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12月07日 分類:政法論文 次數:
【摘要】 近幾次高技術局部戰爭表明,無人化武器“首當其沖,首當其用”,對戰爭成敗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無人化網絡戰場是其重要的方面,是實現一體化無人作戰的關鍵環節。 本文在簡述網絡技術的重要性的基礎上,重點論述了在軍事網格的支撐下,無人化戰場上的“三大子網絡”,以美國的全球信息柵格為例,總結了軍事網格對無人化戰場的支撐作用; 最后,對構建無人化作戰體系提出了基本要求。 本文將為無人化網絡戰場作戰與建設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 無人化戰場 軍事網格 全球信息柵格
引言
無人化武器平臺僅為無人化戰場奠定了一個物質基礎,或者說僅在信息化條件下的戰場上,提供了一個信息終端或武器平臺,而要真正形成無人化戰場,充分發揮各類無人化武器平臺的作用,擁有戰場網絡的支撐才是真正的關鍵。
當然,要形成無人化戰場,最主要是離不開網格技術地強有力支撐。 首先,軍用網格可將戰場上的指揮控制中心、各戰場上的無人化作戰平臺、各類無人化作戰裝備的操縱平臺等有效地鏈接集成,形成一個信息處理、交換和分發系統,綜合利用各種通信資源、計算資源,實現全戰場一個網。 其次,軍用網格將提供寬帶大容量的信息傳輸能力。 第三,軍用網格運用信息融合與綜合技術,對網內所有傳感器網及其他信息源搜集的多目標情況,自動進行綜合處理,提高系統整體探測效能; 提高對敵方的無人作戰平臺,以及隱身目標的探測概率; 提高目標航跡計算精度等。 在軍用網格的支撐下,各無人化作戰部隊可完成機動部署、情報偵察、預警探測、信息作戰、精確打擊、指揮指揮及全域防護等作戰任務[1]。
一、無人化戰場上的“三大子網格”
軍事網格完全可以實現無人化偵察手段多樣化、作戰指揮實時化、火力打擊精確化、作戰力量綜合化等特點。 作戰過程全憑無人化戰場上的“三大子網格”。 三大子網格包括:無人化傳感器網格、交戰網格和信息網格[2]。
1、傳感器網格。 傳感器網格是由設置在衛星、無人機、無人艦艇和地面無人作戰平臺上的所有探測器和傳感器及其由此鏈接起來的網絡構成的。 它將從這些分散在不同空間的傳感器收集戰場信息和各類作戰態勢數據,并快速生成戰場感知信息,為作戰決策者和無人化作戰平臺操作提供服務。 傳感器網格的作用就是有效地解決戰場上敵我雙方或多方誰先“看得見”的首要問題,即實現戰場的“單向透明”。
2、無人化交戰網格。 無人化交戰網格是由各種空基、陸基和海基無人化武器平臺和用于指揮控制這些無人化武器平臺的網絡軟件組成,其任務是有效利用戰場感知的情報信息展開作戰行動,達到預定作戰效果。 它的基礎是無人化武器平臺聯網,更重要的是它還可以通過這種聯網,最大化地發揮無人化作戰力量的整體合力,也就是充分發揮作戰體系“1+1>2”的綜合效能,即尋找和選擇最佳戰機和攻擊方式。
3、信息網格。 信息網格由通信網絡和計算機系統組成,它將傳感器網格和無人化交戰網格緊密鏈接,為其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傳輸能力和計算能力。 它將通過有效提高通信網絡的互操作能力,為傳感器網格和無人化交戰網格提供最大的連通性,以保證各類信息的安全高速傳輸。
二、軍事網格對無人化戰場的支撐
