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12月22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關于對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的解讀,學術界一直充滿熱情。 孔乙己的形象在解讀上有巨大的空間,本文將通過文本細讀的方法和敘事學理論對于孔乙己的形象進行再解讀,并從中得出敘述者對于孔乙己的態度轉變:由從眾到反省自我的過程。
【關鍵詞】孔乙己形象; 敘述者; 從俗; 反省
關于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的解讀,學術界對于孔乙己人物形象的關注一直充滿熱情。 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直至現在,孔乙己形象的豐富性仍然值得人們探究。 孔乙己的形象在解讀上有巨大的空間,本文將通過文本的細讀和敘事學的理論對于孔乙己的形象進行再解讀,并從中得出敘述者對于孔乙己的態度轉變:由從眾到反省自我的過程。
一、社會化的孔乙己形象
孔乙己的形象一直以來都是研究界的熱點。 探索孔乙己的人物形象來源也實有其人,根據孫伏園點評《孔乙己》一文時表述:“此人姓孟,常在咸亨酒店喝酒,人們都叫他‘孟夫子’,其行徑與《孔乙己》中所描寫的差不多。 ” [1]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一直處于一種真實與非真實之間。 而文本中的孔乙己形象主要通過他人敘述來呈現。 “魯迅君常常是創造新形式的先鋒,《吶喊》里的十多篇小說幾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這些新形式又莫不給青年作者以極大影響,必然有多數人跟上去試驗。 ”[2]
孔乙己在小說敘述中是一個無父無母、孤苦伶仃的人。 當小伙計見到他時,已經五十多歲了。 可以看出孔乙己的一生幾乎大部分時間都用于考取功名。 但這樣的結果在短衣幫眼里卻是最終連個秀才都沒撈到。
關于孔乙己的命運書寫:在一次偷書事件中,孔乙己偷到丁舉人家里,最終被打斷了腿。 如果細讀文本的話,可以發現這些描述孔乙己生平事跡的人都是周圍人的道聽途說。 孔乙己從來沒有為自己發聲的機會,甚至在聽到別人調侃自己時,分辯自己的言行的只有兩個字——
“跌斷”。
文本中有這樣的描述:“一個喝酒的人說道:‘他總仍舊是偷。 這一回,竟偷到丁舉人家里去了。 他家的東西,偷得的么? ’”短衣幫將孔乙己的生活狀況等信息傳遞給結賬的掌柜之時,呈現給讀者的一種態度:魯鎮的人對于孔乙己的生死存亡并不關心,或者說孔乙己“偷”的原因對魯鎮的人來說已經不重要了。 偷竊事件背后的真相已經沒有人關注,而民眾在意的焦點是:孔乙己這樣的人竟然可以偷到丁舉人家里。 于是孔乙己的形象在流言中產生了。
二、真實的孔乙己形象
敘述者和作者的關系在敘事學理論當中被充分地闡釋出來,韋恩·布斯提出“隱含作者”這一概念。 《孔乙己》以第一人稱敘述口吻,講述了發生在過去的“我”身上的故事。
可以看出,過去的“我”充當了被敘述的對象,而現在的“我”正是敘述者。 敘述者與被敘述對象的不完全一致性,正是這篇小說的精妙之處。 葉圣陶在研讀《孔乙己》后,發表文章《端摩——讀〈孔乙己〉》表明自己對于這一形象的理解:“用第一人稱寫法說孔乙己,篇中的我就是魯迅自己,這樣寫未嘗不可,但是寫成的小說會是另外一個樣子,跟咱們讀到的《孔乙己》不一樣。 大概魯迅用最簡要的方法,把孔乙己的活動范圍限制在酒店里,只從孔乙己到酒店喝酒這件事上表現孔乙己。 那么,能在篇中充當‘我’的唯有在場的人,在場的人有孔乙己,有掌柜,有其他酒客,都可以充當篇中的我,但是都不合魯迅的需要,因為他們都是被觀察被描寫的對象。 對于這些對象,須有一個觀察他們的人,可以假托一個在場的小伙計,讓他來說孔乙己的故事。 ”[3]
孔乙己的形象被污名化。 在小說中“我”首次出場時,就明確表明了“我”的年齡和身份。 “我”只是一個家境貧寒的酒店小伙計。
“我”去咸亨酒店當學徒,為了學做生意,謀一條出路。 以幼年小伙計的視角觀察孔乙己,孔乙己其實有短衣幫們忽視掉的好品行。 首先,孔乙己喝酒從不拖欠,“間或沒有現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這是誠實值得信賴,無所欺瞞。 其次,請小孩子享用茴香豆,教授小伙計“茴字的四種寫法”。 他所傳播的學問是童叟無欺的,是真正的國學。 [4]在“書我一體”的孔乙己那里,守望文化在某種程度上是守望自我尊嚴、守望精神家園。 雖這種守望還談不上文化自覺、責任意識,但在小說所描繪的猶如文化荒漠的寂寞和殘酷的社會中,孔乙己堅持而又虛弱的文化守望就是這文化荒漠中唯一呈現出綠意的文化象征,具有積極意義和價值。 [5]
三、對孔乙己的從俗認識
關于敘述者對于孔乙己的態度,研究者各說紛紜,本文認為“我”對孔乙己的態度是有明顯轉變的。 在前期“我”對于孔乙己的認識是盲目的,從眾的。 整個短篇小說的推動力來自于孔乙己與他人之間的矛盾,凸顯出真實多面立體的人物形象。 “我”與孔乙己的交往可以說是讀者最直接觀察到孔乙己的真實面貌。 十二歲的“我”,實際上處于幼年到成年過渡時期的青少年階段。 由于文本中敘述家庭環境的影響,“我”并沒有讀書,而是作為初學者進入社會謀生,成為咸亨酒店的小伙計。
此時的“我”可以說是寄人籬下。 青春期的“我”雖然性格初步形成,但是對于自我的判斷來自兩個方面: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與自我認識。 在他人的評價體系當中,掌柜對“我”的判斷是不能隨機應變,呆滯木訥,不善交際,不世故。 既伺候不了長衫主顧,與短衣幫打交道時也糾纏不清。 文中關于“我”對孔乙己的看法與觀點,實際上占文本很小一部分。 也正是這很小的一部分隱含著“我”對孔乙己的態度。
