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5月29日 分類:政法論文 次數:
摘要:隨著國家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大學生就業創業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困境。傳統就業教育背后隱藏著的弊端一一顯現,已經無法滿足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迫在眉睫。而在供給側改革視角下,完善大學生創業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引進高素質師資力量、構建多元化資源共享平臺和創業基地,能夠有力地提升大學生自主就業創業的能力。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
經濟活動的兩大基本要素是需求與供給,二者互為條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1]。需求與供給的失衡會造成通貨膨脹或產能過剩等一系列問題,進而使得經濟崩潰、社會發展停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總體上呈現出量加速增長,質相對緩慢的現象,表現為數量擴張占據主導地位,結構性矛盾呈現剛性化[2]。
在全球金融風暴和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影響下,產能過剩、有效供給不足等問題日益突出,可持續發展嚴重受阻。習近平同志于2015年11月10日提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3],由此拉開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序幕。高校人才的培養離不開社會的需求,供給側改革對高校人才培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對高校的就業工作和創業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
1供給側改革對人才培養的影響
在我國經濟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作為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基地的高校也面臨著高等教育的供給側改革的挑戰。高等教育的供給側改革是相對于需求側改革而言的,是從人才供給方面入手進行的改革[4]。即通過對高校教育資源的重新配置、教育結構的重新調整、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新解構、評價體系的重新建構以及創新機制的重新確立,促進教育公平發展,提高教育質量,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高品質人才。對在校大學生而言,高校高等教育的供給側改革既是一次機遇,也是一次挑戰。
一方面,高校供給側改革意味著高校教育結構、教育要素的調整或重組,由一元化轉向多元化,以期實現優質資源的更合理分配,進而促進大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另一方面,這也意味著高校已有供給結構的重組,教育理念的深化。如此一來,這便對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與人生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學生不僅要轉變原有的學習觀念,也要轉變原有的人才發展觀。
2傳統就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隨著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推進,傳統就業教育后所隱藏的問題日益暴露。傳統就業教育的教育理念的局限、學生的舊有觀念的固化、師資力量的短缺、就業創業的課程體系的薄弱,無一不彰顯著傳統就業教育在供給側改革下的潮流中無法適應社會需求的現狀。
2.1傳統就業教育理念的局限
在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之前,盡管有些高校已經著手普及就業教育,但傳統的就業教育理念仍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傳統就業教育對于就業創業的概念認識模糊[5],將就業與創業單一的解釋為以自我利益為中心、以自我生存為目的的社會行為,即為就業而就業,極具現實功利化,忽視了就業或創業對于社會發展的意義;二是在傳統就業教育中,仍是“專業就業為主,創業為輔”的模式,“以創促就”停滯不前;三是傳統就業教育認為理論為重,實踐為輕,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注重說教,與實踐相脫節,使得實際運用的能力弱化;四是很多高校傳統就業教育的理念源自其他高校或國外,在沒有融合本校辦學特色或本地區區域發展相關的就業實際的情況下,生搬硬套地便將理念運用于學校的就業教育中,造成理念與實際相脫離,導致大學生在所接受的教育中無法獲得有效知識和信息。
2.2學生舊有從業觀念的固化
