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2月27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預見課的所有細節,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做出相應的變動”。實驗教學是實施化學教學的主要手段,是不可替代的學習方法。但是傳統的實驗教學只強調講清實驗原理,演示好實驗,把重點放在能否看清實驗現象,解析實驗的難點,實驗的注意事項等等,對于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我們是尚且不足。
在教學中,我們當老師的應如商人經商,就比如農民對種植出來的綠色產品只是簡單地賣掉,收入是甚微的,如果商人對該產品進行深加工和包裝,收效是成倍或多倍增加的。如果在化學課堂的教學上,我們也用商人精明頭腦的思維來探究化學實驗,下足功夫,對有些實驗進行深加工或改進,學生所掌握的知識也會有成倍的收效。下面是我結合多年課堂的教學實際情況,對所做的常見實驗出現的一些情況并作出加工或改進,與大家共同探討。
(實驗操作)
(1).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實驗時,還應在試管口放一團棉花,以防止加熱時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不然,收集到的氧氣為紫紅色,原因是實驗前未塞入棉花,致使紫紅色的高錳酸鉀粉末進入水槽。
(2).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實驗時,強調先要把導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滅酒精燈。原因是先熄滅酒精燈,試管內溫度降低,氣壓減少,水就被吸到熱的試管里,有使試管破裂的可能。
根據以上兩個問題,我在課堂多次對學生作出解釋,而部分學生對實驗時“試管口塞棉花團”和實驗結束時“先把導管移出水面再撤走酒精燈”的原因,不能直觀感知理解不深刻,做題時總是不時地出現錯誤,這說明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的知識點記憶不深,總會有遺忘的時刻,如果加深了學生的感知記憶,我相信學生會長久地記住。
于是我經過對實驗的分析和嘗試,對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實驗進而補充了一個探究實驗,可以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得對課本知識的直觀感知。讓學生會用探究的方法去理解問題,感受知識。
第一步:洗氣瓶中水變為紫紅色使學生理解實驗裝置中試管口塞棉花團的原因。
第二步:水槽中的水倒吸入瓶中少許。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收集氧氣后要先把導管移出水面再撤走酒精燈的原因。
對于探究水的組成的實驗,電解水時由于所用的電解器上的刻度玻璃管體積太小,檢驗負極的氫氣時,水很快就會溢滿玻璃管,學生還沒看清楚,火焰一下就熄滅了,且火焰微弱又是呈現黃色的。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極不明顯,且時間短暫。
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觀察到氫氣燃燒的實驗現象,我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將這部分的知識與后面的第五章的制取氫氣的實驗進行了加工,把兩個實驗聯合起來,先完成電解水實驗,讓學生理解水電解的過程,再用簡易裝置制取氫氣,后把氫氣點燃,學生觀察到氫氣燃燒時的現象就更加明顯。這樣把課堂的教學方式改進一下,增強了學生的感官認識,學生記憶猶新深刻,且在后面的學習當中一講到如何檢驗氫氣,學生便能回答把它點燃,有淡藍色火焰,且生成物是水,做題時亦不會出現錯誤。
初中化學論文范例: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化學教學探究
通過對以上一些實驗裝置的加工和改進,旨在教給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最后能解決問題。化學以實驗為中心,許多化學現象只有通過實驗才能得到解釋,我們應積極改進課堂教學,把實驗與實際的課堂教學情況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直觀認知水平,讓學生在構建知識的同時,更加深入地認知化學,感受實驗的獨特魅力,掌握相應的化學實驗技巧,真正提升學生對化學的求知欲。
作者:潘先勇