青春期的“我”與孔乙己真正交往的事件是孔乙己欲將自己的知識(茴字的四種寫法)教授給“我”。 對于這段交往的描寫,研究者對此分歧頗大。 孔乙己首先做出友好的姿態,與“我”搭訕的話語很有技巧性。 “你讀過書么? ”話語傳遞給很多信息:一、孔乙己通過“讀書”這打開話題,展現出孔乙己與他人的不同、孔乙己有著自己的思考。
在以往的研究當中,認為這是迂腐的表現。 本文以為不然,孔乙己尋找自身與小伙計的共同點“讀書”既能夠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又表現出孔乙己對于小伙計的細膩觀察。 (這樣的問題一定不會出自短衣幫之口,也不會出自掌柜之口)。 此時“我”的態度非常耐人尋味:“我略略點一點頭”。
看似冷漠,實則大有深意。 在交往事件發生之時,孔乙己與短衣幫已經發生了多次語言上的交集。 以短衣幫為首的顧客對于孔乙己的態度出奇一致。 他們對孔乙己是嘲弄諷刺侮辱的態度,甚至不惜揭露孔乙己內心傷疤(沒有考中秀才)而瘋狂打壓他,以此來調劑庸常無聊的生活。 “我”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一直持有旁觀者的態度。 因為“我”對孔乙己沒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處于一種相當隔膜的狀態之中。 有了這樣的背景交代,不難發現“我”對孔乙己的態度是受周圍人的影響的。 由此不難解釋“我”為何對孔乙己只是“略略點一點頭”。 而并非直接回答孔乙己的問題。 在“我”敘述這次對話之時,其實在描寫當時社會對于文化人的態度。 從文本中可以看出,飽受社會冷眼的孔乙己實際上是一個具有愛心、關心后輩的文化苦人形象。 這樣的文化苦人與好人,卻受盡眾人的欺凌,甚至他的尊嚴被無情地踐踏。
四、多年之后“我”反省的認識
《孔乙己》中關于“我”包含著兩個部分:青少年時期的“我”; 成年后的“我”。 小說敘事的內容是成年之后的“我”對于二十多年之前的親身經歷,對記憶中的人物和事件再次書寫。 雖然孔乙己在具體的情節細節已經被成年后的“我”淡忘; 但是主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仍然記憶猶新,構成了整個短篇小說故事的框架與主要內容。
成年后“我”的認知經過時間與歲月的洗禮,閱歷增加。 當“我”回憶往事,反思當年的行為之時,不免形成自己的看法與觀點。 因為這時的“我”已經對于事物有了成人應有的成熟的評價與認知系統。 這些觀點與評價已經不同于在當小伙計的“我”。 通過一定的分析與判斷,可以明確關于孔乙己的流言蜚語甚至“我”對孔乙己的評價:品行端正,為人誠實。 雖然孔乙己因為喝酒有一定的欠債,但是會定期還清酒錢,是值得信賴的好人。
不難發現這是成年之后的“我”的認知評價方式:后“我”并不以周圍人對孔乙己的戲弄作為評價他的標準。 在小說全篇的敘述當中,少年的記憶與成年后的認知融合在一起,并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交織,充實了整個故事。 難以分清敘述是回憶中的真實,還是有意抹去青少年時期的“我”對孔乙己做出不成熟的舉動。
細讀《孔乙己》,就會發現“笑”的表情貫穿始終。 文本開始于“笑幾聲”,后來便是小伙計的“笑”。 酒客們的嘲笑,眾人的哄笑夾雜其中。 作為少年時期的“我”,可以附和著笑,“聽見笑聲,也趕熱鬧”; 鄰居孩子來分孔乙己的茴香豆也與這笑聲有關,他們在笑聲里走散。 掌柜也在取笑,并在旁人的說笑之中結束全篇。 “笑”這一動作貫穿文章的全篇。 在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場時,也是孔乙己跌斷腿最后一次出現在眾人的面前。 “我溫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 ”這時的“我”對于孔乙己已沒有發出“笑”這個動作。
同時,“此時周圍聚集了幾個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笑與不笑的表情實際明確表明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即對孔乙己的苦難遭遇是冷漠對待還是懷有同情? 因為是記憶的緣由,讀者難以推斷出幼年的“我”是否做出了相同的動作還是前“我”的行為在后“我”的記憶中美化了。 可以肯定的是成年后的“我”對孔乙己不僅是一種簡單回憶,更重要的是一種反省的態度。
參考文獻:
[1]孫伏園.魯迅先生二三事:第二版[M].上海:作家書屋,1944.
[2]茅盾.讀《吶喊》[J].紀念與研究,1983,(00):2-7.
[3]錢理群.走進當代的魯迅[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74.
[4]劉玉凱.論《孔乙己》悲劇的豐富性——紀念《孔乙己》發表100周年[J].魯迅研究月刊,2019,(11):4-15.
[5]田建民,李梁.獨異的文化守望者:孔乙己形象再解[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5(06):42-47.
作者簡介:
張雅美,女,漢族,山西晉城人,河北大學文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現當代文學。
李朋,男,漢族,山西運城人,河北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