美國的全球信息柵格(GIG)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軍事網格,也是一個分布式環境,包括多種模式的數據傳輸媒體,如陸上線路、無線電通信、基于天空的設施等。 美軍有200多萬臺計算機和數以萬計的局域網為該系統服務。 它將美軍天基、空基、地空、海基的所有信息系統集成為一個海、陸、空、天軍公用的全球網格,通過互聯、互通和互操作把所有作戰單元聯結成一體,形成完整的作戰體系,為美國國防部獲得信息優勢,發揮最大作戰效能。 全球信息柵格與美軍網絡中心戰、《2020聯合設想》及C4KISR系統一起,構成美軍未來作戰優勢的新概念方案。 自然,GIG亦可作戰打造無人化戰場的強大技術支撐,使分布在戰場各個空間的整個無人化作戰平臺系統各部分都緊密融合在一起[3,4]。 為更加適應無人化戰場需要將再度完善,達到如下目標:
1、戰場網格使無人化作戰平臺具有“指哪打哪”的能力。 戰場網格將使得無人化作戰平臺戰場攻擊更加精確、更靈活、更便捷,從而極大地提高了無人化作戰平臺的精確作戰能力,真正做到“指哪打哪”。 2、戰場網格使無人化作戰平臺增大了戰場“透明度”。 戰場網格的連接不僅使無人化作戰平臺的操作人員對該平臺所處戰場位置了如指掌,而且能使遠在千里、萬里之外的指揮控制中心對無人化作戰平臺實時監控,知其準確位置和當前運行情況,清楚所接受戰斗指令、遂行任務的具體情況。
3、戰場網格使無人化作戰平臺的傳輸具有“無限帶寬”。 最近研究結果表明,利用光纖,我們每秒可傳送1萬億比特,即一秒可傳輸6250本百萬字的書。 這樣,戰場網格的發展就真正解決了實現信息傳遞上的“無限帶寬”。 4、戰場網格使無人化作戰平臺的傳輸具有“無限帶寬”。 戰場網格的“集群化”技術,對于充分發揮無人化作戰平臺的作戰效能和滿足未來無人化戰場的作戰需求,具極大的創新意義和實戰應用價值。
軍事網格對三大網格支撐的作用充分地表現在無人化戰場上的三個軍事領域,即物理域、信息域和認知域內。
2.1連接無人作戰平臺的物理域
軍事網格中的無人化傳感器網格、交戰網格和信息網格,構筑成了戰場網絡的物理域。 它以信息網格為傳輸紐帶,傳感器網格為前提,交戰網格為打擊手段,又構成了在不同空間的全維作戰空間,而軍事網格聯系所有作戰空間內的傳感器,諸如衛星、無人機和無人艦艇的雷達、聲納,以及其他情報部和偵察部隊獲得的信息,由傳感器網格數據融合后,迅速合成整個戰場空間的態勢圖,為無人化作戰平臺實施精確打擊提供信息支持; 無人化交戰網格能對分散在戰場空間內的各無人化作戰平臺上的武器,進行全方位實時控制,迅速選擇并確定打擊效果最佳的無人化武器,從而在無人化戰場上實現包括各種情報信息和軟、硬打擊武器系統之間的高度融合。
2.2無人作戰平臺共享軍事網格的信息域
未來無人戰爭爭奪信息優勢的斗爭將異常激烈,而要實現信息斗爭優勢,主要是通過三個階段,即信息共享、認知共享和自同步。 信息共享能力的關鍵是將無人化戰場上的所有信息系統通過軍事網格集成為各無人化作戰平臺所共用的一體化信息網格,包括橫向和縱向一體化,其最生動的體現就是戰場通用態勢圖。
2.3構建無人化作戰平臺的認知域
無人化作戰平臺的認知域,就是各級指揮控制和操作人員對無人化戰場的知覺、感知、認識、理解等,主要體現在對信息的正確理解,進而做出正確決策的領域。 對于信息的正確理解不僅需要實現信息的互聯、互通,更重要的是互操作,而軍事網格的重大突破就在于實現信息的互操作,進而實現認知共享。 “全球信息網格”就是對于信息系統的互操作性和端對端一體化的考慮提出來的。
