能夠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參照從而備受醫療界的青睞。
然而,在其明耀光環的照耀下,人們卻往往忽視了伴隨于其中的一些社會、法律及倫理問題,例如,腦成像信息不但能夠作為人們預測疾病的手段,在醫療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是個體唯一性的鑒定工具、是探測人類思想的有效途徑,在非醫療領域中被廣泛地應用。隨著腦成像技術的發展和其成果在各個領域中的運用,腦成像技術所產生的社會、法律及倫理問題逐漸引起了各個領域人們的關注。
關鍵詞:科技職稱論文范文,核心期刊論文發表,腦成像,科技,倫理問題
一、隱私保護的特殊性
隱私作為人類的一項基本權利,指主體不愿意被公眾知悉的并與公共利益沒有關系的私人信息(包括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個人秘密、個人的生存與活動空間、個人的行為、私人活動及私人領域等等),隱私與個人的尊嚴、人格等緊密相連,是個人價值的重要基礎。隱私權一直受到諸多學者的重視,一些學者認為,與生活權、自由權、財產權相比較而言,隱私權可能更為基本。[1]
有些學者甚至認為隱私是民主社會的重要標志,具有促進社會民主的巨大作用。[2]隱私是保持個人獨立性及個體尊嚴的重要基礎,但是傳統意義上的隱私是真正的個人隱私嗎?與個體腦信息比較而言,傳統隱私只能作為一種外部意義上的相對隱私,而腦信息才是真正的個體隱私,是個體最重要的隱私———思想隱私。
腦成像技術涉及到的個體隱私有其獨特性,屬于人的思想隱私,是真正意義的個體隱私。在進行個體腦部信息掃描時,腦成像技術能夠利用遺傳信息預測人類精神疾病的發生,當個人從事一項特殊任務時,血流類型和腦部成像可能與指紋、基因一樣作為個體識別的唯一標識。腦成像信息會像遺傳信息一樣作為個體鑒定的一種途徑。正如一根頭發一樣,它能夠很容易地被獲得并作為個體的結論性鑒定,一個即時的大腦掃描也能被用來鑒定主體并揭示個體詳細的個人信息。腦信息與人類認知和情感也存在緊密聯系,MRI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大腦結構出現了反常,腦掃描顯示,大腦前額葉和顳葉等灰質含量較正常人有所減少。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于網絡,由本平臺整合撰寫,版權歸原作者或平臺所有,分享只為學術交流,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或整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