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5月29日 分類:政法論文 次數:
內容摘要:大學校史是對學校發展的重要記錄,校史精神的繼承和演變對高等教育至關重要,在學校風氣的形成和學生塑造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本文旨在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為例,提煉“信大精神”,探析校史精神中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的傳承和演變對于高校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校史精神,大學文化,繼承,演變
一.學術風氣:思考與質疑是推動學科發展的關鍵
基于理論、事實的批判性思維對于學科教學和人才培養至關重要。清華大學原黨委副書記胡顯章在深入研究美國高等教育哲學理論家布魯貝克的理論后,提出“倡導建設性的批判性思維”的建議,認為這是“對教育認識論哲學基礎與政治論哲學基礎兼容的體現”,是“精神獨立”、“思想自由”、“崇尚真理”、“尊重學術與尊重學術規范、學術道德”、“社會責任”的兼容與統一[1]。
簡言之,既要有勇于質疑的勇氣,也要有支撐勇氣的知識。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格物”的信大精神早已在校園扎根。其前身南京氣象學院的林曄副教授和王鵬飛教授于1986年在全國氣象名詞審定委員會主辦的刊物《自然科學術語研究》上分別發表論文《“正名”與“從俗”——談談“約定俗成”原則的運用及其條件》和《科學名詞審定的總原則——“詞符其意”》。在兩篇論文中,兩位老師對氣象名詞是否更改給出了具體的建議,對于“是否改”、“怎么改”提出了建設性意見。林曄老師在文章中,對于已經提出問題的一些具體氣象名詞,給出了“保留其習稱”、“取消習稱或統一異稱”[2]的建議。
兩位老師都強調“名符其實、詞符其意”,展現了學校教師實事求是的格物精神。建校初期的教師人才引進也體現了這點。60年代初期,不同高校的氣象教學差異大、分歧多,學校卻勇于引進不同高校的學者,希望發現分歧、分析差異,從而彌補學科研究和教學的不足。思考與質疑中蘊含了兼容并包的意味,促進了學校氣象研究和氣象教學的完善與發展。
這種積極探索、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往往促進學術發展。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南信大師生在國際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是格物精神的具體展現。學科上的探索精神傳承了下來,并且隨著科技的進步產生了細微變化。如今,學生不再受到條件的限制,大數據時代的電子資源給眾多學子提供了更多的學習途徑。學生可借助互聯網的優勢,探索更深遠的未知領域,不再被動接受知識,而是勇于在掌握現有知識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推斷并證實。
大學是兼容并包的,但同時也需要一定的審核機制。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學生提供了學術便利,但網絡上許多信息良莠不齊,部分學科內容更新較快,容易誤導學生建設性思考的進行。這需要大學積極培養學生甄別信息的能力,幫助學生了解學科發展的動態,引導正確方向的“格物致知”。
二.社會責任感:當今大學的擔當
校史精神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秀青年,因此大學校史精神的傳承需要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具有團結統一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在和平年代表現為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廈門大學教授徐進功在提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文化建設時著重強調了“要把民族語言、民族歷史、革命傳統和人文傳統作為高校文化建設的重點,培育大學生的民族歸屬感、榮譽感、責任感,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3]社會責任感需要長期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在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時,教師要做出良好的表率。
學生在承擔社會責任感時,要積極思考應該如何承擔、怎樣將貢獻發揮出來。高校承擔社會責任感,最顯著的表現是在教學和科研方面展現敢為人先的精神。勇于在科研、教學上挑起大梁。高校基于學科特色建立的智庫和開展的論壇是很好的媒介。以南信大氣候與環境治理研究院創辦的南信智庫為例,該智庫基于優勢學科特色,聚焦氣候變化與環境治理、經濟發展及公共政策問題。展現了南信大對于環境治理的思考,體現了關注人類發展的責任感,并積極將這種富有高度責任感的校史精神發揚起來。
2018年10月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召開“風云際會·2018中國氣象服務協會年會暨氣象產業大會”,在該會議上,韋忠平副校長圍繞“智慧氣象與產業發展”這一主題,“為氣象服務企業和從業者在新形勢下如何利用高校資源助推產業發展,提升科技實力提出了新思路。”[4]論壇推動氣象學科與氣象產業的發展,展現了氣象類高校的擔當。2014年2月,教育部印發《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推進計劃》,《計劃》提出“發揮人才關鍵作用,著力培養和打造高校智庫隊伍”[5],足見高校智庫對于國家發展和解決國家急需有著重要作用。
高校智庫和論壇對于勇于奉獻的校史精神的傳承具有積極意義。學校不僅是科研、教學的場所,勇于奉獻的校史精神更在日常生活中體現與傳承。上世紀90年代中期,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部分教師自發加入南京市紅十字會捐獻遺體志愿者組織,成為南京最早的“志愿捐獻遺體者之友”。《人民日報》2017年4月17日第9版“點名”表揚南京捐獻遺體志愿者之友,稱贊他們“為他人點亮生的希望”。南信大副教授林曄老師受到南京紅十字會的采訪,該采訪在人民電視上播出,展現了南京捐獻遺體志愿者之友的良好風貌,是學校老教師勇于奉獻的剪影。
教師為人師表,心懷他人的精神更能感染學生。南信大學生支教團正體現了學生的奉獻精神。在支教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有意識地突出學校特色,如支教授課時介紹趣味氣象常識,這種勇于奉獻的校史文化潛移默化地一代代影響與傳承,展現了學校師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提高了學校的凝聚力及師生對于學校的歸屬感。大學的校史精神隨著支教傳播到了更遠的地方,同時巧妙地展現了學校特色。勇于奉獻的校史精神的傳遞方式還因時代的變化而有了一些改變。