當代大學生雖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在從業這一問題上,仍然難免存在已經固化的舊有從業觀念。舊有的觀念或許來自他們父母的影響,或許來自他們曾經受到的教育和經歷,這些錯誤的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大學生對職業的選擇和發展的方向。在擇業過程中,一些大學生存在著性別觀念。部分大學生受到家庭因素或者其自身性別觀念的影響,對于所從事職業進行文理科分類,這樣的認識大大限制了其就業時的選擇方向。我國傳統教育中“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根深蒂固,并且受到現實主義影響,經濟收入和福利待遇始終是大學生選擇職業的主要考慮點。
大學生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一類群體,在就業過程中往往存在“眼高手低”的現象,事業單位、公務員、外企白領這些被普遍認為“高收益”的職業成為就業選擇的一大熱門,這種就業觀念在很大程度上約束了大學生的就業出路。地域因素也不容忽視,發達城市成為每年大學生首選的就業地點。近年來,雖然已慢慢褪去以往的熱度,但受地域因素的影響,就業比例仍然存在差異。
蘭亞明的調查顯示當前大學生們就大區域選擇而言所期望在東南部沿海地區工作的人數高達90.5%,中西部地區的僅有9.5%,而愿意到小城鎮或農村的為3%,總體而言,盡管大學生們不再將“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作為第一選擇,但發達的東南部城市依然是首選,可以說懸殊是極大的[6]。
除此之外,是否符合特長、是否具有發展前途、是否較輕松穩定在大學生們的職業取向中也具有很強的影響力。這些舊有的傳統從業觀念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代大學生們的就業選擇,造成許多大學生面臨就業難的問題。與此同時,很多企業卻招不到適合的員工,專業技能型人才的崗位空缺,招工難與就業難兩個矛盾并存。
2.3就業教育師資力量的短缺
一支“高素質、高能力”的就業教育教師隊伍對良好的就業教育來說至關重要。然而,在現階段的就業教育中,師資力量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專業教師較少,非專業教師較多。受到高校專業設置的局限,大多數的高校專業中很少開設就業教育專業,故而就業教育及其相關專業的教師并不多。在師資力量缺乏的情況下,很多高校往往選擇非專業類的教師彌補不足,這一現象尤其存在于省屬地方類的高校。
第二,從事就業教育的專職教師較少,兼職教師較多。這種情況的出現,可以說是第一方面的連鎖反應,由于專職從事就業教育的教師不多,師資力量空缺,高校往往選擇從事學工管理的教師兼任,講解基礎的就業創業知識和企業家實例,而這部分教師一來缺乏專業的教育知識體系,二來沒有真正的就業創業實踐經驗,因此無法形成鏈條式的專業化教育。
2.4就業創業課程體系的薄弱
自2002年教育部啟動就業創業教育至今,高校就業創業教育體系的建設不斷推進,就業創業取得顯著效果。但相對于發達國家成熟的就業創業教育體系而言,我國高校就業創業教育體系仍然處于起步階段,整體相對薄弱。一是其就業創業教育體系模式僵化、千篇一律,并沒有真正結合本校的辦學特色和學科優勢,以及本地區的區域文化和經濟發展,且教育體系中各環節之間相互脫節,層次性不足,無法提供行之有效的就業創業教育[7]。
二是在課程設置上,就業創業教育雖然已經被列入教學計劃之內,但大多以公共選修課形式為主,缺乏相關的創業類專業課程,能夠實際運用理論的實踐更是少之又少。三是在教學方式上,以說教為主,內容空洞,缺乏實踐,學生的理解浮于表面,不能真正掌握,舉一反三。四是在教材選用上,教材種類繁多,但內容單一,缺乏建立于實踐基礎上的本土化特色。
3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早在20世紀60年代,創業教育便已備受關注,但是就國際發展水平而言,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是相對滯后的,直到1997年才正式登上教育舞臺。盡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至今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創業教育仍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積極的就業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3.1就業觀念的轉變
創業教育對大學生最直觀的影響就是就業觀念的轉變[8]。受傳統文化的限制,墨守成規、安于現狀這類觀念嚴重阻礙著創業意識和企業家冒險精神的形成,更不利于創業行為的產生。很多大學生之所以放棄創業,大都是因缺乏創業意識或冒險精神。創業教育首先改變的便是這樣的觀念,以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推動大學生創業意識和敢于冒險精神的形成能激勵大學生創業。
對于創業,很多大學生都有這樣的誤解,他們總認為進入事業單位或企業工作才算是成功的就業,而創業往往被他們歸類為無奈之下的抉擇。由此可見,大學生的就業動機僅僅只局限于解決就業問題,創業教育則為大學生們樹立了“創業就是就業”“以創業促進就業”的新觀念,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認識創業,并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能力選擇創業的方向。
3.2就業能力的提升