總之,完善成熟的無人化戰場軍用網格應具備多種能力:即在物理域,能夠把無人化作戰平臺以及所構成的各部分都安全、可靠地網絡化起來,并實現其無縫鏈接; 在信息域,具備搜集、共享、接入和保護信息的能力,具備信息協同能力,可取得對對方的信息優勢地位; 在認知域,各無人化作戰平臺要能產生和共享高質量的態勢感知信息,共同了解掌握戰場指揮官的作戰意圖,具有自我同步作戰能力。
三、以戰場網格為核心的無人化作戰體系
在無人化作戰體系下,戰場網格把分布在陸、海、空、天多維空間的無人化作戰平臺的軟、硬打擊武器、傳感器、通信設備和保障裝備等無縫地鏈接成為一個大系統,各部分縱向和橫向互聯、互通、互操作。 為了更好地構建無人化作戰體系,通常需滿足如下基本要求:
3.1必須滿足網格技術標準
戰場網格專家認為:“如果一個無人化作戰系統不能融入戰場信息網格與其他的系統形成相互操作,那么它就是對整個整場信息網格的破壞。 同時,也無法得到信息網格內信息共享的支持。 ”所以,無論是戰場探測平臺或是作戰平臺,都必須滿足戰場網格的技術標準,才能形成戰場網格,也才能以戰場網格為中心實現整個無人化戰場體系作戰。
3.2必須滿足無人化一體聯合作戰的需要
一體化聯合作戰是當今信息化條件下高技術戰爭的基本和主要作戰模式,其作戰優勢無疑將仍然成為未來無人化戰場的主要作戰方式。 因此,必須著眼于聯合作戰的需求,發展具有高度共用性、通用性、兼容性以及嵌入式互操作能力的無人化作戰平臺,使得各空間無人化作戰平臺在戰場網格環境下,能夠有效地實施無人化與戰場上的無縫聯合作戰。
3.3實現各無人化作戰平臺功能互補
要想達到高效的整體作戰效果,必須進行以無人化戰場網格為核心的傳感器、火力平臺、通信裝備和保障物資等作戰資源的超大融合,并以此角度出發發展未來的無人化作戰平臺,實現各無人化作戰平臺的功能互補,使整個無人化戰場在信息網格支撐下,充分發揮各無人化作戰平臺的作戰功能和整體效能。
3.4協調發展無人化作戰平臺性能
協調發展是指在發展無人化作戰平臺性能上,不偏重追求單一無人化作戰平臺作戰功能的性能,而且全面考慮各個無人化作戰平臺的戰術性能,更需要考慮在戰場網格支撐下,所有無人化作戰平臺的相互彌補、整體最優,以求達到多維空間的無人化作戰平臺在作用距離、作戰領域和作戰效果等方面的最佳配合和整體作戰效益。
科技論文投稿期刊:《科技創新與應用》雜志是黑龍江省論文期刊,雜志2011年哈爾濱市創刊發行,征稿刊發具有一定學術和應用價值的學術文獻和反映各學科、各領域的新成果、新工藝、新產品等方面的論述文章。
四、結論
未來信息化戰爭,無人化作戰必將成為戰爭的主角,贏得戰爭的關鍵是其網絡中心戰和體系建設。 因此,要全面理解軍事網格對無人化戰場的重要性,時刻把握軍事網格對無人化戰場三大子網格的支撐作用,建設以戰場網格為核心的無人化作戰體系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劉興堂,劉力. 現代戰爭面面觀[M]. 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18.
[2]梁國明. 網絡中心戰與網格技術. 指揮控制與仿真[J],2007,6.
[3]袁淵,李沁. 信息柵格技術淺析. 科技創新與應用[J],2012,15.
[4]周偉,丁健,孟凡松. 美國“全球信息柵格”對導彈防御系統的支持分析. 裝備指揮技術學院學報[J],2011,3.
作者:王穎 劉力 段志偉 張惠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