從2015年起,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校支教團建立了名為“南信大支教團”的官方微博,利用現代媒介宣傳支教團活動,呼吁更多的學生加入支教,具有更好的傳播效果,積極放大了支教的影響,展現了當今大學生的擔當。利用微博等新媒體工具促進信息的雙向傳播,展現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同時也能讓他們從接受者的態度意識到自身的不足,促進他們自我完善。新媒體促成的校史文化繼承方式的轉變無疑是大有裨益的,其價值值得深入思考。
三.注重精神傳遞的新方式:校史課程與學生校史講解團
校史課程對于傳承校史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它可以彌補校史館的諸多不足。相比校史館教育,校史課程在時間上更加靈活。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開設的《信大史話》為例,該課程為通修課,面向全校開放。在課程教學上實行線上視頻課程和線下課堂教學,既保證學生與老師的互動,又促進學生機動學習。課程介紹學校歷史,突出學校特色,有益于增強學生對學校的了解、認同感與歸屬感。
正如石燈明在《學校歷史研究概論》中指出的:“既有利于學校課程管理和決策民主化、課程資源優質化,又有利于教師專業精進、學生素質的發展和學校辦出特色”[6]校史課程介紹的的詳細校史與學校精神會加深學生對學校的情感,這種大學精神的影響對于塑造學生人格也有著積極作用。作為大學校史精神的一個載體,校史課程在互聯網時代的意義不容小覷,大學應該探索校史課程的教學方式,擴大校史課程的靈活性、趣味性,吸引更多學生主動學習。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創辦了學生校史講解團,旨在促進更多學生加入校史的傳播過程。學生校史講解團定期招募學生講解員,經過集中面試后著重接受校史校情的教育方面的專業培訓。學生志愿者利用課余時間為校內外師生、專家學者、行業領導、校友進行校史介紹。學生講解員的影響輻射到了他們所在的班級、院系,從而促進了校史文化的校內傳播。對外宣傳了校史校情,促進了學校精神的對外傳播,體現了校史文化及校史精神的傳承。學生校史講解團是學生了解校史知識、繼承校史精神、傳播校史文化的重要途徑,值得高校關注。
四.校園物質建設:展現人文關懷
大學發展的過程中,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改變往往體現了高校的人文關懷。學校的主人公是老師和學生,因此基礎設施為師生服務無疑是最重要的。哈爾濱理工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肖慶生在提及大學文化發展時指出大學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強調“大學物質文化其存在形式為校園環境、建筑布局、人文景觀、學科專業、師資隊伍、教學設施和手段等有形事物。”[7]
在傳承校史精神的過程中,容易重視精神文化,忽視物質文化,其實兩者對于大學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都很重要。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基礎設施建設展現了學校對大學物質文化的重視。教學樓的命名突出了學校精神,如本部主要兩個教學樓名為“明德樓”、“文德樓”,旨在展現“明德格物,立己達人”的校訓,重新裝修的食堂繪上了南信大特有的建筑,展現了學校的良好風貌。南京氣象學院建校初期,條件艱苦,教師住在四人間,擁擠的居住環境不利于科研的進行。
上世紀70年代,學校及時解決了這一問題,將原先的四人間改為一人間,為教師提供了更為舒適的居住環境。如今,為了保障學生的休息,學校將原先空間狹小的六人間和八人間改為四人間,并在試點宿舍安裝暖氣片。基礎設施的建設還體現了南信大關注細節、注重公平的特點。如在辦公室和研究室外設置小圓桌方便師生進行學術討論和自習體現了維護研究室安靜的用心,南階考研教室的翻新體現了學校對于考研學子的重視和鼓勵,實行的座位搖號制和自習打卡制維護了公共資源使用的公平性。
南信大對于基礎設施的完善均體現了學校對于學生生活、未來的關注,這種人性化的關懷在大學教育中顯得彌足珍貴,有益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學校形象的完善,增強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歸屬感。校史精神的繼承和演變是大學教育成果的一個縮影,也是促進人文教育發展的積極因素。校史精神的傳承和演變對于塑造學生人格、推動科研發展、樹立良好學校形象有著不容忽視的意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被評為“雙一流”建設高校,在U.S.NEWS世界大學排名及其他國際排名中穩步上升,體現了南信大巨大的發展潛能。學校的進步與繼承、發展的校史精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正是實事求是、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校史精神引領并推動學校不斷進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成長給予了我們高等教育的啟示:在校史文化的繼承和演變中,我們應當同時注重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積極反思、勇于創新,凸顯學校特色,發揮學生的建設性作用,弘揚優秀大學精神。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大學文化傳承創新研究第4輯[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5:5.
[2]林曄“.正名”與“從俗”——談談“約定俗成”原則的運用及其條件[EB/OL].(2014-06-25)[2018-10-21].http://tech.gmw.cn/2014-06/25/content_11730624.htm
[3]徐進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文化建設[J].高校理論戰線,2012,6:55
[4]于杰.2018中國氣象服務協會年會暨氣象產業大會在我校召開[EB/OL].(2018-10-19)[2018-10-21].https://news.nuist.edu.cn/2018/1019/c1133a120541/page.htm
[5]教社科.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推進計劃》的通知[EB/OL](2014-02-10)[2018-10-21].http://old.moe.gov.cn
相關社會方向刊物推薦:《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1996年定為“中國政治類核心期刊”;2000年定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類核心期刊”;2002年評為“全國優秀社科學報”;全國百強社科學報;北京市高校社科學報名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