當代社會的市場出現了這樣一個怪圈:每年都有大量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加之往屆的剩余畢業生需要就業崗位;然而一部分用人單位卻面臨著無人可招的困境。究其原因,除了用人單位苛求工作經驗,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就業隊伍雖然龐大,然而其就業能力卻是不足的,無法適應用人單位的需求。針對大學生們面臨就業的困窘,創業教育以理論提高大學生的專業素質,以實踐提升大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時機決策能力、自主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操作能力,從而進一步推動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整體性發展。因此,當創業教育在高校中普及后,“就業難”和“用人難”的問題便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3.3職業素養的提升
此外,職業素養也是用人單位的考察方面之一。創業教育對提升大學生們就業創業的職業素養起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創業教育塑造大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無論是就業還是創業,良好的職業道德都是成功的必然要素,唯有具備了良好的職業道德,才能取信于人,從而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創業教育培養大學生主動積極的職業心態。很多大學生面臨就業創業的困境時總會變得拘謹退縮、喪失自信,給人以頹然的姿態,這是不可取的。
美國羅曼·文森特·皮爾曾說:“態度決定高度,細節決定成敗。”可見,一個人面臨就業創業時的職業心態決定著他/她就業或創業的成功與否。創業教育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對于職業,每個人的解讀都是不同的,其中難免會出現偏差,但有時恰恰是這些容易忽視的細節決定著創業的結果。創業教育鍛煉大學生必備的創業技能。職業生涯規劃能力、自我學習能力、數據與信息處理能力、溝通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建設與管理能力等都是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所必需的學會的能技能。同時,創業教育可以為大學生提供豐富的社會經驗。對于大學生而言,他們既缺乏社會實踐,更不了解創業規則,創業教育無疑是良師益友。
3.4就業渠道的拓寬
根據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張志東副教授的大學生創業狀況現狀調查數據,不難發現:隨著創業教育的不斷推進,創業概念已經在大學生群體中得到普及[9]。即使仍存在“創業動機單一”“創業經驗缺乏”“創業地域失衡”等問題,大學生創業總體情況是相對穩定的。大學生創業的發展,也意味著大學生就業渠道的拓寬,大學生就業崗位將不僅僅局限在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私營企業等企業間,而是通過自主創業實現就業,實現自己的理想。
4供給側改革視角下的大學生創業教育路徑
目前,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大學生自主就業和創業存在諸多難題,而高校“供給側”改革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良性發展。根據最新頒布的《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顯示,要積極實施人才創業扶持政策,加強創新創業技能培訓和創業服務指導,提高創業成功率[10]。由此可見,供給側改革下創業教育的完善迫在眉睫。
4.1完善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制度保障
政府要完善大學生創業的規章制度,建立系統的就業創業培養機制,必須注重以下幾點:①制定相關的規章政策,減少大學生創業的制度阻礙,簡化手續,減免行政費用;②鼓勵大學生的創業活動,提供相應的資金,實施全面的大學生創業扶持,資助大學生創業項目,獎勵大學生創業行為;③政府應加強與各個高校的合作,確立大學生創業教育資助項目,為大學生創業提供系統完備的創業培養機制,減少創業風險,增強社會經驗,以此支持大學生創業,推動就業發展;④政府也應加強推動創業的各項服務,如為大學生提供經濟實用的創業空間、創業信息等,保證大學生的競爭優勢。
4.2塑造大學生開放、多元、包容的創業觀念
高校的大學生創業教育本身要樹立開放、多元、包容的教育觀念,并將其滲透在課程的方方面面,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大學生對創業觀念的認知。與此同時,高校要積極開設多元化的社會實踐活動,將大學生從單一的理論學習中“叫醒”,利用各種社會實踐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11]。不容忽視的是,高校創業教育要善于利用新媒體資源,如新聞報道等,引導大學生關注國內外創業的成功案例,用包容的態度看待每一個人的創業,從中分析、學習和借鑒,進而塑造大學生開放的、多元的、包容的創業觀念。
4.3建立健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首先,建立健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需要創新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教育模式。各類高校應發掘自身的辦學特色,發揮自身的專業學科優勢,并將其獨有的辦學特色和學科優勢與所在地區的區域文化和經濟發展相融合于就業創業教育模式,使高校創業教育在具有真正符合本地區就業創業特色優勢的同時,能夠按照自身特點靈活地選擇適合本校大學生創業能力發展的教育方式。
其次,必須優化大學生創業教育教學方式。教學方式應相對開放,脫離課本,通過案例分析法、討論法、實驗法等方法引導學生發散性思維,暢所欲言,不拘泥于課本理論和教師權威,在開放式的探究中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高大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
再次,設置相關的創業類專業課程。改變以往以公共課形式存在的創業教育,轉變為專業課程,對其進行整體規劃,做好各個環節之間的銜接工作,將整個創業教育課程融合于大學教育之中,增強大學生的知識涉獵,為就業創業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
最后,增加大學生就業創業實踐活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創業教育離開實踐則會淪為紙上談兵,外強中干,因而高校應積極鼓勵大學生參與到就業創業實踐中,讓他們在活動中學習經驗,感受競爭與合作,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就業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
4.4引進高素質、專業化創業教育教師隊伍
高素質、專業化的創業教育教師隊伍是大學生創業教育的中堅力量[12]。一方面,高校要積極引進創業類或與之相關專業的專職教師,進行專業化教學,為大學生創業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同時,也要讓教師走進企業,拓展實踐經驗,使專業教學立足于實際;另一方面,高校應聘請一些具有創業經驗的專業人士來校兼職授課,將專職與兼職結合,實現教育互補,為大學生提供經驗支撐。此外,高校也可以邀請各行各業中成功的創業人士向大學生講述創業經歷,交流創業心得以增加大學生的社會經驗。
4.5建立多元化的資源共享平臺和創業基地
身處信息時代,信息資源日新月異、紛繁復雜,而每一個人手中的信息資源卻又是不同的。很多時候,自己手中的資源對自身而言不一定有用,對他人而言,卻是極其有用的。反之,他人手中的資源對他個人而言也不一定有用。由此,實現資源共享迫在眉睫,尤其是創業這類考量自身專業能力和意識的活動[13]。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創業教育離不開實踐[14]。
唯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是真正完備的創業教育。這就對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不僅要加強學校與學校之間的聯系,更要加強與當地政府和企業的合作,實現相互聯合構建“校校、校企、校地”之間多元化的資源共享平臺和創業基地。除此之外,學校與企業之間還可以進行優勢互補,即企業為高校大學生提供實踐機會,高校為企業輸入科研成果和專業人才[15]。資源的共享,實踐的鍛煉,能夠為大學生就業創業創設良好的教育氛圍,激發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而實現就業創業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馬曉河.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若干問題思考[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8(01):5-13.
[2]裴長洪,劉洪愧.習近平經濟全球化科學論述的學習與研究[J].經濟學動態,2018(04):4-18.
[3]趙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J].黨的文獻,2017(01):50-57.
[4]武毅英,童順平.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動因、鏈條與思路[J].江蘇高教,2017(04):1-6.
[5]王占仁.中國創業教育的歷史發端與科學表述論析[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4):181-186.
[6]蘭亞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及其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10(09):92-95.
[7]袁晶,田賢鵬.新常態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現狀與路徑選擇———基于“長三角地區”八所高校的調研分析[J].現代教育管理,2018(06):35-41.
[8]徐麗紅.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絕對的相對”抑或“相對的絕對”[J].思想理論教育,2017(10):86-90.
教育類核心刊物推薦:江蘇高教是江蘇省教委、江蘇省高教學會主辦的刊物,向國內外公開發行。江蘇高教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研究、探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各類問題,致力于發展和繁榮高等教育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